1841年至1911年的香港環境設計
第一節概述
1840年6月,英國指責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損害了英商利益,英軍發動了鴉片戰爭。1841年1月26日,英軍進駐港島,同年6月7日,義律代表香港殖民當局宣布將香港開辟為自由港,允許船隻自由出入,香港正式開埠。其後,義律發表告示,聲稱清政府己“將香港全島割讓給英國,所有香港海陸地方一切人民財產,統歸英國統理”。這是香港政治製度轉變的開端。1842年8月29日,英國強迫清王朝簽訂《南京條約》,英國正式占領香港島,建立了殖民統治的架構。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於1860年10月24日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該條約規定清政府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1898年6月8日,英國又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陸地和附近的235個島嶼“租借”給英,使香港地區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香港開埠之初,華洋分隔,中西傳統各異。本地的中國商人隻求有生意做,英人隻求有利可圖,他們各有自身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各行其是。在建築方麵也是一樣,一看便知是“中”是“英”。港英當局為了加速香港的發展,自1841年起,展開城化基礎建設的規劃工作,大力修建街道和各種建築,英人建築帶有因地製宜“改變英式”的一些混合風格,建築學上稱之為“殖民地風格建築”。華人建築除了一些傳統建築外,還出現了一種帶有些洋味的華商店鋪,建築學上稱其為“街屋”,港人俗稱“唐樓”。到1844年10月止,維多利亞城已建成建築物100幢,到1846年6月,各類建築物已增至1874幢。
第二節街道與城市規劃
英國占領香港後,為了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久就開始了整個城區的建設與規劃。首先,報據用途進行了城區的劃分,如軍事區、商貿區、生活區、洋人區、華人區、上環、中環、下環等。然後,開始築路,以街道和公路為主,以保軍需物資的輸送和與外界聯係的暢通。1842年,香港第一條貫通東西的大馬路“皇後大道”竣工,1844年香港街道第一次安裝了街燈。與此同時,港府又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和修建各種用途建築,逐步將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一個新市鎮。
1,港島
1841年1月26日,英軍沿著港島西區一條小道,登上一座小山崗,在那裏升起了第一麵英國國旗,宣告港島為英國的屬土。
這條小路後來建成為波些臣街,即日後的水坑口街,小山崗則被稱為占領角。
1841年,第一條連接西營盤軍營(太平山以西)、域多利軍營及威零頓軍營(花道以東)和占領角的街道建成。由於街道周圍遍植冬青樹,因而,這條街道又被命名為荷李活道。同年,在荷李活道與新鎮海地之間的山坡(當時稱為畢打山)建成了一座船政署(即現在的藝穗會所在),為了方便通向碼頭,船政官畢打上尉開鑿了一條雲鹹街,接近碼頭的一段則命名為畢打街。1842年,荷裏活道興建了一所文武廟,成為當時華人遇到糾紛時的一個仲裁所,奉行“斬雞頭,燒黃紙”等“宣誓”儀式,因此荷裏活道又名文武廟直街。1845年,在占領角附近的山坡上即今日差館上街的所在地又興建了香港的第一所警署。
同樣是在1841年,港府在政府山周圍又開鑿了花園道、上亞厘道、義律穀(以後稱忌連拿利)、雪廠街以及炮台裏。後又在山上建有郵政局(1841年)、聖難教堂(1849年)、會督府(約1850年)、輔政司署(1850年)及港督府(1855年)等建築物。
