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生澀與簡樸(1 / 3)

第一節概述

香港原始社會的文化是中國華南文化體係的一部分,多年來,眾多專家在香港各地區考古發掘,發現有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5000至6000年)、晚期(距今約3000至4000年)的古越族遺址30多處,主要分布在海灣附近,如深灣、大灣、細灣、舂坎灣、蟹地灣、榕樹灣、大鴉洲、銅鼓洲等地。1996年,香港和內地的考古專家在香港南丫島的深灣遺址發掘出一處約有5000年曆史的新石器時代古村落遺址。這是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發現的迄今為止年代最久、保存最宂整的房屋遺址。該遺址所代表的文化與著名的湖北長江三峽中的“大溪文化”有密切的聯係,其居民確定是在此定居的古越族人。可見,香港環境藝術古已有之。同時,考古工作者在香港地區還發現了大批的他們所留下的摩崖石刻(岩畫),可謂是現存最早的與自然、景觀相統一的環境藝術了。

香港自古就是內地移民者樂於到來的地方,封建時代,無數的移民為了躲避中原連綿的戰火,逃亡到了香港,盡管姓氏、鄉域、宗教、民族互不相同,風俗習慣各異,但基本都能和睦相處,守望相助。自宋代開始,內地遷入香港地區的居民逐漸增多,其中最為顯著的是“新界五大族”,分別是錦田的鄧族、上水的侯族和廖族、粉嶺的彭族以及大埔的文族。新界五大族聚族而居,築圍自衛,形成了如鄧氏的吉慶圍,廖氏的中心圍,彭氏的粉嶺圍,文氏的仁壽圍等眾多著名圍村。五大族還自辦墟市,促進貿易,繁榮市場。如鄧氏開辦的元朗墟,文、彭兩氏開辦的新大埔墟,廖氏、侯氏及鄧氏開辦的石湖墟等墟市。這些南下來港的大族,在基業穩定、族業興旺之後,紛紛開辦教育,興建祠堂和書院,以教育子孫,謀取官祿,繼承家業,光宗耀祖。封建文化的傳播,宗族和宗教也起了不少作用。明清兩代,香港地區修建了為數相當可觀的圍村、書院、祠堂、廟宇和其他禮儀性公眾性建築,特別足明代,先後建成了錦田鄧氏吉慶永隆圍、新田文氏太祖祠、屯門青山青雲宮(即現在的青山禪院)、佛門天後古廟、元朗廈村靈渡寺和錦田觀音山淩雲寺等。一批批規模較大,造型優美的建築物,加上其他祠堂、廟宇、書院、學館等等,標誌香港進入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

第二節石刻

石刻是香港地區特別突出的地麵史前遺跡,共發現了八處,分布在東龍洲、長洲、石壁、蒲台島、滘西洲、大浪灣、大廟灣、清水灣等處。這些石刻的圖案與我國中原地區青銅器時代銅器和陶器上的某些紋飾類似,一類為雲紋、圓圖紋等幾何線紋,另一類為海鳥、夔龍等動物形象。其年代應為存秋戰國時期,距今約有2000多年的曆史。這些石刻大都刻在臨海的岩石上,麵向麵有比較平坦寬闊的空地,可能與他們舉行祀神祭袓儀式有關。由此可見,香港的史前文化和華夏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考古工作者在香港地區發現的這批摩崖石刻(岩畫),可謂是現存最早的與自然、觀相統的環境藝術了。盡管當時石刻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環境,客觀上卻無意識地形成了環境藝術的雛形。石刻與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和諧關係,記錄了勞動人民生活的場景。

1,大嶼山石壁摩崖石刻

石壁摩崖石刻位於大嶼山石壁崗背山腳,水壩東邊山坡,離海岸約200米處。該石刻呈方形螺紋狀,有如由六個正方形“回”字綴成,故又稱石壁回紋石刻。其旁邊另有一正方螺形,及一同心圓圖形之圓旋形雲雷紋,與部分在香港出土的青銅器時代陶器的圖極為相似。該石刻經長期風雨侵蝕,其剝落程度很深,據考為香港史前文化遺跡,現已列為法定古跡。

2,蒲台島摩崖石刻

蒲台島摩崖石刻位千蒲台島南之南氹,該石刻以雲雷紋為主,故亦稱雷紋石刻,土人稱鬼子石,亦曰美人頭。鐫於海濱平整石壁上,石刻是由兩塊相距半米餘的石刻組成,左首石刻高2米餘,寬0.5米,其石刻形狀與古文尚書中的雷字相似,距左首石刻不遠的一平麵岩上,有刻紋3組,形似三叉,意義不詳,或疑為本區先民所刻。石刻右邊有小港,為人工修成,為乘舟者著陸之所。據考其為香港史前文化遺跡,現己列為法定古跡。

