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智囚徒妙對保性命小姑娘打賭勝商人(1 / 3)

——要正確運用二難推理

請看一個傳說:

古希臘有一個國王,想把一批囚徒處死。當時盛行的處死方法有二:一是砍頭,二是絞死。這兩種死法囚徒可以自己選擇。選擇的方法是:死前囚徒隨意說出一句話,而且這句話可以讓人馬上檢驗出真假。如果囚徒說的是真話,那就絞死,如果囚徒說的是假話,那就砍頭。結果,有的囚徒因說真話(包括說不出話)而上了絞架,有的囚徒因說假話而身首分離。其中有一個囚徒非常聰明,當輪到他選擇處死的方法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要對我砍頭。”這下,國王難於處置了。既不能將他絞死,又不能將他砍頭,於是,隻好把他放了。

為什麼國王決定把這個囚徒放了呢?因為國王聽了這個囚徒所說的“要對我砍頭”的話以後,陷入了二難推理之中。

什麼是二難推理

什麼是二難推理呢?

二難推理就是由兩個假言判斷和一個二肢選言判斷作前提所構成的推理。它是假言選言推理中的一種。例如:

如果我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那麼就影響文化課的學習,

如果我不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那麼就影響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我或者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或者不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

總之,或者影響文化課的學習,或者影響體育竟技水平的提高。

這就是一個二難推理。

二難推理常用於論辯。它的方法是:論辯的一方提出一個具有兩種可能的大前提,另一方不論是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哪一種可能,結果都會陷入進退維穀、左右為難的境地。

二難推理也可以用來表達當事人矛盾的心理狀態。上麵這個例子就表達了“我”想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的矛盾心理。

二難推理的形式

二難推理有四種形式:

1.簡單構成式。它的特點是:兩個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後件相同,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肯定了假言前提的兩個不同的前件,結論肯定相同的後件。

請看一則曆史小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天長了一身疥瘡,又癢又痛,很不好受。他派人去向天帝祈禱,沒有見好,就怪罪於祈禱的人,想把他殺掉。齊國的大夫晏子聽到這個消息後,對齊景公說:“你以為向天帝祈禱真的有用嗎?如果天帝真有靈,你的過錯就瞞不過他,說好話也沒有用。如果天帝沒有靈,向他祈禱又有什麼用呢?”齊景公聽了晏子這番話,就把那人給放了。

為了解救無辜,晏子用了一個簡單構成式的二難推理說服齊景公。晏子的推理過程是:

如果天帝有靈,派人去說好話是沒有用的(因你的過錯瞞不過他);

如果天帝沒有靈,派人去說好話也是沒有用的;

天帝或者有靈,或者沒有靈;

總之,派人去說好話是沒有用的。

既然“派人去說好話是沒有用的”,那被派去祈禱的人就是無罪的了。既然無罪,那就應該把祈禱的人放了。

開頭故事中那個聰明的囚犯說了那句話以後,在國王頭腦中所形成的也是一個簡單構成式的二難推理。其推理過程是:

如果對他砍頭,那就會違背我原先的決定(因為對他砍頭,那就是承認他說的是真話,而說真話是應該被絞死的);

如果對他絞死,那也會違背我原先的決定(因為對他絞死,那就是承認他說的是假話,而說假話又是應該被砍頭的);

或者對他砍頭,或者對他絞死;

總之,都要違背我原先的決定。

為了維護原先的決定,國王隻好把那個囚徒給放了。

2.簡單破壞式。它的特點是:兩個假言前提前件相同,後件不同,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否定假言前提的兩個不同的後件,結論否定相同的前件。

請看下麵父女對話:

女兒:“爸爸,給我買一架電子琴,好嗎?”

父親:“買了電子琴,我還能在家安靜地寫書嗎?”

女兒:“我可以在你睡覺時再學彈唄!”

聽了女兒的話,父親就更不想給女兒買電子琴了,因為這時在父親頭腦中形成了這樣一個二難推理:

如果給女兒買了電子琴,那我就不能在家安靜地寫書;

如果給女兒買了電子琴,那我就不能在家安靜地睡覺;

我或者要在家安靜地寫書,或者要在家安靜地睡覺;

總之,不能給女兒買電子琴。

父親頭腦中形成的這個二難推理就是一個簡單破壞式的二難推理。

3.複雜構成式。它的特點是:兩個假言前提的前後件都不相同,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肯定了假言前提的兩個不同的前件,結論肯定了兩個不同的後件。

請看一則哈薩克民間小故事:

聰明的小姑娘阿格依夏和一個商人在法官麵前打賭,兩個人都說一個謊話,誰要是認為對方所說的確是謊話,誰就輸一千塊錢。商人說了一通謊話以後,阿格依夏認為這是實話。輪到阿格依夏說時,她說:“我的叔父是一個專門給商人帶路的向導。一天,他正領著一個擁有600峰駱駝的商隊在戈壁灘上趕路,忽然遇到一夥凶惡的強盜。強盜將商隊的財產全部搶光了,最後還殺死了幾個無辜的路人。昨天,我叔叔告訴我,殺死那些趕路的人的強盜頭子就是你!你說說,我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商人氣急敗壞地對法官說:“她……她……,她說的是假話。”就這樣,阿格依夏戰勝了貪婪的商人。

阿格依夏就是用複雜構成式的二難推理戰勝貪婪的商人的。阿格依夏講完那一段話以後,在商人的頭腦中形成了這樣一個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