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辯論雙方的論據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由“他們扮演的角色很受觀眾稱道”推不出“留長發、蓄長鬢,很有風度”的論題,同樣,由“他的出色表演使觀眾傾倒”也推不出“留長發、蓄長鬢,沒有風度”的論題。某些演員受觀眾“稱道”、使觀眾“傾倒”,那是由於他們精湛的藝術表演所產生的結果,一般地說,與“留長發、蓄長鬢”、是否“有風度”並不相幹。
“推不出”,其次表現為論據不足的邏輯錯誤。也就是說,所提的論據對於論證論題的真實性來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還需要提出其他的論據才能推出論題的真實性。
例如,在證明地球是球形時,人們常提出這樣幾個論據,(1)在海岸上看輪船進港時,總是先見桅竿,後見船身;(2)人們站得越高看得越遠,(3)環球旅行,由某地出發,方向不變又可回到原地。這些論據對證明論題來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因為由上麵三個論據隻能證明地球是曲麵的密閉形的和沒有邊緣罷了,還不足以證明地球是球形。要證明“地球是球形”這一論題,還得加上這樣兩個論據:(1)在地球表麵無論什麼地方地平麵都是圓形,而且所見遠近都一致,(2)月蝕時,投射在月球上(?)球的影子每次都是圓形的。加上這兩個論據,才能完全令?()信服地證明地球是球的形。
請看小武的“自我辯解”:
小文和小武是一對孿生兄弟,同在某中學初一(1)班上學。小文勤奮好學,小武機靈愛玩。有一天,老師布置他們寫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下午放學回家,小文用心構思之後就字斟句酌地寫了起來,而小武此時正活躍在足球場上。晚上,小武把小文的作文拿來抄了一遍。第二天,兩人同時把作文交了上去。老師看完作文,就把小文和小武叫到辦公室,問道:“你們兩人寫的作文怎麼一模一樣?”小武搶先一步答道:“因為我們是同一個爸爸呀!”
是的,他們是“同一個爸爸”。既然是同一個爸爸,在作文的取材上是會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但隻要是自己寫的,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麵決不可能“一模一樣”。也就是說,由“同一個爸爸”推導不出寫以《我的爸爸》為題的作文就必定“一模一樣”。
請看小倩的“論證”:
小英是某班英語課代表。她的英語學得很好,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英語教師多次表揚她。小倩不服氣地說:“她媽媽是英語翻譯,英語翻譯的女兒英語當然學得好啦!”
“她媽媽是英語翻譯,英語翻譯的女兒英語當然學得好啦!”這是一個論證。前一句話是論據,後一句話是論題。論據有一定根據,但很不充分,由這個論據不能必然地推導出結論。小英媽媽是翻譯,這給小英學好英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就這一點來說有一定的根據;但是如果小英自己不努力學習,家庭條件再好,也同樣學不好英語。因為家庭條件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由“她的媽媽是英語翻譯”,不可能必然地得出小英“英語當然學得好”的結論。
“推不出”,還可以表現為“以人為據”的邏輯錯誤。要證明某一句話是正確的,不是用論據去證明這一句話如何符合實際,而隻是說這一句話是某個威權人物說的。要證明某一句話是錯誤的,不是用論據去證明這句話如何違反客觀實際,而隻是說講這句話的人不學無術、犯過什麼錯誤等等。
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一書中,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經院哲學家硬是不相信人的神經在大腦中會合這一科學結論,於是一個解剖學家就邀請他去參觀人體解剖。這個經院哲學家在解剖室裏親眼看到人的神經確是在大腦中會合,而不是像亞裏士多德所說的那樣是在心髒中會合。解剖學家對他說:“現在你該相信了吧!”這個經院哲學家回答道:“您這樣清楚明白地使我看到了這一切,假如在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裏沒有與此相反的說法,即神經是從心髒中產生出來的,那我一定會承認這是真理了。”
在這個頑固不化的經院哲學家看來,活生生的事實,科學實驗的結果都是無關緊要、不足為據的,唯一可靠的依據是亞裏士多德在一兩千年前所寫的書和所說的話。
劉光漢寫的《戴震傳》中記載了戴震小時候的一段故事:
塾師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節,問塾師曰:“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述。”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其然?”師無以應。
“師“為何“無以應”呢?因為“師”以“權威為據”來答疑,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朱文公即朱熹,他是南宋理學權威,當時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戴震是清朝進步思想家。
在中學生中,比較容易犯“以人為據”的邏輯錯誤:
小華的奶奶得了癌症。小中對小華說:“癌症很危險,是一種不治之症。”小華半信半疑。小中說:“你不相信嗎?這可是北京一家大醫院裏的一位名大夫說的。”
大醫院裏的名大夫,在中學生的眼裏那就是權威了。既然名大夫這麼說了,他們也就信了。這是“以人為據”的一種表現。
小美在家讀語文。她把“澎湃”讀成“péngbài”。她媽媽幫她糾正,說:“小美,這兩個字不念“péngbài”,應該念“péngpài。”小美回答說:“你念得不對,我們老師就這樣念得嘛!”
小怡在家做數學習題。他爸爸看見他證明的方法太繁瑣,就把簡便的方法告訴他。不料小怡回答說:“你做得不對,我們老師沒有說過可以這樣做。”
老師,在中學生特別是在初中生的眼裏那是當然的權威。隻要是老師說的,多數中學生就認為是對的。應該說多數教師是稱職的,他們所說的話多數是對的。但不排除少數教師在教學的某些方麵存在的錯誤。
關於“以人為據”的問題,魯迅先生曾寫文章諷刺過。他寫道:“假如我們設立一個‘肚子餓了怎麼辦’的題目,拖出古人來質問,倘說‘肚子餓了應該吃飯’,則即使這人是秦檜,我讚成他。倘說‘肚子餓了應該打嘴’巴,那就是嶽飛說的,也必須反對。如果諸葛亮出來說明‘,吃飯不過是要發生溫熱,打起嘴巴來,因為摩擦也會生熱,所以等於吃飯’,則我們必須撕掉他假科學的麵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計較的。”
魯迅先生的這種實事求是,不以人為據的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