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圈子(1 / 2)

剛走近,李貴就聽到了這些文人的聊天內容。與其他人吟詩作對不同,這些人談論的卻是各地發生的有趣事情。最令李貴意外的是,這群讀書人讀書最大的目的竟然不是科考,而是謀一個好出身。比如成為某位王爺或者知府的幕僚謀士。李貴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一群務實的讀書人。

李貴覺得對這些人都不能小看,因為當他們成為一名幕僚,他們的意見有時往往能夠影響當權者的一些重要的決定。

抱著結交的心態,李貴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成為圈子裏的人。說實話,這些都是有胸中有才之人,吟詩作對也許不行,但是論起民生政治,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李兄,等會考後,不知道你準備去何處任職?”梁輝問道,他圈子裏麵的一名見識非常廣博的人,會考前已經遊遍南方各地。會考後,一得中秀才身份,他準備再遊曆北方和西方。

李貴一進入這些人的中間,就以他精辟的地主與農民之間的主要矛盾言論迅速獲得了他們的認同。其他會作詩,寫好文章的人瞧不起他們,他們一樣瞧不起會寫不會做的人。

“梁兄,我已經在益華知府衙門任職,這次是知府的資助我來考會考的。”李貴輕聲說道。

“不錯啊,李兄算是找到了一個不錯的主子,益華知府剛來沒幾天就把益華城整治得安安穩穩的,早就傳邊了通州地界。要我說的話,益華知府李豐睿還有升的可能,而且機會非常的大。到時候,李兄可不要忘記提攜我們一下。”譚文淵嗬嗬笑道,仿佛說的不是他自己一樣。

李貴能感覺到譚文淵話裏有話,但是他並不在意,還小小地恭維了他一下說道,“哪裏,到時可能還要譚兄幫忙呢,依我看,譚兄胸中有大才,他日必將飛黃騰達。”

譚文淵聽言,臉笑得咪了起來。梁輝看見譚文淵的樣子,也笑了起來。三人算是比較融洽的談到了一起。

李貴一群人的聚會與山丘上十裏亭的聚會不一樣。十裏亭上時不時傳來一些詩句的吟唱,佳句不斷,恭維,讚揚不斷。而他們的聚會則是時有議論,時有演講,或者評說古代的得與失。

梁輝與譚文淵是坐在離李貴最近的兩人,除了聽其餘各人的一些見解,他們三人討論最多。李貴還了解到,譚文淵其實就是通州城裏譚氏家族的一員。譚氏家族是通州城內最大的世家之一,原本譚文淵到此是為了見一眼蝶舞郡主的,但奈何詩句不是他所擅長的。

梁輝與譚文淵同是務實之人,隻不過,梁輝在務實之餘,更加講究人情關係,依靠自己的感受,良心去做。譚文淵則是徹底地務實精神,不見利則不做,做事情,隻看結果。在這十幾人中,李貴感覺自己的思想最得這兩人的讚同。盡管李貴說出了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和緩和矛盾的一些方法,卻沒有被其他的人所認同,僅僅是驚歎。這應該是社會的局限性而導致的,但梁輝和譚文淵卻表示能理解,還能舉一反三,這不能不被李貴引為朋友。譚文淵唯一給李貴不要的感覺就是,他的城府似乎太深。而譚文淵的思想也被李貴所接受,比如一個王朝的統治和穩定最主要的依靠的是刀劍,法律,而不是道德。這與槍杆子裏出政權是相似的,也是被李貴認同的。而梁輝更多強調的德治方麵的,但他同意李貴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要想改變一個地區的生活質量,改善一個地區生存空間,工藝之人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