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它能代表屋主身份及階級地位。除了台基高度受《大清律例》規定之外,進深也有規定的,進深是由架梁所決定,從廖萬石堂宗祠可見,後廳的頂部都是七架梁。三進七架梁建築多是祠堂,民房是十分罕見的。故此祠堂成為全村中最高及最宏偉的建築物,一般村屋髙度是不可以高出祠堂的,這樣,能突出祠堂在村中的重要性。
萬石堂的大門裝有如意和吉祥獸圖案的銅鋪首,有辟邪之意。屋脊屋簷均以石灣陶塑鼇魚圖案及雕刻作裝飾,此外更有細膩的木雕及精美的壁畫。其中屋脊、柱礎、板門、梁枋及構架等都可追溯到唐宋時代的建築風格。作為廖族的太祖祠,該祠除供族人祭祀、婚喪、集會外,還是上水鄉最古老的學校。擋煞方麵,廖萬石堂除了中門緊閉外,院子門前還有一幅黑色的“照壁”,又名影壁,有阻擋煞氣之用。
中國建築物既有藝術性,又有實用性。祠堂的建築中,有很多傳統建築構件,例如雲鬥拱、瓜柱、駝峰、雀替、山牆、柱礎等。這些構件的實際作用是傳導荷載上部屋頂的重量至地基,同時藝術價值很高。
萬石堂的雲形拱,瓜柱設計十分具有裝飾性。瓜柱具備承重之用,而瓜是多種子之蔬果,表示族中多子,人口繁衍。駝峰是安在橫梁上的,廖萬石黨的駝峰是由一個像倒“山”字形蝙蝠接上梁,下接一隻獅子。雀替是屋外的簷柱與橫梁相交處鳥翼形狀的一種構件,廖萬石堂之雀替屬於龍門雀替形,用石製的,滿刻雲紋,格外華麗。柱礎多是石造,可以防潮,免除柱腳腐蝕。廖萬石堂中的柱礎大都雕刻成鑰蘆形狀或蓬瓣覆盆形狀,紋飾十分細致。
萬石堂是現時新界最優秀的傳統中式築之一,已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5,文氏宗祠
文氏是五大氏族中最遲遷居本港的一族,大約到14世紀中葉至15世紀初期才遷入。由於新界區內所餘肥沃耕地已不多,他們被迫來到現在的新田一帶定居。當時新田多屬沼澤地區,經過文氏族人艱苦經營後,耕地日趨肥沃,文氏族亦逐漸興旺,人口不斷增加。雖然現家族中的成員多移居海外,但文氏仍是一個很團結的氏族,經常一起祭祀及共慶節日。新田蕃田村是文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單是祠堂就至少有五所。
麟峰文公祠坐落於蕃田村,是為了紀念該族顯要文世歌之子文麟峰而建造。文世歌的後代子孫至今己傳至第二十代。祠堂確切的修建年份已無從稽考,但相信是於17世紀後期建成。祠堂為三進式,內有兩個庭園,入口大庭名吐書堂。一般祠堂的靈位都設在後庭,但文公祠的靈位則供奉在中庭。這座公祠建築得相當典雅,鬥拱及古樸的石柱都使祠堂生色不少。山於祠堂己頗為殘破,政府於1982年撥款進行了幾項鞏固和修繕工程,防止祠堂進一步衰敗,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第六節書室
一向以來,學者在中國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而為人師表者亦深受人眾的尊崇。中國很早便采用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出任官吏。科舉及第者不僅獲得上大夫之名,而且有升官晉爵的機會。科舉考分不同等級,試範圍亦很廣泛,最初級的考試是在地方及省縣進行,及格的學子就須赴京參加最的考試。來自全國的考生不分老幼都薈萃京師為前途與功名而競逐。
正因為晉身仕途能夠帶來功名,大郃分人遂將族中的祠堂開辦為學堂,而家境富裕的大族則另建書室。於是新界鄉村富裕的氏族便紛紛建立書室,培育資質聰穎的年輕子弟,他們修習科舉科目及鼓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當考取功名後,便把“文魁”、“進士”的匾額掛在橫梁上,以便“光宗耀祖”。部分書室,特別是鄧氏建造的,設計得非常華麗,由該地區最優秀的工匠所建造。
書院、書室多設於新界,其中以屏山的覲廷書室和述卿書室、夏村的友善書室、錦田的訴流園和周王二公書院以及二帝書院為代表。
1,覲廷書室
屏山的覲廷書室屬於南方合院式建築,采用二進式的布局,前進低後進稍高,前進是門廳,後進是正廳,安放袓先的靈位。中央天井的邊各有廂房,後來鄧族又在書室旁邊加了一座樓房,與書院工整嚴格的布局大異其趣。這座樓髙二層的“清署軒”平麵自由,中間有一庭院,由一道畫形的月門與書室相連。
