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屯門青山禪院
青山禪院位於香港屯門區西青山山腰,原名杯渡寺,是香港的三大古寺之一,寧靜肅穆。青山禪院曾有多個名稱,如杯渡寺、波寺、鬥姆宮、杯渡庵、青雲觀、五德觀等。世傳青山禪院建於距今1500年前的東晉末年,相傳南北朝時代,有一位具神功的僧人,常常乘坐木杯渡河,人稱“杯渡禪師”。
最初的“青山禪院”,隻是一塊岩石及一間茅屋而已。”青山禪院”內,有一個“杯渡岩”,是一個大岩洞,岩洞內有一平石,是杯渡禪師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後來在平石上建成一座小廟,廟額書“杯渡禪師”四字,這就是最初的“杯渡廟”。南漢帝於大寶十二年(969年)開始建一間“杯渡寺”,這是“青山禪院”的前身,其後曾多次重建。
青山禪院是由多組築物構成,先後建成有杯渡亭,諸天寶殿,大雄殿,地藏殿,護法殿,方丈室,居士林,觀音閣,海月亭,杯渡遺跡牌坊等,群集於583米高的青山東麵山麓上。寺院處於牌樓上有“香海名山”四字,另一麵書“回頭是岸”,山門門額“青山禪院”,寺門兩旁有對聯:“十裏鬆山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
2,佛堂門大廟
位處中國南方珠江口的香港,媽祖信仰十分普及。這個僅700多萬人居住的地區中,就有50多座媽祖廟,香港曆史最悠久的媽祖廟當數清水灣佛堂門媽祖廟。由於它是全港天後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故人們稱之為大廟。
據史載,佛堂門大廟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傳說有名林長勝的莆田人攜家徙居九龍,以航運為生。一日,其孫鬆、柏堅兄弟倆在清水灣外海遭遇狂風惡浪,雖極力拚搏,仍終遭履舟墜海。其間,林氏兄弟懷裏緊抱媽祖神像,竟在狂風惡浪中奇跡般地漂流到海灘上,雙雙得以生還。為報答媽祖救命之恩,兄弟倆遂在清水灣海岸邊集資建廟卡祀媽祖,成為香港第一座媽祖廟。建廟250年後,據說發生了一件神奇之事,廟中每逢祭祀,焚帛敲鍾時,鍾敲而不響,而東龍島對麵的潔水灣海岸邊卻可以聽到,這一現象持續了很長時間。人們覺得是媽祖示意在清水灣立廟祭祀。
於是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清水灣也建成一座媽祖廟宇,兩廟後分稱南佛堂與北佛堂。北佛堂就是現今的清水灣佛堂門大廟所在之址。近千年間,這裏一直是長年奔波海上的珠江地區漁民會集膜拜之處,香火興旺,由此先後分靈出50多座媽祖廟,如今已遍布港九各地。由於曆史悠久,規模漸大,在當地華人同胞中影響廣泛,至20世紀20年代,港英政府下屬的華人廟宇委員會予以接管,並在廟前建起碼頭,以適應越來越多的信眾遊人進香觀光需要。1962年,港遭台風襲擊,佛堂門大廟嚴重受損,華人廟宇委員會即斥資重修,並擴大規模,遂成今日模樣。
3,長山古寺
長山古寺,在新界坪輦禾徑山麓。是香港有名的古刹之一。初建年代不可考,惟寺內古物甚多:右殿左壁上嵌有同治七年(1868年)11月立的古碑一塊;另左殿內更懸乾隆四年(1789年)銅鍾一口。鍾銘上刻有“長生庵”銘,未悉是否該寺之前身。至於建寺的緣起,有說是清朝年間,由四位僧侶向村民賜地興建,亦有說是18世紀中頁由沙頭角及找鼓嶺區六村合力興建,但具體無從考證。寺門嵌有門聯:“長這惜別,古道瞻岐,雨笠塵襟人日日;山鳥吟春,寺花送存,煙鍾風聲我年年。”寺內壇上一聯雲:“有意燒香,何須遠朝南海;誠心禮佛,此處即是西天。”學者蕭國健教授據此考訂,長山古寺,應為古時驛館的舊址,與廣州之五羊驛館、大庚嶺之紅梅驛館,以及海外四夷驛館相銜接,屬南夷政亭,本為官司吏所管理。應化為道聲後,感於地處往返深圳之要道,南來北往者頗多,乃大開方便之門,接待行旅,免其受露宿荒郊之苦。
該寺規模不大,但幽靜清雅,是典型的清代嶺南民居建築格局。分前後兩進,前進比後進高出約一米。正中為主殿,左右為偏殿。據說當年的行旅,便是居於左右兩殿,最盛時可容三十多人。寺內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菩薩,法器佛壇均極為古樸。
由於環境變遷,古道盛況不再,長山古寺亦漸歸平淡。因年深月久,該寺一度失修。香港古物古跡委員會於1998年初撥專款進行修葺,1999年11月4日新時光。今日的古山古寺,古樸依然。
4,天後古廟
銅鑼灣天後古廟,該廟由戴氏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屬於南方合院式的建築,共有兩進,前為前殿,後為正殿,中為天井,但天井加建上蓋,成為香亭。香亭兩側左右偏殿,中部兩個天井分別供奉“青龍”、“白虎”。傳統的廟宇甚少采用這種平麵布置,但在香港的廟宇中則相當普遍。