1890年,港府重新發展占領角,在該處興建了125個攤檔,以公開方式競投,用作各式貨物之販賣,如衣服、火柴、香煙及古董雜架等,其位即現今荷李活道公園所在。
安頓好軍政機關的交通網後,港府開始著手城市的建設計劃,範圍包括太平山北端麵向維多利亞港約四英裏的地帶,東至東角,西至西營盤軍營。1842年3月,一條貫通東西的皇後大道(以當時的英女皇維多利亞命名)建成。與此同時,當局還興建了許多條從皇後大道或荷李活道通往半山的道路。
港府根據人口聚居的情況,在開發中區後,先是在人口聚居地中環以外進行汗發築路,如與中區毗鄰的春園(灣仔)。1842年4月,一條由市中心通往赤柱及大潭篤約九公裏道路已經築成,與此同時,由黃泥湧至筲箕灣的道路亦建造完畢。1844年,當局再修築由西灣(即柴灣)至赤柱及香港仔的馬路,加上翌年建造由筲箕灣至大潭約8.5公裏的公路,整個灣島的道路框架至此初步完成。
其間相繼有幾次填海工程,如1854年,在黃泥湧排水入海處的運河(即日後的堅拿道)迄至觀察角(即天樂裏)的處地進行填海,後建成寶靈城。1862年,山關利操場迄至軍器廠(即現時金鍾道所在)對麵的一段土地區進行填海後建成海軍船塢。1875年,在西區的卑路乍灣進行大規模填海,直到1886年完成,安置了大量增長的人口,並建了許多條街道,如卑路乍路,遮打街(1909年改名為吉席街)等。1889年,從今德鋪道中至千諾道中一帶,東至海軍船均,西至石塘咀煤氣公司一帶進行填海。隨後相繼建成具有先進設備的大樓一批,如皇後行、太子行、香港今所等,為維多利亞海岸線增添了不少姿采。隨著中區填海工程的進行,港府計劃在新海岸興建搬遷多座碼頭。
1897年,英女皇維多利亞登基60周年紀念,身為慶典委員會主席的遮打爵士,建議籌建一間兒童院(維多利亞院),並築一條環島公路——維多利亞慶典路(後來改名為域多利道),這條公路起到了連接堅尼地城與薄扶林的作用。
2,九龍
1861年英國正式占據九龍,對於九龍半島的規劃當時有不同意見,當時的港督羅便臣提議,將九龍用以建造醫院、住宅和休息場地,以緩解港島的擁擠,向南曲瀕海地帶則用以興建碼頭、船雞和倉庫以發展港的商業。但軍部則主張把整個九龍作為港島的屏障,廣建軍營,甚至把港島的軍隊全部遷往九龍。1864年,在英國政府的調停下,軍部及港府終於同意在昂船洲、尖沙咀和紅磡設炮台五處,並在九龍半島西岸保留三處土地用於修築海軍煤棧、軍糧庫和軍械庫等。其餘地區則交港英政府管理。至於九龍半島東部入口鯉魚門則因相對狹窄,故隻作海島海岸保衛考慮。
因此,九龍最早的街道規劃是以運送軍隊和軍物質為目的的,其規劃往往也隻是零散不完整的,其中主要的幹道隻有一條,建於1860年的羅便臣道(1909年改為彌敦道),即從今天的尖沙咀中間道伸展至油麻地的加士居道。羅便臣道途經另一條小路伊利近道(以英駐華全權特使伊利近命名),再連接另一條海旁道路麥當露道(以港督麥當露命名,他是著手開發九龍的人,1909年改名為廣東道),伸展至當時的九龍角(尖沙咀)。
1864年港督羅便臣首次出售土地,11月,英海軍部批準香港仔的聯合船塢公司在九龍主島的紅磡興建一船塢(即黃埔船塢)以供軍事用途,而批準該船塢的用地代價隻為象征性的五十元。豈料這小型的軍事船埠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的機構,並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英國侵占九龍後,因為建設軍事基地的需要,遷出九龍角(尖沙咀)和尖沙頭(近訊號山)一帶的居民,開始開發九龍半島西部臨海的油麻地,1876年,港府開始在油麻地賣地,1870年代油麻地開始築讓街道,主要有差館街(1909年改名為上海街)、麥當露道(1909年該名為廣東道)。
19世紀港府在九龍半島東部的紅磡開始築街道,包括1877年建的寶其利街、船塢街。還有建於1894年的必郎嘉街、曲街、機利士路等等。
1867年後港府在尖沙咀的西南角進行多次填海工程,1880年後先後建起多條街道,包括花園道(1907年改為漢口道)、遮打道(1909年改為北京道)、德輔道(1909年改名為漆鹹道)、麼地道、天文台道、加拿勞道、堪富利士道、加連威老道、金巴利道、金馬倫道、柯士甸道、東道(1909年改名河內道)、中間道及梳利士巴利道。至此,尖沙咀區內的道路網基本完成。
