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不說了,李仁,這次你就不要去了,我陪你們公子去就行了。”喬玄對李仁說道。
李仁看了看李貴,李貴點頭說道,“你就待在客棧裏吧,給,你拿著這些錢,如果想出去逛逛的話,買點水果回來放著。”李貴拿出一小塊碎銀遞給李仁。
“是的,公子。”李仁答道。
十裏亭就在城內的一處山丘之上,離客棧也不是太遠,李貴和喬玄步行不到一刻鍾就到了。十裏亭山下早就已經被四名軍士守住上山的路口,禁止其他的行人靠近。不過,李貴瞧見,隻要有邀請函的人都可以上去的。
李貴沒有邀請函,但是喬玄卻有了。兩人沒有一點阻礙就通過了。還沒有走到十裏亭,李貴就已經看見不少讀書人徘徊的亭外不遠處的地方。
李貴有些奇怪,拉過旁邊的一人問了起來。原來通州王蝶舞郡主因感於讀書人過多,十裏亭無法容納太多的人,特意出了三道題,隻要能全對上,就可以到亭內享受美食,參加由郡主舉行的詩文宴會。
李貴來到出題的地方,一張公告紙上寫著三句上聯,隻要都對上了就可以繼續上前了。公告前有兩名婢女站著,隨時等候下聯。
李貴對喬玄說道,“喬老弟,我就不對對聯了,你對吧,我找個地方獨自去逍遙吧。”
喬玄想了想,笑道,“好吧,沒有你更好,郡主看上我的機會就大大地提高了。那我就獨自上去了哦,不要羨慕。”喬玄雖不喜歡作詩,但不代表他不會作詩。他看重李貴的主要是他對朝政,國家的獨特見解,往往是一針見血,命中要害。不過,這次參加詩會的目的還是主要還是想見一見蝶舞郡主,有了通州王的提攜,肯定能在自己的前途上有莫大的好處。
看見喬玄很輕鬆地就對上了詩,李貴很沒麵子地看這那小子一副得意的樣子。唉,誰叫自己不會作詩。就算李貴前世會背幾首古詩,他也不敢拿出來丟人現眼。有誰見過會作詩的人不能對詩的?所以,還是不要表現的好,幹脆就把自己的定位放在策論之上吧,辯論或者提出某一項治國之論,對於李貴來說還算太難。說說而已,又不是一定要去做。
文采是魏國對讀書人的一種評價,而文采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作詩,對詩。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項標準,但幸好,科考未曾把作詩放入其中,最多是殿試的時候,由皇帝根據喜好來決定。
由於詩是讀書人的一種標準,蝶舞郡主出的上聯卻是有很大的難度的。除了李貴之外,還有不少的人仍然駐留在公告前。
但是李貴看重的卻是另一些人,還有那麼一批人似乎也早料到了,自帶了酒水,自顧自地在十裏亭下的一處草地上圍坐在一起。李貴不再看些他難以理解的詩句了,而是向那群坐在草地上的文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