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香港背靠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崛起的珠三角和大陸腹地,朝向國際金融中心、“購物天堂”,交通樞紐、旅遊名勝的大都會邁進,香港迅速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新型的現代建築如雨後春筍出現。嚴格地說,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是從建築領域的革命開始的,現代化的大都會也往往體現在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上。美國的芝加哥學派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型框架預製構件的使用使施工速度大大提高,人力更多地為機械所代替。後來,輕巧的鋼架結構和大麵積玻璃幕牆成為時尚建築語言,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題,反對繁縟裝飾,堅持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土地金貴、人口密集的大都會香港太需要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建築了。70年代以來,香港鬧市中環、銅鑼灣等地,變成了樓房森林,一棟棟玻璃幕牆高樓拔地而起,比肩而立。注重建築的功能和經濟性,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題,反對多餘的裝飾。到了80年代,香港興起了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後工業社會的設計是以後現代主義為主要特征的,後現代主義,嚴格地說應當稱之為“現代主義之後”,它以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和修正,界定了與其截然不同的形式風格,針對現代主義後期出現的單調,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麵貌,後現代主義以追求富於人性的、裝飾的、變化的、複雜的、個人的、傳統的、表現的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特征。比如,1985年英國建築設計家諾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彙豐銀行大廈將香港城市建築推到了時代潮流的前端。彙豐銀行大廈,這是一座接受西方“高科技”設計風格影響、極力顯示現代技術成就的建築。大廈外形顯著暴露建築的鋼架結構,大廈底部完全開敞,62部自動扶梯從二樓直伸下來,人們可以由扶梯直接上金融大廈,大廈的內部空間盡璗開通,仿佛從外部塔樓懸吊過來的像橋梁一樣的地麵上沒有梁柱,光線灑向各個辦公區域。大廈展現出現代建築的結構,不再另加裝飾,表現出高科技的美。香港彙豐銀行大廈裸露框柱,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遙相呼應,是最具前衛設計風格的建築,也是造價最為昂貴的建築香港彙豐銀行大廈讓人們感受到“高科技”設計鼓舞人充滿希望,麵向未來的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繼之而起的是與彙豐銀行大廈比鄰競爭的中國銀行大廈。1982~1989年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應邀完成了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此為中國銀行香港分部,係貝氏之父創立)的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造價低,僅為香港彙豐銀行大廈的五分之一,但是建築功能卻超過彙豐銀行大廈。中國銀行大廈樓高70層,克服了地盤位置困局,利用結構效益減低成本,該大廈遵循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原則,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賦予造型以象征主義內容。該大廈沒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底層鋪砌顏色深淺不一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建築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型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係列外包混凝土的鋼焊斜撐,不僅使大廈外觀形成獨特的麵貌,而且節省鋼材。室內無柱,空間開闊,設計家通過建築主體三角形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挺拔、簡潔,明快,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上的一個製高點和地標。此後,一棟一棟超高大廈破土:85層中環機鐵,超百層九龍站、79層北角油街、60多層司徒拔道住宅、70多層西九龍住宅、70層長實總部、70多層中環中心......建築是城市的符號與象征,傳統的城市規劃在香港不複存在,單一的商業區也難尋覓,甲級寫字樓也與髙層住宅混雜,多用途的大廈建設甚為普遍。高文安、梁誌天等環藝設計大師,主張室內朝彈性時間、自由空間發展,人獲得處理時空的自主權:設計都市微觀宇宙,高樓大廈之間的橫街窄巷日間是小販檔,晚間是熟食攤,功能交替,地道與天橋構成一個巨大的車與人的交通網絡:追求時間和生命之流不斷重塑景觀,香港的都巿設計、都市景觀、都市模式一次又一次重新闡釋。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界矚目的成就,香港也在割讓150多年後回歸祖國,無論對香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具有裏程碑意義。香港的經濟,香港的設計,都麵臨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有崛起的祖國大陸的堅強後盾和支持,有700萬香港人的高度自治和辛勤努力,有快速發展的世界信息工業支撐,香港渡過了世界金融風暴,經濟更加充滿了活力。香港最早是漁鹽村,後來變為商埠,香港維多利亞港與美國舊金山、巴西裏約熱內盧並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作為世界聞名的自由港,香港海陸空交通設計和建設,在90年代達到了高潮,設計建立了300多處助航設施(其中橫瀾島燈塔視距達26海裏),80多個A、B兩級浮筒,13個公共裝卸區和多個避風塘(油麻地避風塘可供數百艘小船和駁船停泊),新辟了昂船洲8號、青衣島9號碼頭,在大嶼山與南丫島之間興建了一個巨型防波堤,新辟了一條南丫島航道。90年代香港海運中,對外貨運業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多個港口有往來,對外客運有19條主要航線通往五大洲三大洋(其中還有許多國際航線將香港作船舶中途掛靠站),葵湧碼頭集裝箱年吞吐量達400多萬箱,超過荷蘭鹿特丹港,位居世界第一,中港碼頭與大陸內河黃埔港、廣州港、蛇口港、九州港、赤灣港等20多個港口交通往來,年客貨船達20餘萬艘。90年代,香港組建了擁有1500多艘、總載重7000萬噸的龐大商船隊,僅次於日本、希臘等國,水路運輸的商品占進出口貿易總噸位九成,90年代,香港空中運輸,設計建造了舉世矚目的國際新機場(大嶼山國際機場),兩條跑道,全日24小時使用,年客流量達8000萬人次,與之配套的有一條通往港區的高速鐵路、一條6車道的行車公路和西區海底隧道,與內地的公路鐵路運輸,90年代設計建造了一個公路新通遒(落馬洲口岸),日流量增加到12000多輛次,九廣鐵路擴建了紅磡站,年處理與大陸進出口貨物達550萬噸,(以上數據采自楊奇主編之《香港概論》第六版)。

