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的差異及其表現,在過去幾十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與社會性別運動的推動密不可分。在歐美,主要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婦女運動。而在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政治訴求之下,一度也出現“鐵姑娘”這樣的女性角色。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之後,性別議題在中國學術界逐漸增加了話語分量。這些性別運動關注性別之時,是從去除男女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推進性別平等的角度加以關注的。由社會運動所促成的改變,更加說明社會文化是影響性別差異的重要因素。
傳統觀點認為女性在結婚之前會工作來養活自己,而後會把婚姻作為其主要的“職業”;男性則會更多投身其事業中而少量投身於家庭生活。在今天,越來越多的男性和女性已經不再信仰這種老套定型的觀點。至少在中國的大城市,女性的職業形象發生了很大改變,過去許多認為是傳統男性的職業中已經不乏出類拔萃的女性,而在各行業中也都湧現大批精英女性,有的已經進入管理層。
女性在其成就方麵變得更像男性。在許多領域,性別差異不再存在,至少不再是能夠明顯看得見地存在著。女性地位挑戰了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以至於出現“男人、女人、女博士”的調侃,但主流社會已經普遍在接受女性角色的改變。
雖然所謂“白骨精”(白領、骨感、精英)女性結婚難的現象確實存在,但是,異性戀婚姻“般配”標準已經在發生著變革。男性不再是家庭經濟支持的唯一來源。在一些家庭中,女性的收入高於男性。
家務勞動不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參與”成為新時代重要的社會呼籲之一。
男性氣質不再被認為是鐵板一塊的,而是可以在實踐中建構和改造的,而改變男性氣質的支配/剛性趨勢,有助於促進男性參與、性別平等,有益於男性和女性。(方剛,2008:165-172)
筆者的一項針對選美男子的研究顯示,當今最受歡迎的男性氣質既不是陽剛的,也不是陰柔的,而是剛柔相濟的。(方剛,2008:47-61)也許,這樣的男性氣質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受到普遍推崇的主流。
女性工作中的變化是附加性的而非替代性的,也就是說,大部分在外工作的女性在家中仍然有家務活要幹。因此,大部分女性現在是工作者、妻子及母親。這些多重角色使女性的生活有了壓力但同時也給了她們好處。調查表明,對大部分女性來說,這些好處多於壓力。男性也扮演著工作者、丈夫和父親的多重角色。雖然現在的男性比他們的父親做更多的家務活,但他們仍比其妻子做得少,研究表明男性已發現多重角色的好處,並且一些男性正嚐試與其妻子建立平等性的關係並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以上是樂觀的一麵。但我們也要看到,這種改變仍然十分不夠。男性和女性可能都對這種家務活的不平等性感到不滿,並且他們正試圖尋找一種更為公平的分配方式,但是目前未能成功。那些希望投身於家務及料理孩子的男性缺乏普遍的社會支持。
有學者將這種變化稱為“男性和女性的多性別角色”,並提出一些模型假設了多性別角色的不同後果。我們會發現,對此並非都是稱讚的聲音。
一是機能主義模型。機能主義者認為男性集中注意於工作而女性專門持家帶孩子時,家庭運作得最好。在這種觀點裏,多性別角色導致角色衝突,因為那些嚐試履行多種角色的人會在多性別角色對其生活產生壓力時體驗到衝突感。
二是精神分析模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男孩發展出一種自主意識而促使他們去追求外部世界的成就,但是女孩沒有。因此女性不適合有償雇傭的工作卻很適合家庭生活和照看孩子。這種模型同時展望一種性別角色間的強烈差異及不同的對有償雇傭工作的適宜性。那些追求不合適目標的人會經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