3,長洲摩崖石刻

長洲是一個形狀類似啞鈴的小島,中間的連島沙洲兩端分別向南北兩方。長洲回紋石刻位於長洲東灣畔長洲拯救會附近路旁。石刻鐫於離水麵約7米的塊狀雲斑岩石上,麵海而立,高約1米,寬1米餘,由兩組線條構成,呈幾何圖形,也有一些以鳥獸為圖案,而這些花紋與我國青銅器時代的紋飾相似。由於長期風雨侵蝕,剝落很大,石刻右首另有刻紋一組,但形狀模糊不清。據考其為香港史前文化遺跡,現已列為法定古跡。

4,東龍洲摩崖石刻

東龍洲摩崖石刻位於東龍洲島北岸,麵對大廟灣,為現存石刻中唯一於1819年便已記載在中國地方誌中的古石刻。從有關記錄及它與其他石刻不同的閣案,可以推斷石刻的源起與其他石刻不同,而且年代也應較近。

它的紋飾以錯綜複雜的線條構成,而當地居民則相信紋飾代條龍,故又稱龍紋石刻。在中國,龍是皇室的象征,而古老傳說宋末時兩個幼主於蒙古入侵時曾逃亡至此區,這石刻是否與南宋末朝皇帝有關係,至今還是個迷。龍紋石刻古稱石壁畫龍,位於東龍洲島的西北角。嘉慶《新安縣誌》卷十八稱:“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右側。該石刻長寬約1丈多,離水2丈,壁麵極平整,刻紋以雙鉤線條作狀,巨首似夔,張口,有角,尾卷似金鉤,仿佛古器物螭紋。該石刻現已列為法定古跡。

5,大浪灣摩崖石刻

大浪灣摩崖石刻位於香港石澳大浪灣畔東岸岬角上,崗後為草堆灣,石刻為蹲踞形,在髙出水麵約15米的石台上,右麵垂直平正,刻約1米餘,寬約半米,石質為幼滑之紋珂火山岩,刻紋精致,圖式呈一怪獸形,中央部分刻紋形似身軀,兩旁螺紋形則形如手臂,遠看如一尊距張臂之怪獸,中央部分右方另有“眼”形螺紋,旁有斑紋一組,遠觀如另一生物,俱與圖中央主要形象似有關係,唯經長期風蝕,剝落甚大。

眾多石刻中以大浪灣的石刻保存最為完整,而且別具吸引力。石刻俯瞰大浪灣海灘,雖然久曆風雨侵蝕,但石刻的幾何及獸形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及非常矚目,特別是紋飾中的數個圓形圖案,因此,該石刻又稱饕餮紋石刻。該石刻現列為法定古跡。

第三節圍村

自古以來,港、九、新界及離島的居民,都是以務農為生,過著簡樸的鄉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落大多是以氏族為單位建立的自己的部落,一般村落通常都是外形典雅,村屋分布有致。很多村落是由同姓族人聚居,特別是人數眾多的大族,而人數較少的家族,則組成雜姓村落。建有防衛性圍牆的村落稱為“囤”,實際上就是一種幾何院落的庭院,由屋宇、圍牆、走鷹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而沒有圍牆保護的村落則稱為“村”,實際上是由多個單體建築分散或組合起來的建築群。明末清初,沿海地區受到土匪及海盜的滋擾嚴重,治安情況惡化。較富裕的氏族如錦田鄧氏,遂將建築圍村形式的房屋,作為防禦。此等保護形式的建築物在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可以見到。

在香港,除了上述的防禦性建築圍村外,還可見到另一種防禦性建築。香港的住宅形式有珠江三角洲的“三間兩廊”式和客家人的“三堂四橫”式兩種,這兩種形式都屬於南方合院式住宅(《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所謂“三間二廊”即是一個簡單的四合院,正房分為三個開間,“三間二廊”式住宅代表有新田文氏大夫第。而“三堂四橫”式則是一座大宅院性質,實際上就是沿橫軸線連接起來的多個四合院,除縱(中)軸線上有上、中、下三堂外,兩側還有橫屋,較為典型“三堂四橫”式住宅有荃灣的陳氏三棟屋和沙田的曾大屋。

1,中心圍

廖氏上水中心圍隻剩下圍門及部分圍牆,圍牆分兩部分,上半部分為閣樓,主要是青磚砌成,牆身布滿槍服,作戰時把槍架托在槍眼上,以抵禦外敵。中間部分還有一個較大的瞭望台,用以瞭望敵人的動靜。圍牆下半部分主要以紅粉石築成,中間為拱門,拱門上方更有塊大橫石支撐。為加強防盜功能,閘門用了上乘的鋼條製成,堅固非常。

2,粉嶺圍

彭氏粉嶺圍,新界古村落。位於新界北部大埔西北約8公裏處。據粉嶺《彭氏族譜》記載,宋末金兵南下時,原居潮州的彭延族的一支遷到東莞,傳至彭桂,遂遷至本區,卜居龍山,後又徙居樓村。明萬曆年間,“複徙居於分壁嶺,遂立圍以居”。“分壁嶺”,應是粉嶺。該圍由正圍、南圍、北圍;圍村組成,正圍居中。南北二圍已湮沒,現仍保留有正圍。彭氏粉嶺圍的圍牆保存完整。外圍以花崗石作牆基,並覆以堅硬的青磚,為了防硬物或火炮襲擊,牆壁厚至三四尺,高二三層樓,還有堅固的圍門、木柵,更樓上還設有炮孔,閣樓有槍眼,以作還擊、防守之用。至於村民所用的火炮,日本侵華時期被村民藏在圍牆的夾牆之內,現在擺放在圍牆門口前。當有海盜侵擾時,村民藏於圍牆內防守,圍內有足夠的糧食及飲水支持長期作戰。

