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相機治理理論的提出和含義(2 / 2)

也就是說,根據狀態依存所有權理論,公司所有者是隨著公司經營狀況的變化而變化的。通俗地講,如果公司收入能夠支付工人工資和負債時,股東擁有控製權是合理的;而公司收入不能支付負債時,債權人應當行使控製權。

Aghion和Bolton認為企業所有權安排形式的多樣化從動態的角度看就是它的狀態依存性,相對於不同的企業經營狀態,對應著不同的企業所有權安排。楊瑞龍進而指出,當企業的既得利益狀態被打破時,如果某產權主體的利益受損,就必須有某種機製啟動,自動地賦予受損方保護自己權益的機會與權利。這時,誰擁有企業所有權分配的支配權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對受損方來說,隻有掌握了這種支配權,才有機會重新配置企業財產、彌補損失;而且讓受損方掌握控製權恰恰體現了效率原則,因為當一個投資者不能實現資本保全時,他最有動力再造企業。

(三)相機治理機製是狀態依存所有權的實現

狀態依存所有權下控製權的轉移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孫永祥認為上述所有權和控製權轉移的前提是債務對公司的約束必須是硬性的和有效的,同時當公司進入資不抵債等特定時點時,應當有適當的程序,法律必須賦予債權人某些介入的權利或者支持其進行訴訟。楊瑞龍指出,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規定,有關企業控製權的讓渡就必須依靠產權主體之間的自願談判來完成。然而信息不對稱、“強權界定產權”現象、集體行動的失敗等都可能造成其中一方主動剝奪另一方或多方的支配權,或者其中一方或多方麵臨交易成本的約束被迫放棄對支配權的要求。要防止這些不良後果的出現,必須有一套製度以確保支配權的順利讓渡,並保證讓渡的有序性。這套製度就是“相機治理機製”。

相機治理機製的基礎是企業所有權的狀態依存特征。不同的經營狀態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當其中某一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遭到嚴重侵害時,他必然要求改變既定利益格局,進行企業所有權分配的再談判。相機治理機製的設計目的就在於確保非正常的經營狀態下,受損失的利益相關者用合適的製度來幫助其完成再談判意願。因此對相機治理機製的債權人控製權取得基本原理可以作這樣的描述:一個企業在營運過程中,由於主客觀原因,會顯露出企業經營陷入危機的信號,這些征兆暗示債權人作為利益相關者,其未來的權益將受到侵害,為實現資本保全,債權人通過相機治理程序,要求重新分配控製權(如改組董事會、更換經理人員等)。當這一請求得不到滿足或效果仍不合意時,相機治理程序轉為破產程序或訴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