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後,香港環境藝術設計接受到西方觀念價值的影響,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斷碰撞,互融互滲,呈現東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多元發展的格局。由於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濟環境,香港的環境藝術設計呈現出與中國大陸不完全相同的麵貌,香港的環境藝術設計走在世界環境藝術設計的最前列,也是世界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縮影。香港環境藝術設計是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一部分,在世界設計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環境藝術,是一門尚在發展中的科學,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係。關於它的學科對象、研究範圍、理論範疇以及定義的界定都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說法。這裏不妨先引用八卷本的《環境藝術從書》主編、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的環境藝術定義做一個參照。多伯說: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和裝飾水平的能力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該定義指出,環境藝術範圍廣泛,曆史悠久,不僅具有一般視覺藝術的特征,還具有科學技術、工程特征。在多伯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將環境藝術的定義概括為: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係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

所謂場所藝術,不僅指物質實體、空間外殼這些可見的部分,還包括不可見的、但是確實對人起作用的部分,如氛圍、活動範圍、聲、光、電、熱、風、雨、雲等,它們是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麵的諸多因素。形成“場所感”的關鍵問題是,合理的經營位置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人文的各種材料和手段(如光線、陰影、聲音、地形、曆史典故等),從而,形成這一環境特有的性格特征。

所謂關係藝術,是指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恰當地處理各方麵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環境諸因素之間的關係,因素內部組成之間的關係等。關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不同的範疇:如人·建築·環境;社會·自然;雕塑·背景......諸關係的核心是人。因而以尺度(尺度感)作為衡量關係處理得好壞,水平高低的標準。“尺度”在這裏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講的,它不同於“尺寸”,尺寸是客觀地度量出來的,而“尺度”(或“尺度感”)是主觀的度量,即人所具有的感受,不是具體的尺寸。

對話藝術則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環境所包括的“關係”無窮之多,它們必須有機地組合起來,彼此“對話”,另一方麵,人們普遍希望“對話”,這是當代環境以人為主的民主性特征,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物質的豐富和表層信息變化的享有,更不能容忍那種非人性的壓抑人的環境。人們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追求美和美感的享受,因而,就產生了人如何與環境對話的問題。

所謂生態藝術,是指人類的設計活動應重視有利於在生態、能源、土地利用等方麵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經曆了適應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致發展到汙染、破壞環境之後,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髙,才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恢複自然生態環境和部分曆史人文環境的要性。設計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節能意識,充分節約與利用空間,盡量使用無汙染的“綠色裝飾材料”,以達到人與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因而,環境藝術也是一種生態藝術。

從整體而言,環境設計是對人類生存空間進行的設計。區別於產品設計的是:環境設計創造的是人類的生存空間,而產品設計創造的是空間中的要素。

環境是圍繞和影響著生物體周邊的一切外在狀態。所有生物,包括人類,都無法脫離這個環境。然而,人類是環境的主角,人類擁有創造和改變環境的能力,能夠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創造出符合人類意誌的人工環境。其中,建築是人工環境的主體,人工環境的空間是建築圍合而成的結果。因而,協調“人·建築·環境”的關係,使其和諧統一,形成完整、美好、舒適、宜人的人類活動空間,是環境設計的中心課題。(“人,建築,環境”是1987年國際建築師協會第十四屆會議的主題)

建築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適應自然、塑造人工環境的基本手段。古典時期的建築,常常是聯係人體的比例進行設計的。例如古希臘的多立克,愛奧尼亞和科林斯柱式,都是人體形態的反映。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師維特魯威的書中繼承了這一傳統,並以四肢伸展的人體形象置於圓形與方形的中心,象征人是世界的中心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後來的達·芬奇也描畫過這種形象。而到了工業革命時代,人類逐漸掌握了控製環境的材料與技術。從1851年倫敦的“水晶宮”展覽館開始,人類竭盡技術之能,把建築也推向了“工業化生產”。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裏建造的建築,比以前所有史載時期建造的建築還要多。建築的集中形成了城市,城市化本來是人類文明的標誌,然而,建築缺乏規劃設計而造成其急劇集中,卻形成了城市的畸形發展,給人類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如噪音、汙染以及交通擁擠。

丘吉爾說:“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建築,但是後來,我們的建築改變了我們。”人們逐漸發覺,現在的建築和其他人工因素塑造的環境,還遠遠不是他們希望的理想的生存空間,它還有太多的缺陷。因而,有必要重新以人為中心,對“人,建築,環境”的關係進行科學化、藝術化和舒適化的設計協調,也就是我們說的進行環境設計。

城市、建築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和體現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可以從建築藝術觀念的變遷中看到它的足跡。從建築誕生之日起,它便是作為人的環境出現的,它就是環境藝術,隻不過人們真正認識到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比較晚,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才認識到這點,所以說,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與建築觀念的變遷是同歩的,因而研究環境藝術設計,不得不研究建築藝術的設計,二者密不可分。

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可以經過設計改造變為人工環境。人工環境按空間可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習慣上,環境設計類型也從空間上劃分的,可分為城市規劃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四大類。

所謂城市規劃設計,是指對城市環境的建設發展進行綜合的規劃部署,以創造滿足城市居民共同主活、工作所要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的城市環境。(“安全、健康、便利、舒適”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城市環境的四個評價標準)。城市規劃的內容一般包括:研究和計劃城市發展的性質、人口規模和用地範圍,擬定各類建設的規模、標準和用地要求,製訂城市各組成部分的用地區劃和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態和風貌等。