1906年九廣鐵路開始興建,尖沙咀到羅湖全長約35公裏,1910年通車。尖沙咀到廣州,全長約180公裏,1911年全線通車,貫通九龍與廣州的鐵路運輸,為九龍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新界
在1898年英國租借以前,中國領土並無“新界”此名,“新界”乃英國人的叫法,“相對英國於1841年及1860年割占港島及九龍的舊界而言的。
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1898年6月中英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同年7月11日生效,為期99年。和中國大陸一樣,19世紀末新界村落的主要近路是用石板鋪砌而成,而且道路狹窄,並無地下排水設施。英接管新界後,當務之急就是修築一條由九龍通往新界各區的道路。1899年5月,第一條公路——大埔道動工開建,工程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段尖沙咀至旺角咀,長約14公裏。第二段,由大圍至大埔墟,長約11公裏,第三段由大埔墟至深圳,約14公裏。公路在1902年12月全部完工,全長約40公裏。這條道路成為貫通新界與九龍的主要道路。
此外,另一條貫通新界西與九龍的道路於1911年開始興建,即由九龍深水埗經荃灣、元朗而到上水、粉嶺,全長40公裏。
至於貫通新界東西部的道路網,則有山沙田到荃灣,再由荃灣沿大帕山開辟條馬路到八鄉穀、元朗墟,再抵達錦田墟等等。連接紅磡鶴園至九龍城的紅磡路亦於1900年初完成。自此,環繞新界的主要市鎮,以及貫通新界東、西和九龍的道路網建設逐歩開展。
英國租借新界後,1902年建成其主要幹道一大坰道,從尖沙咀經沙田、大埔而達深圳。1905年大埔又建成兩條新路,一條通往筌灣,一條通往上水(即後來的粉嶺公路)。至1913年,由於太和墟旁的大埔火車站落成,大埔日益繁榮,並成為新界行政、交通、文化的總樞紐。
第三節中國傳統風格建築
香港的傳統中國建築,屬於廣東地方建築風格。建築材料細,多以青磚作承重牆,還有一些是土牆或沙磚牆,外加上白灰。至於較大規模的祠堂、庭院則有木架梁。南方建築的特色,多是開敞式的,即南北方向沒有牆或門。天井分隔,以便通風;在院子方麵,多是窄長的,不像北方的闊大。房子的正麵一般比較狹窄,但是深度較長,樓底較高。
雖屬地方性建築,但它們有著一定的建築比例和規律。無論平麵、立麵與剖麵都可以看出當時建造的工具是使用魯班尺依照師傅傳授的營造力法來興建,不難看出工匠們刻意地追求完美和理想的一麵。這種追求,可能是為了討如意吉祥或風水的緣故。這些不經意的傳統建築布局,是受文化的影響所致。中國建築雖然沒有西方的時代派係的分別,但並不等於沒有風格,這些傳統建築是反映地區性文化的最好例證,像曾大屋形式的圍居可在深圳坑梓見到,像潘屋的形式,在廣東省梅縣更是普遍。
1,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是香港殖民地時代位於今九龍城區的座圍城,原址位於當年九龍半島東北角,毗鄰今日的九龍灣,於1993年被拆除。
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島後,九龍寨城在中國海岸防衛方麵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由堅固石牆、6座瞭望台和東、西、南(正門)、北門4道城門圍著,麵積約17公頃的寨城於1843年至1847年間建成。九龍寨城城細:寬220米,長119米,高6米,其位置即今賈炳達道、東頭村道及東正道一帶。城內的主要建築物有衙門、士兵營房、火藥倉、軍械庫等十多座,還有一些民居等典型中國傳統風格築物。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後,九龍寨城是在英國割占區但中國仍可行使領土主權的地方,身份非常特別,原來在《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議定,中國官員仍可駐紮九龍城內,並保留附近碼頭以便往來。城寨因此成了“界中之界”。但實際上,清朝、中華民國時期和解放後,中國都未在此治。結果城寨成了“三不管”(即國、共和港英政府都不管)地方。
