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主項
換主項就是對一個判斷反複地進行換質、換位,最後得到一個新判斷,使新判斷的主項和原判斷的主項相矛盾。例如:
團員都是青年(換質)團員都不是非青年(換位)非青年都不是團員(換質)非青年都是非團員(換位)有的非團員是非青年(換質)有的非團員不是青年。
主項“團員”在前提中是正概念,經過多次換質、換位,一直換到底,即特稱否定判斷出現不能再換位為止,主項“團員”就成了負概念,所以叫換主項。
換主項是可能性,但並非對所有判斷都要求換到這個程度。究竟換到哪一步為止,這要根據現實需要而定。
請看一段相聲墊話:
甲:不會說話淨得罪人。明明是好意呀,別人聽了可不舒服。
乙:有這樣的事?
甲:我大爺就因為不會說話,老得罪人。有一次我大爺請客,請了四位客人在飯館吃飯。約好下午六點鍾,到了五點半來了三位,有一位沒來,這位還是主客。
乙:那就再等會兒,實在不來就吃吧!
甲:我大爺可是守信用的人,一直等到六點半,那位還沒來。他急啦,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不來嘛!”其中有一位就不痛快啦:“怎麼,該來的不來?那我是不該來的呀!我走吧!”他下樓跟招待員說:“我回家啦!等會樓上問就說走啦!”
乙:得!氣走了一位。
甲:我大爺在樓上左等右等,那位主客還是沒來。不但那位沒來,還走掉了一位。我大爺又說啦:“唉!又走了一位,真是,不該走的走啦!”另外一位又嘀咕了:“什麼?不該走的走啦,沒誠意請我呀!我也走吧!”他也走啦。
乙:有這樣說話的嗎?又氣走了一位。
甲:就剩下一位啦!這位跟我大爺是老交情,他對我大爺說:“兄弟,你以後說話可要注意點,哪有這麼說話的呀!‘該來的不來’,人家聽著當然不舒坦,你給氣走了一位。‘不該走的走啦’,那人家還不走?以後可別這麼說啦!”我大爺解釋說:“大哥,我沒說他們倆呀!”“哦!說我呀,我也走吧!”
乙:全氣走啦!
這個主人為什麼把三個客人全氣走了?是客人過於多心,還是主人說話不妥當?我們可以運用連續換質換位的方法來分析主人所說的兩句關鍵性的話。
該來的不來=該來的是不來的
該來的是不來的(換質)該來的不是來的(換位)來的不是該來的(換質)來的是不該來的。
這就是說,從“該來的不來”這一前提出發,通過連續換質換位,可以推出“來的是不該來的”這個結論。這不分明責在怪客人不該來嗎?無怪乎客人被這話給氣走了。
不該走的走啦=不該走的是走了的
不該走的是走了的(換質)不該走的不是沒走了的(換位)沒走的不是不該走的(換質)沒走的是該走的。
這就是說,從“不該走的走啦”這一前提出發,通過連續換質換位,可以推出“沒走的是該走的”這個結論。這不分明在下逐客令嗎?無怪乎第二個客人也被這句話給氣走了。
上麵對甲說的兩句話連續換質換位,隻換了3次就停止了,因為到此意思已很明確,不需要再換下去了。
至於主人回答老朋友的勸告時所說的那一句話,是個選言推理的省略式,推理過程是:
或者說第一個走掉的客人,或者說第二個走掉的客人,或者說你;
或者說第一個走掉的客人,或者說第二個走掉的客人,或者說你;
我不是說他們兩個,
所以,我是在說你。
這麼一說,當然就把第三個客人也給氣走了。
關於選言推理的問題,後麵還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