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承認小姑娘說的是真話,那就得賠償財產,還會被判刑;
如果承認小姑娘說的是假話,那就得輸掉一千塊錢;
或者承認小姑娘說的是真話,或者承認小姑娘說的是假話;
總之,或者得賠償財產還會被判刑,或者輸掉一千塊錢。
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這位商人隻好選擇後者:輸掉一千塊錢。
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孫悟空,在舉起千鈞棒第三次打白骨精(此時白骨精變成一個老頭子)時,頭腦中也出現了一個複雜構成式的二難推理。它的推理過程是:
如果我打死這個妖精,那麼師父就會立即把我趕回花果山;
如果我不打死這個妖精,那麼師父就會被妖精吃掉;
我或者打死妖精,或者不打死妖精;
總之,或者師父把我趕回花果山,或者師父被妖精吃掉。
此時,孫悟空感到進退兩難。經過權衡利害,他下了打妖精的決心,因為師徒誤會以後還可能消除,而師父的生命卻隻有一次,無法起死回生。孫悟空的選擇顯然是正確的。
4.複雜破壞式。它的特點是:兩個假言前提的前後件都不相同,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否定了假言前提的兩個不同的後件,結論否定了兩個不同的前件。例如:
如果批評別人時實事求是,那麼別人會心悅誠服;
如果批評別人時態度誠懇,那麼別人會感到溫暖;
他的批評或者不能使別人心悅誠服,或者不能使別人感到溫暖;
總之,他的批評或者不實事求是,或者態度不誠懇。
在這四種形式中,簡單構成式和複雜構成式用處較大。
二難推理的省略形式
二難推理常以省略的形式出現。
請看一則阿凡提的故事:
一天,阿凡提從市場上買回三斤肉,吩咐妻子說:“今晚上你包頓水餃,咱們美美地吃一頓。”
阿凡提的妻子把肉炒了炒,自己全吃了,到了晚上,給阿凡提端去了一碗白皮麵。
阿凡提問道:“餃子呢?”
他妻子騙他說:“當我切好了肉,動手揉麵時,貓偷偷地把肉全吃掉啦。”
阿凡提把貓捉來,放在秤盤上一稱,剛好三斤。阿凡提便問妻子道:“妻呀,你瞧!如果這是貓的話,那麼肉呢?如果這是肉的話,貓又哪去啦?”
這是省略了選言前提和結論的複雜構成式的二難推理,其完整的推理過程是:
如果秤盤上是貓的話,那麼肉就沒有了;
如果秤盤上是肉的話,那麼貓就沒有了;
秤盤上或是貓,或是肉;
總之,不是肉沒有了,就是貓沒有了。
用省略式表達可以使文字洗練,語言簡明扼要。
要善於破斥並正確運用二難推理
破斥二難推理就是指出二難推理不能成立。破斥二難推理的主要方法是指出某個二難推理違反了規則。如果二難推理違反了規則,那就是錯誤的。
正確運用二難推理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假言前提的前後件之間要有正確的邏輯聯係。
第二、選言前提的選言肢必須窮盡。
第三、推理時遵守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的規則。
請看外國古代的一個傳說:
古代有一將領,放火燒毀了某圖書館,隻留下《古蘭經》一書。這將領還說:“如果這些書的內容跟《古蘭經》相符合,那麼這些書就是不必要的,如果這些書的內容跟《古蘭經》不符合,那麼這些書就是要不得的;這些書的內容或者跟《古蘭經》相符合,或者不符合,所以,這些書或是不必要的,或是要不得的。
這位將領說的這段話就是一個二難推理,而且是一個錯誤的二難推理。這個二難推理的錯誤在於:兩個假言前提中,前件和後件之間沒有正確的邏輯聯係。因為跟《古蘭經》內容相符合的書並不一定是不必要的,跟《古蘭經》內容不符合的書更不能說是要不得的。另外,選言前提的選言肢也是不窮盡的,因為有許多書是和宗教教義沒有直接關係的,根本談不到與《古蘭經》相符合或不相符合的問題。這個二難推理用這些錯誤的前提進行推理,結論就不可能是正確的。
再看中國古代的一個小故事:
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日:“安之。人必莫之賣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曰:“安之。此必無所更買矣。”
這個故事寫的是春秋時期鄭國鄧析說兩麵話、搞詭辯的事。洧水泛濫,有個富人被淹死了,屍體順流而下。有個人把這具屍體打撈上來了。死者的家屬要把屍體贖回,撈屍人要價很高,死者的家屬就去請教鄧析。鄧析說:“不必提高贖金,那人不可能把屍體賣給別人。”過了幾天,屍體快腐爛了,撈屍人著急了,也去請教鄧析。鄧析對他說:“不必降低贖金,這具屍體他們從別處是買不到的。”顯然,鄧析看到了買賣雙方的矛盾,這點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他把矛盾的兩個方麵割裂開來,隻講一麵,不講另一麵,對雙方都作了片麵的回答,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從邏輯上看,鄧析說的話是一個錯誤的二難推理:
如果撈屍人不肯降價,那麼這具屍體他就賣不出去(所以,不必提高贖金);
如果死者家屬不肯加價,那麼他就買不到這具屍體(所以,不必降低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