1987年,中英兩國共同決定拆毀寨城、遷徙居民。九龍寨城最終在1993年拆除,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公園將盡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在1993年被拆除之前有5萬多名居民,以寨城麵積0.026平方公裏推算,寨城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90萬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2,曾大屋
沙田曾大屋建於1850年辛1870年間,屋外加圍樓,樓高兩層,圍牆上有排列整齊的槍孔及瞭望孔,圍的四角設有髙聳的鑊耳形更樓和炮樓,過去隻有地位崇高的人或家族才會采用這種設計氣派的建築,更樓和炮樓的作用是防禦外敵入侵。圍樓上是走廊,以作為巡視和貫通更樓之用。鬧樓下是雜物間。北麵的圍牆上有三個入口,門頂作圓拱形,中的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曾大屋為典型的三堂四橫的客家大宅建築。堂者,廳也。三堂分為二個廳,上廳是安放神位的柯堂,用作祭祀祖先;中廳是客廳,用作起居飲食之用;下廳是接待客人的地力、曾大屋是縱軸左對稱的,其堂的兩旁,分別向外伸展成居室,居室間有大小天井,形成一個個隱私而又舒適的住宅。在整座堂的前麵及入口的圍牆間有一個大曬場,曬場左右兩旁各有水井一口,以備遇外敵時,也能在閉關的情況下自給自足。此外,還有穀倉、養牛、養豬的地方。這些公共地方全部位於圍牆中,相信從前在屋前有半月型的水池,屋後應有大靠山及風水樹,因城市建設,已不複存在了,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香港特有的建築形式之一。這實因當時香港政治的轉變及治安的動蕩,對建築物產生的形式上的回應。
曾大屋的開基祖是客籍人士曾貫萬,於1847年購入今口山下圍的土地,興建曾大屋,用時20年才得以建成。1876年廣東發生旱災,他捐款賑災,獲清廷封贈“奉直大夫”(從五品)稱號,故其大屋又稱“大夫第”,今天在中堂(正廳)門上可見掛有“大夫第”的木匾。該建築物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粵東客籍圍村。
3,大夫第
新田大夫第,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新出鄉永平村,為文氏富裕子弟文頌鑾清末考取進士後於1865年興建的房舍,為文姓聚居之地,最早的村民祖籍四川,係南宋時移徙至江西,其後代南下廣東定居於新田。從外表看,文氏“大夫第”的建築結構和外形,以裝飾均用中國傳統手法,運用廣東清水青磚、灰瓦作為原料,又以石灣陶瓷作裝飾。祠內陶器、水刻及壁畫隨處可見。但細心觀察有些裝飾細部帶有西洋味。如在第宅內門頸上雕刻著西方“洛可可”式的浮雕,窗門有彩色斑斕的玻璃,砌成不同形狀大小各異的幾何圖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風格。它的內部並非以軸為中心,左右是不對稱的,整座築物采用合院式,一邊廂房,樓高二層,又采用富貴人家用的人字“硬山式”屋頂。主樓是“九宮格”的平麵布局,屋後山坡植有風水樹。可見其布局與傳統客家式屋宇不同之處。1987年,新田大夫第被政府定為法定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