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4、“先物質後感情”應成為信息時代的婚戀範式(1 / 1)

小謝子:

在上一封信裏,我跟你大談婚姻經濟學。很巧的是,我剛在報紙上看到作家陳希我對婚姻買賣市場的極力貶抑。他說,電視相親讓他想到了豬肉市場。嗬嗬。他可真會聯想。

你知道,我已經在很多寫給你的信中,闡明了與他相左的觀點。電視相親其實隻是一個噱頭,它的商業性使得它必須製造高度戲劇化場景,才能吸引千千萬萬的觀眾。電視裏,男女婚配好像就是一錘子買賣,但其實下了錄播廳,他們成與不成,就不管欄目組球事了。那些相親的人根本不會傻到一下節目就去“閃婚”。電視相親隻提供給他們一個相識的機會,能不能結婚,全靠兩人以後的交往感覺了。由於男女間各自的性別利益不同,其實不論他們是怎麼相識的,又是如何交往的,為了吸引對方,他們都會把自己“值錢”的一麵亮出來,而把自己“寒磣”的一麵藏住了。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就看當事人有沒有這個“火眼金睛”。這跟上不上電視沒什麼關係。

我說過,婚姻是一生幸福最重要的基礎,而我們那個時代普遍都是懵懵懂懂、馬馬虎虎、匆匆忙忙就把婚姻給搞定了。我們的擇偶對象隻有身邊可憐兮兮的幾個人,那些藏在五湖四海與我們年紀相當的帥哥美女,仿佛跟我們的人生半點關係都沒有。現在,信息時代來了,年輕人的“春天”到了,把婚戀市場化的最大好處就是可選擇的對象突然像煙花般紛紛揚揚,成千上萬,讓人目不暇接。而選擇的餘地大了,婚姻滿意的程度自會提高。

人類本來就是一種世俗動物,而文明又加重了人類的世俗特質。這沒有什麼不好。在婚姻市場上,我們完全可以先小人後君子。趁著彼此還沒什麼感情,先擺硬件(物質條件),後談軟件(感覺與感情),隻有在物質條件(相貌、健康、學識、工作、背景、地位等)互相較為滿意時,婚姻才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而不是虛無飄渺的空中樓閣。這時再談感情,便順理成章多了。若是價值觀、人生觀、性情和生活習慣完全不合,並超出了容忍的程度,那便一拍兩散,再去婚戀市場尋找便是。

正是因為婚姻對人生太重要了,我們才來不得半點馬虎。愛情當然是婚姻藍圖中最重要的因素。可愛情更多的是生物化學性在身體內的短暫反應。說白了,愛情是上帝強行塞給人類的,讓我們在某段時間突然喪心病狂地癡迷某人,其用意是促成上帝需要的繁衍結果。當濃烈的性愛過後,愛情逐漸被日常生活漂白衝淡,這時維護婚姻的,一是靠性情相投的情意(更接近於誌同道合的友情),二是靠相當的生存能力(創業或持家能力),三是靠性生活的趣味(性趣是生活的調味品)。如果愛情沒了,維護婚姻的這些條件又沒有,那麼這樁婚姻恐怕就得黃。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先把“硬件”擺上來?當“硬件”彼此都還滿意,再談愛情,豈不更好?若是上帝垂憐,讓我們產生了愛情,我們當然珍之又惜。若是產生不了愛情,年齡又不允許我們再猶豫下去了,那就讓我們投身到這樁婚姻中去吧。沒有愛情又如何?能力相當、性情相投、性趣相同,這些足夠可以維係好一樁婚姻。何況有愛情的婚姻,最後愛情也會被耗死去。

盡管這樣,“有愛情然後死了”比“從來沒有愛情”仍然讓俗世中的人們向往。怎麼辦?這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愛情既然屬易逝品,它的產生也就不是多難的事情。就像春天容易患感冒一樣,人的一生總會遇上幾個讓自己一見傾心的人。這時愛情就產生了。不管是兩情相悅還是死纏爛打,或是癡情暗戀,總有一天,你的熱情和心氣會消耗殆盡,然後你的愛情也就玩完了。最後,你還得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呆板度日。

單靠愛情就想把生活裝扮得“花枝招展、活色生香”,終歸是癡人說夢。所以,小謝子,這也是我和你媽從現在開始,就大力培養你廣泛興趣和愛好的原因。注定孤獨的個體,如果單憑一個人就能把生活玩得風生水起,那麼,在漫長的無愛情的日子中,他也是幸福快樂的。

你的老爸

201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