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為了證明一個論題,需要舉出許多方麵的論據。對這些論據要逐一進行分析,細心鑒別,正確的就要肯定,錯誤的就要否定,不能采取簡單化的辦法,來個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毛澤東同誌的警衛員閻長林在一篇記念文章中寫了這樣一段回憶:
……主席忽然指著我說:“閻長林,你是新四旅來的。你說說,新四旅打起仗來為什麼那樣厲害?”
說來慚愧,我在新四旅好幾年,可從來沒有好好總結分析過自己部隊英勇善戰的經驗。我隻想到一條,就說:“是黨領導得好!”主席說:“這是最根本的!有黨的堅強領導,部隊戰鬥素質就高。我們革命部隊都有這個特點。”我不假思索地說:“我們新四旅還有些不同,裏麵河北人最多!”主席搖搖頭說:“河北人不一定都能打仗吧!三國時候,河北名將顏良,文醜,不是叫山西人關雲長給殺了嗎?”大家哄的一聲笑了。我感到臉上有些燒,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主席見我發窘,就說:“能不能打仗,不在乎是哪個省的人。國民黨的兵最不能打仗,可一旦被我們解放過來,經過階級教育和訴苦運動,讓他們懂得了為什麼打仗和為誰打仗的道理,立刻就會變成能打仗的好戰士了。”我的頭腦頓時透亮了,原來我頭腦裏還有地域觀念的殘餘呢!主席又鼓勵說:“說錯了沒關係,再好好想想,對的大家接受,不對的,大家一分析,也就明白了。”我想了想,鼓起勇氣說:“新四旅老戰士多,差不多都是三八年的。”主席說:“這一條可以成立!”我又說:“我們的幹部差不多都是經過長征的老紅軍。”主席說:“幹部老,指揮作戰有經驗,這也是一條。還有呢?”“武器也不錯。”我說。主席點點頭說:“對,幹部老,戰士老,階級覺悟高,淨打勝仗,武器裝備也就充足了。”我又說了一些,有對的,也有不對的。主席耐心地一條條幫助分析,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那些根本就算不得經驗。經過主席指點,我好像更熟悉自己的部隊了。一路上,我暗暗責備自己,平時不動腦子,不善於學習。主席不僅時刻關懷我們政治上的進步,而且無時無刻不在注意鍛煉我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毛澤東同誌讓閻長林分析新四旅英勇善戰的原因。閻長林首先回答說:“是黨的領導好。”這一論據是正確的。毛澤東同誌當即給予肯定,並指出“這是最根本的”,而且“我們革命部隊都有這個特點。”閻長林隨後回答說:“河北人最多”。這一論據是站不住腳的。毛澤東同誌循循善誘,舉出河北名將顏良、文醜被山西人關雲長殺了的曆史事例和國民黨的兵在國民黨軍隊和在革命部隊中打仗時截然不同的表現的現實事例給予反駁。這一反駁很有說服力。閻長林認真思考後又提出三個論據:“老戰士多”,“我們的幹部差不多都是經過長征的老紅軍”,“武器也不錯”。這三條論據是正確的,毛澤東同誌分別一一加以肯定。毛澤東同誌對具體論據具體分析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反駁論證方式
什麼是反駁論證方式呢?
反駁論證方式就是指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題之間沒有正確的邏輯聯係,由論據推不出論題。
維新派主將康有為墮落成為“拉車屁股向後”的保守派主將之後,曾去歐洲旅遊,旅遊中寫了不少遊記。他在《塞耳維亞京悲羅吉辣記》一文中寫道:
王宮三層,黃色頗麗,然臨街,僅如一富家屋耳。往聞塞耳維亞內戰弒君後,驚其易,今觀之,亂民一擁入室,即可行弒,如吾國鄉曲行劫富豪,亦何難事,如以中國禁城之森嚴廣大比之,則豈能頃刻成弒乎?
