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水的《手繪武漢》,無疑是鎮店之寶。這本100多頁、用精致牛皮紙集結成冊的手繪地圖,是張大水獻給武漢的禮物,記錄的都是城市裏正在消失的老建築,甚至很多是早已被武漢人遺忘的角落:曇華林裏的小教堂,黃浦路上的古德寺,被拆遷的吉慶街……精細、流暢的工筆畫,以點帶麵的表達方式,使得繪本上的老武漢綠蔭環繞,古樸而生動。這是記憶中的武漢,也是張大水心中的理想城。幾乎每天都有人按圖索驥到這家並不好找的小館,就是為了買一本《手繪武漢》,順便見見這本書的創作者,最好還能要他在書上簽個名。
張大水微博,也相當於半個店內的官方微博,如果你仔細翻閱一遍博文,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會有一條內容是“失物招領”。“手機、鑰匙、錢包、帽子,雖然開店才半年,我幾乎什麼都撿到過。好像到我們店裏特別容易落下東西,我也一直沒搞懂原因。”大概是因為這咖啡館給人的感覺太像家,不管隨手把東西放在哪兒,都會立即融進畫麵裏。這也恰好符合張大水理想中的咖啡館:“每一個到這裏來的人,都能得到徹底放鬆,用最自在的方式看書、聽歌、聊天,做最真實的自己。”
更多的時候,大水的店裏凝聚的是一種態度:在這個偌大的、劇變的城市裏,總有那麼一些原始而真實的地方,可以用情懷去擁抱;總有那麼一些私人而閑散的時光,可以慢慢地,用來享受生活。
從大水的故事,我倒想說說這間咖啡館所在的曇華林。對這個政府主導的文化街區,其實我一年前並不看好。
誰曾想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這條街開起了好多間咖啡館,大有五步一咖啡的苗頭。參差咖啡夢想學校的學員店也開進去了,據說經營了半年之後就可以月盈利一萬多了,這的確讓我有點意外。但是想想也很合理啊,這難道不正驗證了亞當斯密的理論嗎?市場就是一隻無形的手,有著他本身的運行規律。看似出人意料,其中自有規律。
不算高的租金,不錯的環境,交通還算便利,吸引了這些文藝青年,而文藝青年的紮堆入駐,自然吸引了更多文藝青年前來一探究竟,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說這個的意思是想提醒各位,如果你的城市有這樣雛形的地方,不妨大膽一試。不過千萬記住,那些一上來就租金高得離譜的地方,必須敬而遠之。
【魔界咖啡】
與世界上許多城市一樣,“租界時代”這一段並不愉快的往事,卻為武漢留下了繁華的足跡。英法德俄日,5國老租界沿長江一字排開,老房老街之間流淌的是異國風情,也是愛恨交織的城市回憶。於武漢而言,那是最壞的時光,也是最好的時光。
較之百年前的精致與氣派,今日武漢老城的靈動竟絲毫沒有改變。支撐它熬過那許多蕭條時期的,正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江湖精神”。
經過幾十年光景的打磨,老租界裏的居民倒也習慣了簡單的慢生活,逐漸遺忘了這裏曾經也是一片“時尚高地”。老城精致的一麵,被淹沒在布滿苔蘚和爬山虎的老房磚牆背後。號稱“街頭博物館”的黎黃陂路,便是武漢老城區中最具代表性的街區之一,馬路兩邊是精致的歐式老洋房,隨便一棟,都藏了近百年的滄桑故事。
這些年,黎黃陂路方圓一公裏的範圍內,竟相繼開起了不下20間小咖啡館,沉睡多年的老街突然就被這抹咖啡香喚醒。
黎黃陂路上的第一間咖啡館,便是魔界咖啡。館主萌發了開一間咖啡館的念頭是在2006年,身為一個工科男,他開咖啡館的原因很簡單——自己愛喝。於是,他在漢口老城區反複走了兩個來回,地毯式地搜羅符合開店條件的老房子。之所以堅持在老城區開店,館主說是因為“老房子有味道,跟咖啡館的調調比較搭”。
