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北伐(1 / 2)

安東尼奧一死,首先得到這一消息的國家便是洛林帝國。亨利二世特意讓剛剛歸附於他的巴伐利亞貴族西伯特派遣使者向勃艮第帝國朝貢,借機刺探情況。使者回來向亨利二世報告,說勃艮第政局混亂,確有可圖之機。

不料洛林帝國在這時出了小小的內亂,亞曆克斯的弟弟聖波爾滕公爵涅哈希以及格拉茨侯爵皮福特糾合另外兩個皇親克拉福根公爵馬哈魯、林茨侯爵恰魯特,分別在維也納西南麵的格拉茨和西北麵的林茨等地起兵造反,這些對於亨利二世來說當然不是好消息,他不得不分兵前往鎮壓。

亨利的策略是對北線兩城隻拒不取,先重點攻打離維也納較近的南線兩城。林茨侯爵恰魯特遭到洛軍大量包圍,被逼無奈,以林茨投降勃艮第帝國,並請求派兵接應,這一舉動讓維也納大驚,為防不測,亨利在薩爾茨堡一帶布置軍隊,抵禦勃艮第帝國可能的襲擊。

在勃艮第帝國方麵,“有識之士”還是不少,安東尼奧、雷茲克最小的弟弟**堡公爵羅賓斯當即上疏,認為好不容易等到洛林分崩離析、骨肉相殘,這正是消滅奧地利的天賜良機,隻要分兵兩路,分別從萊茵和柏林出兵救援林茨的恰魯特和格拉茨的皮福特,便有望一舉征服洛林。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這時候的勃艮第縱有一百個理由滅亡,但若抓住這樣一個機會,也不是不能征服洛林,羅賓斯的方案如果實施,可能是另外一個結局,所以這可以說是勃艮第帝國最後可能的生路。)

這一建議頗有遠見,而且已經得到了勃艮第朝中不少大臣的支持,那麼在佐德死後獨握大權的德林根是怎麼說的呢——可以說是讓人極度失望,他說:“洛林,是個大國。現在雖然碰上點麻煩,還是不易圖謀。我們勃艮第呢,朝廷再怎麼明智,恐怕也不如先帝吧;我們這些人的謀略,又比不上總務大臣(佐德)。所以我們能閉關保境也就不錯啦,平定洛林可不是咱們的事兒。”(德林根這個人對錢財之物十分貪婪,但在政治、軍事上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人偏偏要來處置國家大事,勃艮第帝國不遭殃,才是天方夜譚。其時“叛臣”恰魯特也已看出勃艮第必亡,他在絕望之餘給勃艮第在巴伐利亞和柏林的守將西亞特、雷茲克發去密信,提醒二人,亨利、阿爾西這樣的人中豪傑,圖謀勃艮第已久,如此機會假如失去,恐怕將有勃艮第人後悔的那天!西亞特等人雖明事理,也隻能慨歎政非己出,眼睜睜看著機會從指間滑走。)

洛林的幾路叛軍各自為戰,孤立無援,結果當然不言而喻,很快被亨利一一平定。亂世之中,正應了那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一頭亨利正準備將討伐勃艮第的計劃推遲幾年,這一頭剛剛得到佐德死訊的羅馬大元帥馬庫斯又不願輕易放棄這一恢複德意誌的好機會了。

羅馬的費奧多皇帝(薩克斯羅馬帝國第七個皇帝,馬克西米三世之弟)剛剛繼位的西元1069年春天,馬庫斯終於發動了他一生中規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他率領五萬大軍從聖加倫出發,向北攻入勃艮第境內。首仗便俘獲勃艮第大將雷莫,於當年四月兵至烏爾姆(今斯圖加特東南一帶),接著羅馬軍隊又連勝數仗,勃艮第的士瓦本親王雷奧塞特在烏爾姆會戰中慘敗,士瓦本軍團被全殲,隻身逃回,斯圖加特侯爵比斯曼投降羅馬。

羅馬軍隊看來勢在必得,勃艮第朝中已經手忙腳亂,菲利普一麵派出另一個親王喬科爾尼抵抗羅馬軍,一麵讓使者向洛林求救,而喬科爾尼很快又敗下陣來。

七月,馬庫斯到達安斯巴赫(紐倫堡西麵一帶),勃艮第原先的巴伐利亞伯爵齊奧斯起兵接應。勃艮第朝廷大為震動,菲利普和德林根甚至準備放棄國都德倫特,逃奔岑切(今丹麥南部)。(嗬嗬,這逃跑的步子倒真是邁得夠大!)

在此緊要關頭,雷茲克挺身而出,主動請戰,對他們說:“我此番出戰,即使不勝,也不會敗得太難看,到那時你們再跑也不晚!”

菲利普一世無計可施之下,隻得任命他取代喬科爾尼為軍務大臣、巴伐利亞公爵,與**公爵羅賓斯一起率領來自萊茵和盧森堡的五萬軍隊出擊馬庫斯。同時,又派出使者再次去洛林求援,附帶條件是答應把慕尼黑以東的地區全部割讓給洛林(沒想到這成為日後洛林滅勃艮第的藉口)。

亨利召集群臣商議,大家都認為,當初馬庫斯伐洛林,一直打到維也納城下,勃艮第也沒派兵救援;如今換成了勃艮第,洛林憑什麼要救它。更何況勃艮第也不向我們稱藩,我們有什麼理由派援兵!唯獨阿爾西沒有發表意見。

會下,阿爾西密告亨利,說:“勃艮第雖然看似強大,主政的德林根卻不是馬庫斯的對手。假如馬庫斯攻下法蘭克尼亞,進取柏林,受降勃艮第、萊茵的兵將,得到士瓦本、瑞士的糧食,再出兵慕尼黑、薩爾茨堡,到那個時候,陛下哪裏還能阻擋他前進的步伐?如今不如與勃艮第人聯合,先打退馬庫斯,待到馬庫斯退去,勃艮第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然後我們再乘其不備將其攻取,不是很好麼?”亨利深感阿爾西分析得有理,派遣將軍凡爾賽和軍務大臣侯萊烏率領三萬洛林軍隊前往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