針對康有為這一怪論,魯迅在《諺語》一文中指出:
南海聖人康有為,佼佼者也,他周遊十一國,一直到得巴爾幹,這才悟出外國之所以常有“弒君”之故來了,曰:因為宮牆太矮的緣故。
魯迅這段話的矛頭,是指向康有為的不合邏輯的論證方式的。塞耳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王宮的宮牆矮,大概是事實,因為這是康有為所親眼看到的。問題在於,從宮牆太矮這個論據出發,是推不出弑君多這個結論來的。弒君是一種政變行動,根本原因要到國內外階級鬥爭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中去找。康有為竟然把宮牆太矮看作是發生政變的原因,實在糊塗得可以!
王若飛同誌在獄中時,法官誣蔑他賣國。其理由是:“馬克思、列寧都是外國人,一個中國人講外國人的主義,難道還不是賣國?”王若飛同誌反駁說:
法官先生,你簡直可笑得令人齒冷。你竟然無知到這樣可笑的程度,真是怪事。對你說話,我得講一點普通常識:馬克思是德國的猶太人,他在德國不能立足,曾在巴黎進行過革命活動,後來又寄居在英國倫敦。他在英國參加工人運動,英國工人階級很歡迎他。照你的說法,莫非英國工人把自己的國家出賣給馬克思了嗎?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在俄國建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反動的沙皇統治,趕走了德國侵略者。難道列寧趕走了德國人,又把俄國出賣給德國人嗎?先生們,馬列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真理,哪國需要他就在哪國發展,誰也阻止不了!你不懂不要裝懂,假裝有學問。這種自以為是,自欺欺人,除了給人增加笑料,別無好處。
在這裏,王若飛同誌也是采用反駁論證方式的方法駁斥的。法官的論題是王若飛賣國;論據是“馬克思、列寧都是外國人,一個中國人講外國人的主義,就是賣國。”王若飛同舉誌典型事例證明法官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反駁對方的論證方式,就是指出對方犯了“不能推出”的邏輯錯誤。必須注意,僅僅指出對方犯了“不能推出”的錯誤,並不意味已經把對方的論題駁倒了,而隻能確定對方的論題未得到證明,即對方的“論”並沒有“立”起來。如果駁論的目的在於推倒對方的論題,那還要舉出真實而又充分的論據來證明對方論題的虛假性。
根據反駁方法的不同,反駁又可以分為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兩種。
直接反駁
直接反駁就是引用真實判斷直接確定某判斷的虛假性。絕大多數的反駁都屬於這一類,所以直接反駁是最主要、最常見的一種反駁方法。前文中寫的林肯揭偽證、王安石答司馬光、周恩來同誌駁英國電視記者問、張飛審西瓜等都采用直接反駁的方法。
間接反駁
間接反駁是通過論證另一個與被反駁的判斷具有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的判斷的真實性,從而確定原來被反駁判斷是虛假的。在間接反駁中,最常用的是歸謬法。
歸謬法的內容與特點是:為了要駁倒對方的論題,先假設對方的論題是正確的,從而推出謬誤的甚至是荒謬絕倫的結論。這樣就可以把對方的論題推倒。歸謬法也可以稱為“以退為進,引入荒謬”的方法。
歸謬法的反駁過程是這樣的:
求證:A假。
證明:假設A真。
如果A真,則B、C真,
已知B、C假,甚至是荒謬的,
∴A假(否定後件式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歸謬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範圍很廣。
歸謬法常被用來反駁論題。
唐朝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當時有許多人就以避父諱為理由,反對李賀去考進士。著名文學家韓愈寫了一篇《諱辯》的文章,駁斥反對李賀考進士的怪論。韓愈寫道: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辭。……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土,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韓愈是這樣反駁的:如果父親的名字叫“晉肅”,由於讀音相近,兒子就不能去考“進士”的話,那麼要是父親的名字叫“仁”,兒子也就當不成“人”了,因為“仁”和“人”同音。誰都承認這個結論是荒謬絕倫的,可見反對李賀考進士的人的議論是錯誤的。在這裏,韓愈就是用歸謬法來反駁論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