最為特別的是樓上和樓下的房了的拱形門罩,具有異國情調,以花卉植物為裝飾主題,融合了中國建築的特色。這種新界民居中少見的手法,隻有在新田的文氏“大夫第”中,才可以一睹,而在廣州關區的房子很常見,流風所及,廣州建築風格也影響著香港居民。
覲廷書室的裝飾細部也非常精彩,前進的屋頂的正脊是既複雜又工整的幾何通花圖案,其中左右各有桃為飾,這種以桃為主題的裝飾圖案,在書室其他地方的雕刻和彩畫中也非常多,象征書室桃李遍天下。
2,述卿書室
述卿書室由元朗屏山鄧氏族人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成。科舉考試在20世紀取消後,加上現代教育的推行,述卿書室作為培育精英的作用漸漸消退衰落,書室大部分於1977年拆卸,現時隻剩宏偉的門樓,述卿書門樓極具中國傳統建築特色,高大的花崗岩石柱,細致的木雕以及石刻壁畫,都是出自名師之手,可以說是現存新界同類建築中的佼佼者。
3,周王二公書院
周王二公書院創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位於新界錦田大沙洲前,北圍村後。
順治康熙年間,清政府為對付反對清朝統冶誌士,推行“焦土式”的防禦政策。清朝政府以“海氛未靖”為理由,迫令沿海50裏居民一律還徙內地,致使居民流離失所。後經廣東巡撫王來任及兩廣總督周有德分別上奏,許民歸業,才得安居故園。當地居民為不忘周王二公奏請複界之恩,特此書院作為紀念。書院屬二進式,並設有一個廚房,木梁上刻有雕花,十分精湛。1684年建成之後,至1865年間曾經四次重建,建築形式仍保留舊貌。兩廊壁上有新舊碑刻,可資考證,該書院遺址在新界錦田。
4,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由鄧族文士組成的“鄧二帝會”倡議建立。內供文昌帝和關帝的神像,該書院專為生員以上的士子研究進修,是村內的一所髙等學府。
二帝書院為一所二進式的建築物,入口側麵而非在正麵,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它的間隔全是無門的、開敞式的,但有漏窗通風,麻石柱承托著人字硬山式屋頂,但屋脊上並無裝飾,保持古樸儉實的南方鄉間特色,正麵神龕內供奉文昌和關帝,漏窗花刻有大古錢圖案。書院內為員生進修之用,而庭院則作為習武之用。二帝書院現殘破,但仍可窺視我們袓先的文化生活。
5,善述書室
善述書室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位於新界龍躍頭新屋村,為鄧氏十九世祖所創建。書室屬二進式,有一個庭院、走廊及一個廚房,整座建築物服有精美的木刻及壁畫。鄧氏居民,於元朝末年始由錦田分枝而來,創立書室,以為教育本族子弟。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該村子弟鄧捷三中武舉,祭甲子科舉人。他所遺練武的刀、劍、戟、弓等武器,均存於書室內。直至1898年英軍接收新界時才被繳去。
第七節墟市
墟市為過去商業活動的集中地,是人們買賣交易,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但新界的墟市設有“墟門”,用來限製開市的時間與人們的出入,很明顯這種設計是受到了唐代“城坊製”的影響,這種做法使墟市不僅有經濟上的作用,更有政治控製和防禦上的功能。新界的墟市分布,有鄧氏開辦的元朗墟:文氏、彭氏開辦的新大埔墟:廖氏、侯氏及鄧氏開辦的石湖墟等墟市。
在1868年複界後的初期,新界的經濟活動開始活躍,建有墟市,設有墟期,市集位於今日元朗大水渠村外的舊墟,成為商業和經濟活動中心。當時,鄧族遷回錦田,鄧文蔚由大橋遷入元朗,開設墟市並於墟內建大王古廟。當時的墟市建有多條街道,在街道的兩邊建有許多店鋪,鋪高兩層,以青磚修建,木棟瓦頂。每間建築物大約寬五米,平排而立,店鋪之間設有凸出於店鋪外三分之一米的封火牆,用以防火及萬發生火災時,阻止火勢的蔓延,避免殃及鄰近店鋪,可見店鋪的設計在消防上經過了周詳全麵的考慮。墟市內有雜貨店、客棧、錢莊、肉店、廟宇等各式建築,林林總總。最有趣的莫過於間當鋪——晉源押,經營典當行業相當信奉風水,不規則的布局與凶吉方位有關。晉源押樓高二層,規模宏大,屋頂是傳統的人字板瓦頂,藏於正麵山牆之後,正門牆側伸出的一隻蝙蝠形的鐵鉤,是當時傳統當當鋪獨有的標誌,同時還帶有辟邪之意,高而厚的圍牆,如迷宮般的通道,以竹編成的鑽形防盜網,木樁形的木閘以及密封的穀倉等,表明當時防盜沒施的完備,從這幢建築的規模可見當時的典當行業蓬勃興旺的一麵。
