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說:“為什麼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的不坐權嗎?”
醫生無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說:“請喝水吧。”
病人說:“這樣談問題是片麵的,因而是荒謬的,並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裏摻上氰化鉀,就絕對不能喝。”
醫生說:“我這裏並沒有放毒藥嘛,你放心!”
病人說:“誰說你放了毒藥呢?難道我誣告你放了毒藥?難道檢察院起訴書上說你放了毒藥?我沒說你放毒藥,而你說我說你放了毒藥,你這才是放了比毒藥還毒的毒藥!”
醫生毫無辦法,便歎了一口氣,換了一個話題說:“今天天氣不錯。”
病人說:“純粹胡說八道!你這裏天氣不錯,並不等於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氣。例如北極,今天天氣就很壞,刮著大風,漫漫長夜,冰山正在撞擊……”
醫生忍不住反駁說:“我們這裏並不是北極嘛!”
病人說:“但你不應該否認北極的存在。你否認北極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實真相,就是別有用心。”
醫生說:“你走吧!”
病人說:“你無權命令我走。你是醫院,不是公安機關,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槍斃我。”
……經過多方調查,才知道病人當年參加過“梁效”的寫作班子,估計可能是一種後遺症。
這是王蒙同誌寫的一篇微型小說。這位“病人”得的是詭辯症,詭辯的方法是不斷偷換論題。
再看一則小幽默:
父親:你竟敢背著我抽煙,我非打死作不可。
兒子:爸爸,您別打我,我向您保證,從現在起,我抽煙一定不背著您。
這位兒子的答話犯了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父親的論題是:不準抽煙,當然,“背著我抽煙”也在禁止之列。這位兒子卻把它偷換為:我還是要抽煙的,隻是不背著父親抽。這和父親的論題是背道而馳的。背著父親抽煙已使父親怒不可遏,何況當著父親的麵抽煙呢!
2.論據的規則以及違反論據規則的邏輯錯誤。論據的規則也有兩條:一是論據必須真實;二是論據的真實性不能依賴於論題。如果違反這兩條規則,就會犯“論據虛假”、“預期理由”和“循環論證”的邏輯錯誤。
請看一起古代的假案:
明代,有一個狡猾的少年將石頭裝在放錢的口袋裏,住進一家旅店。清晨,他打開口袋,拉住店主假裝地喊道:“你怎麼能偷了我的錢,把石頭裝進口袋裏?”告到官府,直到定案了,也拷問不出旅店主人藏錢的地方。江浚(真定縣知縣)到任後,立即審問少年,問他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少年回答說:“向一些放債人借的。”於是,江浚把放債人一一找來查問,沒有一個人承認借過錢給他。少年隻好認罪。
少年告官的論題是:店主偷竊我的錢。論據是:我放錢的口袋裏沒有錢了,隻有石頭,被竊的錢是“向一些放債人借的。”這個論據是虛假的。因為少年從未向放債人借過錢(放債人“沒有一個人承認借過錢給他”),他放錢的口袋本來就裝的是石頭,他是想通過這個方法訛詐店主的錢。知縣江浚是個精明的官吏,他一眼就識破少年的詭計。上任後,立即審問少年錢從哪裏來的,緊緊抓住虛假論據不放,終於破了這起假案。
以完全虛假的判斷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是錯誤的,以真實性尚待證明的判斷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也是錯誤的。如果在證明中使用了其真實性尚待證明的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這在邏輯上就是犯了“預期理由”的錯誤。
收在《古文觀止》裏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是蘇東坡考進士時的應試文章。為了證明堯是個“廣恩慎刑”的明主,蘇東坡寫道:
當堯之時,阜陶為士,將殺人。皐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皐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據說,蘇東坡中了進士之後,曾去看望考官。交談中,考官順便問他:“皐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這段史實語出何書?蘇東坡回答說:“想當然耳。”
蘇東坡根據個人的想象,虛構這段史實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點的真實性,這種做法就犯了預期理由的錯誤。“預期理由”的錯誤又叫“想當然”的錯誤。
有的同學寫作文也犯“想當然”的錯誤。某校小金在寫《我最敬佩的一位同學》時,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最敬佩的齊勤同學之所以如此勤奮學習,是因為他有遠大的理想:書本一打開,就想到未來;提筆做習題,就想到共產主義,考試答卷,就想到為人類做貢獻。
老師看了小金的作文後,問小金:“你從什麼地方了解到齊勤是這樣想的?”小金直言不諱地說:“我沒有去了解齊勤的想法,那幾句順口溜是我編的。”老師嚴肅地對小金說:“寫先進人物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任意拔高。先進人物沒做的事、沒說的話,不能瞎編。”老師的批評是正確的,小金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預期理由”的錯誤。
循環論證是和預期理由相類似的一種邏輯錯誤。凡是用了真實性未經證明的論據來證明論題的論據,叫預期理由;如果這種未經證明的論據還需要由論題來加以證明的話,那就是循環論證了。
為什麼循環論證是錯誤的呢?這是因為論題是從論據中推導出來的,是靠論據來證明的,如果論據的真實性還要靠論題來證明的話,那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論題靠論據來證明,論據又要靠論題來證明,這樣來回兜圈子,就什麼也得不到證明。
在校園生活中,有時也出現“循環論證”的邏輯錯誤。請看一堂地理課中的一個小鏡頭:
有個地理教師對學生說:“地球是圓的。為什麼說地球是圓的呢?因為船向陸地駛來時,陸地上的人總是先看到桅杆,然後才看到船身。”有位喜歡尋根究底的學生站起來,問道:“老師,為什麼船向陸地駛來時,陸地上的人總是先看到桅杆,然後才看到船身?”這個老師沒好氣地說:“這還用問,因為地球是圓的唄!”
這個老師的回答,就犯了“循環論證”的邏輯錯誤。這樣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
再看某個家庭中的一個小鏡頭:
小斌在燈下做數學題遇到“攔路虎”,愁眉不展,垂頭喪氣。他父親給他鼓勁說:“人是能夠克服困難的,因為人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小斌問:“人為什麼會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呢?”父親答:“因為人能夠克服困難。”
父親的回答同樣犯了“循環論證”的邏輯錯誤,他的回答解決不了兒子的疑問。
論證方式的規則隻有一條:論題必須是從論據中合乎邏輯地推導出來。如果違反這條原則,就會犯“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推不出”,首先表現為論題和論據毫不相幹。也就是說,論據可能是真實的,但論據的真實性與論題的真實性沒有關係,二者風馬牛不相辯。
請看某班的一場小辯論:
某班部分同學在一起辯論“留長發、蓄長鬢是否有風度”的問題。有的同學說:“留長發、蓄長鬢,很有風度。日本不少電影和電視演員留長發、蓄長鬢,他們扮演的角色很受觀眾稱道。”有的同學反駁說:“留長發、蓄長鬢,沒有風度,日本影星高倉健的頭發是短的,但他的出色表演使觀眾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