中國人建村講究風水,建築講究禮法。粉嶺彭氏也是十分重視風水的,據說原有的宗祠堂因位置欠佳而拆除。圍村門前建有魚池又名風水池,寓示聚財,年年有餘;土地又名伯公,表示村中長輩(伯公)保護村中居民,以防邪惡東西擾民:古井寓示風調雨順,開井是建村前必做之事。據說日占香港,曾有水蛇出現於井中,是災難到來之征兆。另外,圍村坐南麵北,更樓上方塗有品字形的白色圓點以迎拒北方一切的邪惡侵襲,村內巷尾出口處加建一幅青磚牆,出口處改建為轉角形,這可避免煞氣由村口直入。

3,吉慶圍

鄧氏吉慶圍,香港新界古村落,錦田五圍之一,位於新界錦田河一帶。在香港境內眾多圍村中,以吉慶圍最負盛名。五圍中,居南,由錦鄧族子孫興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該城四周有城牆維護,四設有堡壘,城門前有寬十餘英尺的護城河,圍內屋宇為四方格式結構。分三條街,有十米橫巷,與街成直角。城門為十分堅固的連環鐵門,康熙年間鑄造。

以吉慶圍為例,整座圍村約100米×90米,有明顯的縱軸線,城內一條大街貫穿南北,將城內的住宅分為左右兩半,在大街的末端麵對入口,有一小神廳供奉本族的祖先。城的周房屋用作飼養牲口的地方,城中為排列整齊的居住單位,一排有十所房屋,每所分前後兩間房。前房為起居室,中間隔一個天井,後房為寢室。每所房屋的門都是三重的。最外為半截掩門,接著是廣東的“搪攏”,擋人而不擋風。再下去則為道大木門,增加隱私性。在建築學上這種門的設計極有道理,現代房子的設計已經失去這種環境上的優美感覺。此等圍村式居所,當時為保衛族人的財產和生命方麵起了一定的作用。也隻有較具規模的家族才能提供財力和物力去建造此等高度防禦性的圍村。

另外,風水的好壞對建築也很有影響。主人在選址時,一定會請風水先生先來定位、朝向,風水先生根據主人的生辰八字,確定房屋的最佳風水。吉慶圍以及周圍四個圍村坐向都是西北或西南方向,相信是因為它們的東北、東南均被群山所環繞,而西麵則屬於平原,是理想的風水方向故此,它的門向不按照傳統中國建築中的坐北向南式。

4,三棟屋

所謂的三棟屋,就是指有二列房舍的圍村,筌灣三棟屋是一座四方形的圍村,建於1786年。清乾隆年間,福建汀州寧化縣陳氏遷來淺灣(後稱荃灣)定居,陳氏家族即在此興建圍村,三棟屋亦於此時興建,該屋分為:進廳屋,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建有前廳、中廳,祠堂兩旁為四間獨立的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將整條村莊圍攏起來,四周高牆,抱合成方,供奉祖先的大廳座落在房子的最前端,裝潢得十分華麗,廳中的裝飾布置已經過修色泮鮮豔恰如原貌。另兩座廳堂則較為自然質樸,適合作為淳樸居民日常生活之用。三棟屋最先隻有三排橫屋,由於家族的繁衍,後來在屋外加建一方形圍屋,增加了第四排。它的平麵布局與吉慶圍截然不同,本為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分四間大房,供四子及家庭成員居住。吉慶圍則是同姓親戚的居所,有各的獨立住屋。三棟屋現為香港法定古跡。

第四節寺廟

香港的廟宇遍布新界、九龍及港島,主要奉祀海神,供奉天後、洪聖、北帝、觀音、譚公和侯王等,其中以天後廟為最多,洪聖、北帝次之。香港現存的廟宇,規模細小的隻有一進,但大部分是由院落組合而成,屬二進式。

香港百姓信仰海神之普遍,是由於香港本來就是一個漁村,自宋代以來,港居民多以捕魚或務農為生。在地理上的分布,新界元朗、上水、粉嶺的居民以務農為主,至於沿海捕龜維生的漁民,則以港灣泊船休息,以船為家。他們在海上作業之成績與本身安危,通常係於海上之安寧與否,故漁民往往不惜斥巨資建廟奉神,一則祈求風調雨順,二則以求心之所安,所以早期廟宇大都建於臨海之地,圍繞港島,從香港仔、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到赤柱及石澳等。

廟宇除了是人們祈求神靈保佑之所外,也是鄉民商討大事、調解糾紛的地方,筌灣的天後宮就曾經當過這些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