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人常自嘲“自由而無用”,帶著些刻意的雲淡風輕,我想“自由”指的是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獨立,“無用”大概則指“不願屈服於世俗的標準做某些事情”。複旦人說這話時,大抵像媽媽向鄰居抱怨“我家小孩笨死了”,字麵上是埋怨,眼睛裏又帶著寵溺,旁人此時是斷不能接上“嗯,好像是不大聰明”的。複旦人是小資的,是驕傲的。
好玩的是,“自由而無用”這5個字用來詮釋咖啡館還挺貼切的。咖啡館是工作生活外的第三空間,再加上不同於前兩者,待在什麼樣的咖啡館,是完全由你掌控著的,說實話,這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自由。我們不能決定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甚至是三個月後的旅行能不能成行,但至少,在咖啡館的幾個小時裏,我是我自己。
我第一次看到HI-STORY的感覺,不是發現間近在咫尺的咖啡館的一陣驚喜,也不是對環境對品質的好奇,而是一絲不甘心。討厭,我的夢想被人先行一步完成了。無數次暢想過,想在學校附近開一間自己的咖啡館,這裏擺著沙發,那裏擺著鑄鐵椅,成本要怎麼控製。當這一切還停留在我想象中時,身邊竟有同齡人先行一步,以驚人的行動力,把“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的理念化為現實。雖然心中莫名有些吃醋,一天天下來,還是被HI-STORY的咖啡、溫馨的環境、柔和的燈光征服了,當然其決定性的因素還是價格。HI-STORY的咖啡味道很好,用著比星巴克好的豆子(個人感覺啊),隻賣星巴克一半不到的價錢,拿鐵14元,最貴的花式咖啡18元。店裏兼賣重乳酪蛋糕,比較特色的是台灣進口的土司堡,吐司烤得酥軟,夾著蔬菜和乳酪。
HI-STORY店名很有意思,從店名中也看出店主對這間店的期許:來分享你的故事吧。聽說,店主最早是想把這間店做成校園裏的公共平台,任何人都能來這裏分享自己的故事、想法、創意,店內也不定期搞著很多沙龍和討論。60平米左右的空間裏,靠牆一排沙發,5個桌麵,角落裏還有兩個兩人座,戶外則放著兩套藤製桌椅,在上海轉瞬即逝的春天和秋天裏,在戶外點杯拿鐵,吃個土司堡,發個呆,愜意得緊。
【1984】
第一次去1984是一個陰天,黑色的鐵格子門,要按門鈴才能進入。咖啡館位於安靜的湖南路,附近有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圖書館,這個街區有著紐約Upper West Side(上西區)的味道。1984賣書也賣咖啡,但書目都偏文藝偏個性,想來是店主的口味使然。
咖啡館似乎由一個兩居室的公寓改建而成,一個房間擺著書,一個房間則是參差的座位,每把椅子都各不相同,應該是店主一件件淘換來的。有學院派的綠色燈罩台燈和打字機,也有古典的彩色玻璃台燈配著雕花圓桌,有個轉角甚至擺著兩個書架,一個單人沙發椅,讓人想一下子窩進去,看書喝咖啡,直至天荒地老。中間擺著栗色的長餐桌,感覺是個聚會的好地方。
這間店的一大特色可能就是貓了,一隻褐色花貓一直在院子裏瘋玩;一隻黑白短毛貓,有著碧藍的眼睛,淡定從容,一直靜靜地坐在書堆之中;還有一隻棕黃色的長毛貓,撒嬌耍賴賣萌脾氣壞,樣樣齊全。我正坐著看書,黃貓蹭到我腳跟,抬頭對我喵了一聲,我向它伸伸手指,它就毫不認生地跳到我膝蓋上了。我摸摸它下巴,它滿意地發出了咕嚕咕嚕的聲音,我看著它一身漂亮的長毛,忽然想起夏目漱石《我是貓》裏麵的一個場景,主人公(貓)的主人大冬天抱著主人公(貓),想著:真暖和啊,要是把這皮毛做副袖筒該多好,把主人公(貓)嚇得夠嗆。我好奇貓是不是真能“聽”到人的思想,於是便邊摸著它的長毛邊想:要是……“啊!”我的左手被狠狠咬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