1,元朗墟
元朗墟,又稱大橋墩墟,還稱朗舊墟,以區別於後設之元朗新墟。該墟位於新界西部元朗鎮附近,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複界後的第一天,由錦田的鄧文蔚倡議,將大橋墩墟遷於元朗,並建大王古廟,右西圍,左南圍,而墟居其中。該墟開設後發展興盛,已有大街四條,店鋪不下百所,每月奉3、6、9為墟期。《嘉慶新安縣誌》及《重修大王古廟碑》均有該墟較詳細的曆史記載。
元朗墟大王古廟內的一塊道光十七年(1837年)璽修的石碑記載:“塵肆縱橫,街渠通達,商賈居奇......而往來行旅,莫不挾所求而來,挾所求而去,豈非儼然一大都會矣!”可見元朗墟市早在當時已相當繁榮昌盛。
2,廈村市
下村市建於19世紀末葉,是當時新界西北部的商業中心。每逢墟期,除了附近地區到來做貿易者外,遠至廣東各地也有船隻到此地卸貨及上下旅客。
廈村市由兩條街道貫通,呈“T”字形,有三處出入口通道。市內的築物除了店鋪外,還有較為高聳的關帝廟,市旁是廈村鄧氏族人的宗祠所在地。除關帝廟稍加藻飾外,市內的攀層樓房商店都是樸實無華。迄今大部分的店鋪雖然不是殘破,便是重建,不過仍然可見昔日“前鋪後居”的風貌。
3,聯和墟
粉嶺聯和墟為早年建成的小墟鎮,是當年北區的商業中心。時至今日,該區仍保留部分舊街的格局,是極具特色的墟市。粉嶺聯和墟屬典型的舊式市場,每日上午十點半到中午十二點之間是繁忙的時段,也是鄉村裏人們彼此交流聚麵的重要場合。賣的貨品有鮮魚、肉食、蔬果、日用品等。如今,粉嶺聯和墟舊街市已清拆,隻餘下一小部分。
4,石湖墟
石湖墟,舊稱天岡墟,後改稱石湖墟,《康熙新安縣誌》即載天岡墟名,嘉慶時已改今。據考,該墟約興建於康熙複界令頒布之後,由上水廖氏、粉嶺侯氏及龍躍頭鄧氏聯合創製,距今300多年曆史。初期墟市十分簡陋,僅有一條狹小的“自婆街”,後逐漸發展成為上水圍的商業中心,辟有墟場,每月逢1、4、7為墟期。
結語
考古資料表明: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內地的先民已經遷徙到了香港地區,揭開了香港人類社會發展的帷幕。他們以氏族為單位,選擇三麵環山的海灣沙堤而居,用原始的工具就近進行生產工作,繁衍生息,創造了原始文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香港地區正式歸入中國統一王朝的版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封建社會是中國曆史上曆史最久的社會,自周秦起延續了3000年左右。香港的封建社會相對較短,到1841年為止,曆時2054年。由於香港在原始社會時,沒有文字,沒有禮儀性建築,沒有私有製和國家政權的痕跡,盡管當時已有青銅器的出現和部落的形成,隻能說是奴隸製的萌芽,因此,我們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香港不是奴隸社會,秦始皇統中國之後,香港開始了由原始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的轉化。從秦代到清代2000多年中,香港地區一直處於中國曆代五朝的行政建製之中,從未間斷過中央王朝的管轄,封建王朝各級行政機構的建立和大批中土人士來到香港,使香港的封建製度逐建起來,也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而今,香港地的文化較嶺南文化而言,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更為深刻,香港地區的封建文化的傳播,首先歸功於大族興辦教育。其次,宗族和宗教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香港的文明和進步,是幾千年來移民拓殖者艱辛勞作共同奮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