所謂建築設計,是對建築物的結構、空間及類型、功能,方麵進行的設計,包括建築工程設計和建築藝術設計。建築是人工環境的基本要素,建築設計是人類用以構造人類壞境的最悠久、最基本的手段。建築的類型豐富多樣,建築設計也門類繁多,主要有民用建築設計、工業築設計、商業建築設計、園林建築設計、宗教建築設計、宮殿建築設計等。不同類型的建築,功能、造型和物質技術要求各不相同,需要施以各不相同的設計。

所謂室內設計,是對建築物內部空間進行的設計。具體地說,是根據對象的空間的實際情形與使用性質,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處理手段,創造出合理、美觀、舒適、符合使用習慣與心理要求的室內空間環境的設計。

室內設計是從建築設計脫離出來的設計,室內設計創作始終受到建築物的製約,是“籠子”裏的自由。因而,在建築設計階段,室內設計師就與建築設計師進行合作,將有利於室內設計師創造出更巧理想的空間使用空間。

室內設計包括以下四個內容:一是空間設計,即是對建築提供的室內設計進行組織調整,形成所需的空間結構;二是裝修設計,即對空間圍護實體的界麵,如牆麵、地麵、天花板等進行設計處理:三是陳設設計,即對室內空間的陳設物品,如家具、設施、藝術品、燈具、綠化等進行設計處理;四是物理環境設計,即對室內體感、氣候、采暖、通風、溫濕調節等方麵進行的設計處理。

所謂室外設計,泛指對所有建築外部空間進行的設計,又稱風景或景觀設計,它包括園林設計,還包括庭院、街道、公園、廣場、橋梁、河岸、綠地等所有生活區、工商業區、娛樂區等室外空間和一些獨立室外空間的設計。

香港環境設計,是以具有嶺南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並不斷吸納西方現代藝術設計元素的種邊緣型區域藝術設計。它既是感性的,自發的,也是一種包容廣泛的移民設計,它繼承了嶺南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非正統、非規範的叛逆性格的經世致用、開放進取的世俗精神,同時融合了西方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理性與創新觀念,它缺乏係統的藝術設計源流與形態學上一以貫之的風格,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中西藝術夾縫中尋求溝通與認同,達到藝術設計上的自由重構。

18世紀是歐洲人“中國熱”的高潮,外國商人特別是英國商人,對華貿易不斷增加,最主要的是把鴉片從印度運到金星門、伶仃島及香港等沿海地區。1839年,由於鴉片入口所造成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清道光皇帝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引發著名的鴉片戰爭。英治初期(1841年至1911年),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吸引了不少歐美商人來港經營,使這座城市初具規模。英治早期(1911年至1945年),香港經濟得到一定發展,成為亞洲重要的港口之一。英治中期(1945年至1971年),香港經濟實現騰飛,從日本軍隊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占領香港期間,瘋狂掠奪所造成的一片廢墟上重新奮起,創造了“東方奇跡”,使港成為舉世公認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到英治後期(1971年至1997年),香港經濟跨入了世界經濟的前列,香港成為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香港經濟的發展、繁榮,有力地帶動了香港市政業和房產業,為香港環境藝的發提供了必要條件。

香港雖屬中國的一部分,但自1841年被英割占,一直沒有與大陸直接的對話,完全處在一個獨立社會和西式政治體製之中,其環境藝術的發展因香港發達經濟的原因較中國大陸早,英占後的香港,由於自由貿易和開放度高,很快成為了亞洲經濟貿易中心和最大商品港口集散地,其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空前地加速發展,市政建設、住宅區的建設、港口、商行的建設、高空發展的摩天大樓,建設速度和規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廣場、街區、公共建設、私人住宅開始重視環境設計與裝修。世界各國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和環境藝術設計公司大批湧入香港,使香港地區的環境藝術設計水準很快得到提升,同時,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裝飾風格。環境藝術設計每年的產值達數百億乃至上千億之多。由於城山公共環境藝術的特殊性,凡主角是建築,是城市空間,是構成建築與城市間的材料、結構骨架、立意等。所以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對規劃師、建築師的研究顯得允為重要,他們才是環境藝術真正的創造者和設計者。

其實,設計與其他文化活動,如音樂、繪畫、雕塑、戲劇、宗教、文學是分不開的,受當時的經濟、工業、科技的影響和限製。換句話說,城市環境設計、建築物設計、公共形象設計等都與業主或物業發展商的文化程度,設計師的設計能力與審美修養,社會的背景、經濟的情況息息相關的。任何設計都有其自身的審美和功能性,如古希臘的建築物是歌頌了宗教;古羅馬的建築物是顯赫它的帝國:古代中國的宮廷卻是炫耀帝王。香港的建築如同其他歐美大城市的建築,都是為了物業發展商。建築師的生存意義,似乎是為了工商巨子和集團服務,而工商集團,以“美術建築”來標榜或象征他們的實力和形象。但他們並不知曉“現代建築”為何物,他們是以旅行時所見到自己喜歡的建築形式為標準,以一種極其個人化的觀點,崇尚時髦的觀點為準則來實現自己的大廈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