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鯨都不是魚(換位)所有的魚都不是鯨。
有的學生是運動員(換位)有的運動員是學生。
在本篇開頭的小鏡頭中,毛毛把丁丁說的話都倒過來說一遍,用的就是換位法。丁丁說的第一個判斷是全稱否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的主項和謂項都周延,換位時隻要把主項和謂項的位置換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倒過來說。丁丁說的第二個判斷是特稱肯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的主項和謂項都不周延,換位時也隻需調換主項和謂項就行了,所以也可以倒過來說。丁了說的第三個判斷是全稱肯定判斷,全稱肯定判斷的主項周延,謂項不周延,換位時不能簡單地調換主項和謂項,要特別注意換位的第二條規則。全稱肯定判斷的謂項不周延,把這個謂項換成主項時也不得周延,要在這個主項的前麵加特稱量項的語詞“有的”、“有些”。否則,就違反換位法的第二條規則,犯了“外延擴大”的錯誤。毛毛在對丁丁說的第三個判斷換位時就犯了這個錯誤。如果毛毛把這個換位後的判斷表述為“有的球迷是我班的同學”,那就對了。毛毛說這句話時沒有加“有的”,那就成了所有球迷都是我班同學。這樣,“球迷”的外延就擴大了。那就像捷捷所說的那樣:球迷成千上萬,如果都是我們班的同學的話,那一個班又怎麼能容納得下呢?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
有條狗很喜歡吃雞蛋。一次,見到一隻海螺,以為又是雞蛋,於是一口吞了下去。不久,它感到肚裏沉重,非常痛苦,這才醒悟道:“我真活該,竟然以為一切圓的都是雞蛋。”
這條狗喜歡吃雞蛋,久而久之,在它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判斷,所有的雞蛋都是圓的。這個判斷是正確的。但當它張開大嘴吞食海螺時卻犯了一個邏輯錯誤,結果吃了苦頭。這條狗犯了什麼邏輯錯誤呢?它犯的也是違反換位法第二條規則的錯誤。它是這樣換位的:“所有的雞蛋都是圓的(換位)所有圓的(東西)都是雞蛋。”“圓的”在前提中不周延,換位後變成周延的了。這樣,“圓的”這一概念的外延就擴大了。因此,這個新判斷(即推理的結論)就是錯誤的。這條狗用這個錯誤的推理結論來指導它的行動(吞食海螺),自然是要受到“懲罰”(肚裏沉重,非常痛苦)的了。如果這條狗當時能正確地運用換位法推理,即“所有雞蛋都是圓的(換位)有的圓的(東西)是雞蛋”,那它就不會誤吞海螺了。
上麵我們講了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怎樣進行換位法推理的問題。那特稱否定判斷能不能用換位法進行推理呢?不能。因為特稱否定判斷的主項不周延,謂項周延,一換位,原來不周延的主項換成謂項就周延了(因為否定判斷的謂項是周延的),這樣,也是違反了換位法的第二條規則,犯了“外延擴大”的邏輯錯誤。例如,“有的人不是科學家(換位)有的科學家不是人”。顯然,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了解換位法的規則,掌握換位的推理方法有什麼用處呢?
了解了換位法的規則,掌握了換位的推理方法,我們就可以知道哪些話可以把主項、謂項倒過來說,哪些話不可以倒過來說了。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可以把主項、謂項倒過來說。全稱肯定判斷倒過來說時,前麵必須加限製詞“有的”、“有些”等。特稱否定判斷不能倒過來說。
掌握了換位的推理方法,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突出判斷的對象。如,“我不是你要找的人”,這個判斷突出的是“你要找的人”。如果把這個判斷換位,那就變成這樣的判斷“你要找的人不是我”,這個判斷突出的是“我”。再如,“有的學生是演員”(突出“演員”),“有的演員是學生”(突出“學生”)。
換質位法與換位質法
換質位法和換位質法是換質、換位兩種方法的聯合運用。換質位法是先換質後換位,換位質法是先換位後換質。例如:
(1)所有生物都是會呼吸的(換質)所有生物都不是不會呼吸的(換位)不會呼吸的都不是生物。
(2)有些畫家是詩人(換位)有些詩人是畫家(換質)有些詩人不是非畫家。
例(1)是換質位法,例(2)是換位質法。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可以換質位,但特稱肯定判斷不能換質位,因為特稱肯定判斷換質以後就變成特稱否定判斷,而特稱否定判斷是不能換位的。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可以換位質,但特稱否定判斷不能換位質,因特稱否定判斷不能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