在小咖啡館單品比較流行的武漢,魔界是為數不多的,因花式咖啡而聞名的地方。我第一次來魔界,就是被一位在武漢工作的丹麥朋友帶過來的,至今我都記得,他那天使用的推薦語是“那裏有武漢最好喝的Cappuccino”。魔界的Cappuccino究竟是不是武漢最好喝的我不敢講,但魔界有一樣東西,在武漢咖啡圈內是公認最有名的——那隻名叫“豆豆”的美短虎斑貓。在咖啡館裏混跡的貓咪,似乎都不怎麼怕人,豆豆又出奇懶,不管躺在誰身上,隻要困了就睡,再加上長得一副憨厚樣,難怪招客人喜歡。
店裏生意好的時候,經常出現幾桌客人排著隊輪流抱豆豆的場麵,豆豆倒是“星味十足”,任人把玩,也不生氣。
或許因為館主是工科男的緣故,魔界也是我在武漢泡過的咖啡館中,規矩最多的一個:不能外帶食品、不能抽煙、不放中文歌、23點必須打烊……咖啡館的性格隨主人,區別於大多數咖啡館的自由浪漫,魔界是理性的。
館主似乎沒有準備刻意經營出什麼“家的感覺”,他把更多的經曆放在了咖啡本身。
標準化生產是工科男帶給魔界的第二個特質。如果你試圖和他聊什麼夢想啦,情調啦,估計聊三句就會遇到瓶頸,但如果問起他花式咖啡的製作,工科男通常被認為很難和咖啡館這樣文藝而浪漫的地方扯上什麼關係。不過大家不要忘了,工科男一旦迷上了什麼東西,那個勁頭也是十分迷人的。最近網上流傳一個說法:“任何人隻要專注於一個領域,5年可以成為專家,10年可以成為權威,15年就可以世界頂尖。
也就是說,隻要你能在一個特定領域,投入7,300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投入14,600個小時就能成為權威;而投入21,900個小時,就可以成為世界頂尖。”當然,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三分鍾熱度,那你就什麼也不是。魔界的主人親手自製了一台咖啡烘焙機早就在武漢傳為美談,他的小咖啡館辦得有聲有色也是有目共睹的。這是不是也證明了,隻要熱愛、專注和投入,工科男反而也能成為開咖啡館的優勢呢?
他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手工打奶泡需要打多少下奶泡最細膩,咖啡杯的溫度要到幾度才最適合咖啡的口感,Cappuccino在幾分鍾內分幾口喝完口感最佳……每一個細節都有講究。
【爪哇空氣】
天津路7號的爪哇空氣,位於老巷子裏的老宅子,還有一個老院子。
江湖人稱爪哇,2007年開業,至今也稱得上是江城咖啡圈裏的“老字號”了。在這座城市“小資情調”盛行的那幾年,“爪哇”就已經是一處小資的私房去處。因為那些年咖啡館少,有情調的更少。
走進爪哇的院子就能感覺到主人的性格,館主學過畫畫、搞過設計,雖然已經轉行多年,但身上那點兒藝術氣息還在。大石塊拚接而成的小路,絲毫談不上規整;四麵八方種了點兒植物,也不怎麼精致。進了老宅,更是別有洞天,電線橫七豎八掛在天上,各種裝飾被安插在各個角落,每一組桌椅都各不相同,圓的、方的、高的、矮的,甚至連許久不見的竹床都在這裏派上了用場。最精彩的是牆麵,幾乎沒有一麵是完整的,要麼就是在水泥牆上敲出一點兒磚色來,要麼就是在磚牆麵糊上了不規則的水泥塊,好不容易有麵幹淨、單色的灰牆,還被人用粉筆畫上了毫無主題的塗鴉。
雖然館主已多年不和藝術打交道,也不願多提當年的文青生活,但隻要你在爪哇坐下來,哪怕一個下午,定能感覺到,藝術和他,似乎從未分道揚鑣。而爪哇空氣便是他這麼多年最得意的藝術品。館主形容爪哇是“去物質化”的,沒有風格,沒有主題,沒有秩序。從小在老租界裏長大的他,身上有股武漢人特有的豪爽。江湖兒女,脫去粗魯的外衣,隻留下真摯的可愛。
常來爪哇的人都知道,這裏是個江湖地。經常能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桌是政商名流,隔壁一桌是街頭氓流,過一會兒再看,名流和氓流坐到一桌去了,甚至相談甚歡。爪哇就有這樣的特異功能,讓每個進到這裏的客人,都能“去身份化”,成為萍水相逢的江湖兒女。相逢何必曾相識,是江湖上不成文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