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交往能給人以友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不僅有情緒、情感的活動過程,而且它影響著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人們還需要積極的情感體驗,尤其需要友誼和愛情。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對友誼和愛情的需求,絕不亞於對食物和營養的需求。沒有充足的食物和營養,長期處於饑餓或半饑餓狀態的人,其身體的發育和生理功能肯定會受到損害,以致發生疾病,同樣,一個人若得不到他人的關心、體貼、溫暖、同情和友愛,長久地處於饑餓或半饑餓狀態,那他在心理上肯定也會受到損害,甚至發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變態。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非遺傳性精神病患者,多是由於其遭受挫折之後,沒有及時獲得他人的關心和同情而發病的。青少年中的人格變態者,多是由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到父母、老師等人的冷落、處罰、虐待,長期無人關心、疼愛才發生變態的。另一方麵,許多的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是得到了充分的母愛而成功的,而有的則是不僅得到充分的母愛,而且還得到了充分的父愛。

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友愛等情感的需要是更加突出、更加迫切了。眾所周知,現代文明的重大成就在於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消費主義普遍地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鼓勵,使一般人在物質方麵都能得到相對的滿足。人們不僅不能再忍受“衣不遮體,饑腸出應”的貧困和恥辱,達到溫飽水平,而且自信可以過上更加富足充實、更加體麵的日子。物質生活的滿足必然導致人們需求取向的變化。達到溫飽或小康水平的人們開始全麵考慮自己生活的質量,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並且越來越多的人,第一次真切感到了情感生活的反差、貧困和不盡人意。有一些人已經感到了情感饑餓,處於時抓待哺的狀態。造成這種狀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的物質利益、政治權利和各種機會的分配是通過人與人直接或間接地競爭而實現的。長期地全麵地激烈競爭,衝擊著往日彌漫於人際間溫情脈脈的關心、同情和友愛。從而使得同事之情、師生之誼,甚至父子之愛也日益淡薄,隨即被冷漠、嫉妒和敵意取代。

人們需要什麼,社會就會提供什麼。為了滿足人們情感生活的需要,情感生活的服務行業就應運而生,舞廳、咖啡館和形形色色的俱樂部、夜總會等服務機構雨後春筍般地聳立了出來。情感市場的迅速形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顧客。首先來到這種市場的顧客是在情感方麵感到饑餓的年輕人,繼之而來的是那些離退閑居,找不到情感寄托的老年人。當然,什麼時候,也少不了那些在激烈競爭中掙得大把大把鈔票的這個“家”那個“家”們。至於一般的人們,雖然還沒有勇氣和條件去情感市場采購自己需要的情感,但是也多已衝出封閉的自我,就地方便地去尋找友誼。當今的世界,包括我們中國,好像處處是人們交換的舞台。在這些舞台上,人們不隻交換著商品、地位和權力,而且交換著感情。感情的交換已經和將要修達到一切領域。

社會交往是實現感情交換的惟一途徑。隻有通過社會交往,人們才能推銷自己的感情,同時贏得別人的友愛。社會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之間感情的認同和共鳴,是在交往過程中,通過交往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相互感染的結果。不進入交往過程,構成交往情境,人們將無法真實體驗別人的感情狀態,從而不能恰當地選擇自己的感情,以與他人發生共鳴,因而也就不可能贏得別人的歡迎和熱愛。不進入交往過程,不構成交往消遣,人們將無法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心、溫暖、體貼和友愛,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別人的積極回報和反應。同樣道理,不接觸交往對象,人們隻是沉迷於相思癡想,將無法實現同他人的感情互通和感染,因而也就難以培植牢固的友誼和忠貞的愛情。

67.交往能給人以信息

人們所需要的知識、經驗和技術等各種信息一是靠親自參加生產、試驗和政治、文化活動等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靠讀書學習取得書本知識和技術的間接經驗;除此之外,就得靠人際交往獲得來自別人的知識信息了。

直接交往所獲得的信息,它的弱點是沒有讀書學習獲得的知識那麼係統、穩定和規範,但是它的範圍特別廣,信息量特別大。交往向人們提供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麵的信息,任何一部“知識大全”都會在它的麵前相形見絀。古今中外,有些人根本沒有上過學,沒有從過師,但是卻有豐富的知識,這全是交往的效果。另外,交往向人們提供的信息,往往能夠圍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倫理觀念的變化而隨之變化,隨著具體交往情境的變幻而隨之變幻,它同書本知識比較起來,顯得異常生動、活潑、新穎和實用。

直接交往獲得的信息,雖然不及直接實踐獲得的經驗那樣真實、可靠、可信和富有體驗性,但是它具有直接經驗不可比擬的優點。書本知識是麵向理性的知識,直接經驗是偏向感性的知識,而交往向人們提供的知識,是既有理性的、又有感性的、還有由感性向理性轉化過程中的。並且人們在獲得這些知識時,不必受直接實踐那樣嚴格的條件限製。任何一個人,隻要他願意,隨時都可以找到交往對象進行麵對麵的交往。任何一個人,隻要他有心,總能找到他滿意的交往對象,合適的交往情境,建築起有效的交往舞台。任何一個人,隻要他願意交往和善於交往,他就會在這個交往的舞台上,獲得豐富而真實的信息,彌補書本知識和直接經驗的不足。

68.交往給人以社會資源

新的價值觀念,特別褒揚個人的獨立、自主和自我實現,不求於人們之間的過分依賴。正因為如此,人們就把立家安身、成就事業的觀點放到個人的體力、能力和努力之上,而不再仰仗高貴的血統、雄厚的遺產,以及前輩人的權勢、名望和地位。現代人認為:個人的成敗,主要靠自己的奮鬥和拚搏。這的確是現代人的開明之處,進步所在。然而,毋庸諱言,現代人在重視個人體力、能力和努力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擴大自己的社會資源,認為社會資源的多少,同樣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所謂社會資源,其構成相當複雜。最主要的構成是人們可以動員和利用的社會關係,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師長徒弟、鄰裏街坊等等。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效用,受其數量和質量的規定。要知道,人多勢眾,五湖四海皆朋友,三山五嶽皆兄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個人的福氣和造化。也要知道,光人多勢眾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許多情況下,一兩個有地位、有權勢,或有能力、有專長的朋友所起的作用能勝過一群朋友的努力。正因為這樣,所以有些人在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專門瞄準那些社會活動能量大的人,而對一般平民百姓持不屑一顧的態度。也正因為這樣,所以那些有權、有勢、有能力的人,經常門庭若市,應接不暇。

盡管上述現象令人厭惡,可是,一般人還是在努力拓寬自己的社會關係,尋求和擴大自己的社會資源。擴大社會資源不能消極等待,必須訴諸社會交往,在社會交往中去積累社會資源。不愛交往,性情孤獨的人,其社會關係特別封閉,就不可能積累起豐富的社會資源,協助自己達到宏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