21世紀來臨,香港麵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香港人對設計的思考和貢獻是什麼?是創意工業(或稱文化產業)!為了因應經濟轉型和全球一體化,西歐和北美國家均強調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英國、德國、芬蘭、韓國、新加坡都製定了“創意工業”或“文化產業”政策,這些對香港有極大的啟示,何謂創意工業?英國下過這樣的定義:“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創造財富及就業潛力的行業。”(載《隨心·VOL5.2003》)1999年香港《信報》發表《文化藝術救香港一重組文化資源,振興創意工業》一文,2000年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部發表《創意工業導論:英國的例子與香港的推行策略》,2002年特區政府谘詢文件在《邁向國際文化大都會》一章提出以創意工業推動經濟,特區政府分工由民政事務局長何誌平和工商及科技局長唐英年負責,貿易發展局寫出了《香港的創意工業》報告。至此,香港進入創意工業(文化產業)時代。現在,香港的創意工業包括:廣告、建築、藝術品及古董、漫畫、設計、時裝設計、電影電視、多媒體、遊戲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及資訊科技服務等。工業之所以要創意來推動,因為藝術文化一向都是生產內容、製造意義的機製和場所。在藝術文化的領域,創作人設計者不斷透過此機製去創造意義。創意工業的機製可以設計製造出無窮無盡的產品。一大批著名設計師像群星一樣閃爍在香港創意工業領域,他們是:石漢瑞、靳埭強、劉小康、陳幼堅、餘奉祖、李永銓、葉智榮、吳秋全、高文安、梁誌天、區賢浩、湯宏華、張再厲、韓秉華、餘誌光、周誌波、古正言、梁伯源、張智強、李世文,鄧昭瑩、陳超宏、馮永基、蘇敏儀、黃安、方振華、許宏業、林衍堂、林席賢、李耀華、梁誌昌、肖潤雄、施家禮、謝德隆、吳文正、林偉而,崔德明、梁錦標、陳富華......一方麵是創意工業,一方麵是信息領域,香港設計在信息時代具有追求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潮流的獨特地位,藝術設計家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從事設計活動,極大地推動中國藝術設計走向現代,走向世界。2000年11月26日至28日,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係、工業中心及製造工程係主辦,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協辦的“第三屆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及計算機輔助概念設計國際會議”在香港舉行。會議征集以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計算機輔助概念設計、工程設計、工業設計及概念設計的進化技術、人機接口技術及用戶界麵設計等主要的學術論文,會上進行交流討論。很顯然,香港地區的藝術設計已經波及了中國內地,影響了世界。旅遊產業在21世紀也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由美國設計師設計的迪斯尼公園(分美國小鎮大街、探險世界,幻想世界,明日世界等四個主題區設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和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近十年來大陸赴香港遊的人數激增,2007年達3000萬人次,為香港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和收入。香港回歸中國10年,在香港700萬人的精心設計和實踐下,經濟強勁牆長,“東方之珠”更加璀璨奪目,製造業所占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則由78.8%上升至87.4%,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超越紐約,掛牌上市公司1144間,資本市值總額12.065億美元,成為亞洲第二大股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除了大陸和內資銀行,現有外資銀行88間,分別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屬於全球著名的大銀行,外彙市場成交額世界排行第六。2006年,香港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人均214.710港元。2007年6月28日,美國《財富》雜誌發表文章,坦陳當年預言失敗(1995年該雜誌刊登《香港已死》文章,預言香港回歸中國後將日漸袞落)。

香港設計走過了傳統手工設計5000年,走過了中西融彙現代設計150年。“文化為根,生活為本”的香港設計是多姿多彩的,伴隨了香港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和創造曆史。

朱仁夫、胡永輝

2011.6

緒論

香港,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

香港地處太平洋西岸的中心地帶,位於廣東省的南端,珠江口外,與深圳特區毗鄰,它瀕臨浩瀚的南海,同我國台灣省、海南省、澳門地區,以及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美國的關島等隔海相。溝通東北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遠東交通和貿易的重要樞紐。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南方門戶。

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與離島)三大部分組成。總麵積1104平方公裏。早期香港人以漁業為主,其後發展工商業及轉口貿易。在短短一百多年間,由一個寂寂無聞的漁村發展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1840至1842年間中英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將香港割讓予英國,英國自此便將香港發展成為了商埠。“香港地區”包括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的香港本島,1860年《北京條約》租借的九龍半島和昂船洲及1898年的《拓展香港址界專條》租借的新界,包括臨近的235個離島。此後,人民習慣於把這些地方統稱為“香港地區”,或簡稱“香港”,而把香港島稱為“港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地區距廣州83海裏,距澳門39海裏,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中國的領土。據考古發現,香港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在這裏居住、繁衍、生息,創造出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港的居民在征服自然世界、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更是以審美的眼光,藝術的思維設計著自然環境。事實上,設計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地球上有人的活動,就有藝術設計的活動。人類從產生之初,就具有造物活動的目的性、預先性、自覺性和規則性,這是藝術設計的最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