由於天後古廟建於山坡,因要墊平坡度,故台基較髙。廟宇是傳統的梁柱結構。它的細部裝飾頗為講究,如趙脊綴以石灣陶塑:簷檁之間以螯魚為飾,駝峰之上則雕有人物作配襯,大門的左右牆頭以及山牆均繪有壁畫。廟內仍存清乾隆十二年(1847年)之銅鍾及清同治七年(1868年)之重修碑銘:廟前廣場上有同治八年(1869年)之香案,案上供置原屬燈龍洲天後古廟的鑄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之銅香爐三座,案旁立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之石獅一對。政府現已將該廟列為法定古跡。
5,洪聖古廟
位於鴨脷洲洪聖街,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區內漁民所建,據說該廟位於龍脈薈萃之地,可使香港仔灣興隆不替。
該廟為兩進三間式建築,正中天井加建亭蓋,以香港地區多雨之故。廟內仍存乾隆三十八年禱造之洪鍾一口,及光緒十四年(1888年)製造之祭壇及陶塑等文物。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洪聖誕,水上居民多往進香參神,島上同慶,漁船群集,為港島南區盛事。信眾對洪聖的生平事跡所知不多,即使自稱知道其生平的人也各有說法。按廣泛的流傳,洪聖本名洪熙,是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一位深得民心的父母官,曾任廣利刺史。在任期間,提倡天文、地理和數學的研究,更設立一所天文台。他對氣象變化的預測準確,令商人及漁民受益甚大。
洪聖去世後,當時在位的皇帝禦覽悼文,將有關洪聖的德行公告天下,並追封他為“廣利洪聖大王”。據說,洪聖去世後仍庇佑村民,在風暴天災中顯靈救活了不少人。每年,洪聖的信眾都在農曆初一、十五及觀音誕到古廟祈福。
第五節宗祠
中國人有謂“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者其敬”,族中的宗祠正是發揚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傳統。
拜祭祖先是中國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尊重長輩,所以當先人去世後就很自然地進行供奉,以存孝道。祖先與後人兩者相輔相成,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深深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及習俗,後人小心照料先人的山墳及按時在祠堂祭祀,以求得心又的慰籍,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忠、孝”儒家思想的影響。在鄉村地方,由於大部分成員均屬同一個氏族,亦即是同一個祖先的後人,所以祭把儀式也變得大規模及隆重起來。祠堂是氏族的宗教活動中心,祠堂內的祭壇上,安放族人列代祖先靈位。祠堂亦是氏族的社交活動中心,族人就在那裏慶祝各樣的節日及其他盛世。當氏族日漸繁衍及向外發展後,便需讓築新的祠堂。為了以祠堂的規模來為族人取得更高的地位及聲譽,各家族爭相聘請巧手工匠,建造華麗的祠堂,使祠堂的規模愈來愈大,也更為華美。宗祠成為了中國特有的建築。
一般的祠堂都作三進式,中廳兩旁均設有橫廳。這個源流久遠的平麵布局,其實是因實際用途而設計的,無論是簡單的房舍,或是華的廳堂,一般都采用這種設計。祠堂可能有一個、兩個以至三個大廳及露天的庭院。屋頂由錯綜複雜的木鬥拱架起,再由石柱承托,而屋脊則裝飾得美輪美奐,再加上經過特別粉飾的大門,祠堂顯得更加莊嚴肅穆,但卻不失其實用價值。
祠堂建築講究風水,在祠堂建築上,常會看到象征龍的動物,龍是中國的吉祥物,又是屬水的,故在祠堂木構建築中,多見與龍有關的建築構件。如粉嶺的彭氏宗祠、思德室的屋脊上都裝有呈船形卷狀的博古,博古是由紋飾簡潔的夔龍紋變異而來的。廖力堂的脊有兩條鼇魚,大門有銅鋪首,鼇魚及鋪首皆是龍生九子之一。同時,博古和鼇魚也多在南方其他建築中出現。
1,鄧氏宗祠
