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姑說:“請問大人,天有多寬?”
知府說:“誰也沒有量過,哪個曉得它有多寬!”
“既然不曉得天有多寬,那叫我們怎麼去扯布呢?”
這樣一來,知府老爺再也沒有話說了,他紅著一副臉,匆匆忙忙地鑽進轎裏,跑了。
巧媳婦在智鬥知府老爺的過程中,一連用了三個假言推理:一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和兩個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巧姑的推理過程是:
(ⅰ)如果大公牛能生牛犢,那麼男人就能生孩子;
既然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
所以,公牛不能生牛犢。
(ⅱ)隻有車幹海水,才能往海裏灌清油;
既然車不幹海水,
所以,不能往海裏灌清油。
(ⅲ)隻有曉得天有多寬,才能去扯遮天的黑布;
既然不曉得天有多寬;
所以,不能去扯遮天的黑布。
推理(ⅰ)是否定後件式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這個推理的結論是“公牛不能生牛犢”,既然公牛不能生牛犢,知府硬要這不可能有的東西,那就是故意刁難,無理取鬧了。推理(ⅱ)和(ⅲ)都是否定前件式的必要條件假言推理。通過這兩個推理,巧姑把知府駁得麵紅耳赤,無言以對,隻好“匆匆忙忙地鑽進轎裏,跑了”。
3.充分又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充分又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是一個前提為充分又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另一個前提和結論為直言判斷的假言推理。它有四種正確式:
(1)肯定前件式。
(2)否定前件式。
(3)肯定後件式。
(4)否定後件式。
它的規則是:有前件就有後件,沒有前件就沒有後件;有後件就有前件,沒有後件就沒有前件。
請看一則小幽默;
病人:“大夫,我肚子疼。”
大夫:“闌尾炎,先吃點藥,如果還疼就來開刀。”
病人:“不對吧?”
大夫:“錯不了。”
病人:“我的闌尾兩年前就已經切除了,怎麼會得闌尾炎呢?”
病人是這樣推理的:
隻有闌尾沒有切除的人,才得闌尾炎,
我的闌尾已經切除了,
所以,我不得闌尾炎。
“闌尾沒有切除”是“得闌尾炎”的充分又必要條件,“隻有……才”是聯結項。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後件,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後件,肯定後件就能肯定前件,否定後件就能否定前件。病人的推理屬於第二種,這個推理是正確的。
假言推理的省略式
假言推理往往以省略的形式出現,有時省略三個判斷中的一個判斷,有時省略到隻剩一個判斷。
請看一則我國曆史名人的小故事:
王戎七歲,嚐與諸小兒遊,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竟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是這樣推理的:
如果路邊的李子味道甜美,那麼就不會“多子折枝(早被路人摘走了);
現在路邊這棵李樹“多子折枝”;
所以,必是苦李。
這是一個否定後件式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符合推理規則,是正確的。王戎在答話中,隻說出小前提和結論,省略了大前提。
再看一則外國曆史名人的小故事:
歌德是德國18世紀到19世紀的偉大詩人。一天,他在魏瑪公園裏散步,在一條隻能通過一個人的小道上,迎麵遇見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高聲喊道:“我從來也不給傻子讓路!”
“而我則相反!”歌德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
批評家是這樣推理的:
隻要是傻子,我從來就不給讓路;
你是傻子;
所以,我不給你讓路。
歌德是這樣推理的:
隻要是傻子,我從來就給讓路;
你是傻子;
所以,我給你讓路。
批評家說的“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意即“隻要是傻子,我從來不給讓路”,在這個特殊的語言環境中,這就是一個肯定前件式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小前提和結論都很明顯,在語言表達中可以省略,而且省略比不省略的表達效果更好。歌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所說的“而我則相反”,也是一個省略了小前提和結論的肯定前件式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要正確運用假言推理
要正確運用假言推理,除了要遵守假言推理的規則以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大前提中的前件和後件必須具有條件關係。
請看一則笑話:
有個官吏要手下人去送一件緊急公文。怕這個人用兩條腿走路太慢,耽誤急事,就撥給他一匹馬。這個人就跟著馬一起走。有人問,那麼急的事,你為什麼不騎馬去辦呢?這個人回答說:“六隻腳走路不是比四隻腳走得快嗎?”
這個人是這樣推理的:
如果腳多,那麼就走得快;
人和馬一起走腳多;
所以,要比人騎馬走得快。
這是一個省略了大前提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這個被省略掉的大前提,前件和後件不具有條件關係,即“腳多”不是“走得快”的條件,所以是虛假的。由於前提虛假,結論也就不正確。
假言推理省略式從語言表達來看比較簡練,但有時也掩藏錯誤,上例中送文件的人用的就是省略式的假言推理,這個推理是錯誤的。要鑒別某個假言推理省略式是否正確,必須把省略部分補充出來,然後用有關推理規則來檢查。既要檢查推理是否符合規則,又要檢查前提是否真實。
2.要善於區分並運用不同形式的假言推理。
例如:
如果學習紀律搞好了,就能改變班級麵貌;
初二(3)班學習紀律搞好了;
所以,改變了班級麵貌。
這個推理大前提中的“學習紀律搞好了”(前件)不是“改變班級麵貌”(後件)的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即學習紀律搞不好,肯定不能改變班級麵貌,學習紀律搞好了,是不是一定能改變班級麵貌呢?不一定,還要看其他方麵的工作,如政治思想工作、體育工作等是否也抓好了。隻有各方麵的工作都抓好了,才能改變班級麵貌。因此這個大前提的前、後件關係應是必要條件的關係。這個推理犯了誤用充分條件推理形式的錯誤。
再如:
隻有犯罪的人,才能成為被告;
李強是被告;
所以,李強是犯罪的人。
大前提中的“犯罪的人”不是“成為被告”的必要條件。被告可以是犯罪的人,也可以不是犯罪的人。由於大前提誤用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因而是虛假的。由於大前提虛假,所以結論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