屏山鄧氏宗祠位於新界屏山坑尾村,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鄧氏宗祠是—座典型明代風格建築,規模宏大,建築十分精美,是目前香港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少數古建築之一,該祠已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鄧氏是最早南來的大族,他們在10世紀時,便在今日的錦田定居,其後則逐漸向鄰近的地方繁衍。據《鄧氏宗譜》記載,屏山坑尾村鄧氏在12世紀時,自錦田主幹分支建村。(參見《香港6000年》第16頁)這兩所宏偉、華麗的祠堂,並立於屏山坑尾村,是典型明代風格築,位於左方的鄧氏祠堂建築得較精致而年代也較久遠,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鄧英桐建造。他是鄧氏第七代後人,亦是當時的一位顯赫官吏。右方的祠堂與前者大致相同,相傳是鄧英桐的孫子所建造。可惜近年重修時,祠堂部分結構被拆毀,失去了之前的完整形態。祠堂有三個大廳及兩個庭園,中廳上的橫梁及鬥拱都作了粘的雕刻,脊都采用廣東石灣的鼇魚及獅子陶塑作為裝飾。這所祠堂內有兩處與別處不同的地方,就是大門並無門檻,而前庭則有甬道,顯示鄧氏先祖曾居高宮而經常有顯要到訪。
廈村鄧氏宗祠:鄧氏其中的一支於13世紀龍朝時在屏山附近的廈村定居,相傳他們曾在該村建立了一所祠堂,但現已無跡可尋。
現位於廈村的祠堂約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其後在道光年間重建,它矗立於通往流浮山的大路旁,為三進式,內有二個庭園,牆壁用傳統的青磚以及白灰泥砌築,屋頂則由雕刻精美的鬥拱所承托,整個祠堂的布局可說是尊貴和諧,在祠堂外麵不遠的地上建有一道矮小的風水牆,用來擋煞。
清樂鄧公祠、鎮銳鋗鄧公祠:這兩所柯堂分別位於錦田水尾村的東西兩邊,村內保留了不少的中式村屋,西麵的一所公祠是為了紀念該族一位生於明朝的重要人物鄧元勳向造的,更準確的造年代則不詳。這祠堂布傳統,有三個大廳二個庭園,入口大堂的裝飾最為美輪美奐,鬥拱及橫梁都雕刻得極為細致,可以說現存新界中式建築中的佼佼者,中廳入口上懸有1794年所刻的“思成堂”匾額,祖先靈牌則供奉於後廳的祭壇上。祠堂屋頂以鼇魚為飾,正脊及垂脊均刻有麗的雕飾。祠堂除了有多幅精美的壁畫外,形態各異的石柱及柱礎可以說是祠堂的另一特色。祠堂內還懸有幾塊牌匾,大部分是清代的,都刻有鄧氏顯赫族人的名字。
東麵的祠堂在17世紀建成,相傳是為紀念鄧清樂的三個叔叔而造的,祠堂更以他們的名字——鎮、銳及絹命名。
2,侯氏宗祠
侯氏是第二個大族,他們在12世紀時遷來新界,初期在河上鄉,即今日的上水建村聚居,後來則分別在其他地方建立家園,但上水仍然是侯氏的氏族中心。
居石侯公祠,位於新界上水河上鄉,是香港新界地區傳統曆史建築。公元11世紀時,番禺侯氏遷上水一帶建河上鄉,成為與錦田南北圍的最早古村。相傳該祠為紀念居石侯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興建,以其名字命名。該祠為三進兩廡廊式建築,有兩個庭園,門榻上仍存建祠之間額,祠內還有“文魁”功名兩幅,可惜祠堂因日久失修與保養不善而日趨破落。祠堂內的鬥拱雖然雕刻精美,但已頗為凋敗,向原來的壁畫亦已因褪色而幾乎不可見。祠堂雖然飽曆風霜,但仍依稀可見它昔日的風采。整座祠堂的後府的“貓拱背式”山牆最具特色。政府將其列為法定古跡。
3,彭氏宗祠
彭氏於宋代約1120年至1180年間由江西遷來,一直定居於今日的粉嶺。
彭氏宗祠,位於新界粉嶺北邊村內。南宋末年,粉嶺彭氏遷入新界。該祠創建於明萬曆初年(1572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及光緒十年(1884年),彭氏家族重建這座宗柯。該祠為兩進式建築,祠堂共有兩個大廳、一些廂房、走廊以及一個庭園。門額上書“思德書室”,中為“思德堂”,祀該族六世祖彭思隱。雖然它的規模並不大,但祠堂內細致的雕刻、畫工細膩的壁畫及其他建築特色,已足以使它成為新界中最重要的傳統建築之一。政府現己將其列為法定古跡。
4,廖氏宗祠
廖氏的主要祠堂萬石堂,位於上水鄉門口村。廖氏於公元14世紀遷來上水,在上水區創立基業後,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成這座祠堂,是目前香港保存最好的祠堂。
萬石堂是廖氏先祖與其子因官祿合共萬石而得名,祠堂為傳統的三進式,三進分別是前廳、中廳、後廳三部分,它們分別座落在不同高低的台基上。第一進為前廳,台基相對較低,其功能是接待客人,擺放雜物之用。第二進是過廳,是議事、慶祝之所。第三進是後廳,台基最高,其功能是擺放祖先靈位,是祠堂最重要之地。中國人有“後高前低”,“內高外低”,“正偏低”的觀念,而萬石堂的對聯上寫有“堂高分內外”,可見中國傳統建築中空間規模與輩份階級地位二者有密切關係。此外,陰陽觀念也影響中國建築,如台階級數及間進數目是奇數,萬石堂是三間三進,台階也多是三級的。新界的傳統習俗受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傳統建築物也強烈反映中國禮教觀念,台基髙度、建築規模最能突顯,台基除了防潮,穩固屋基之外,還有襯托建築物壯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