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能促進人們的理解,培植人際間深厚的友誼和忠貞的愛情,交往能促使人際間信息交流,擴大個人的社會資源,它對個人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69.交往應防止的傾向
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的偏向都應當防止。
在交往對象上,交往過度的交往對象太多太雜。不同年齡、性別、社區、文化、行業、興越、誌向的人,都是他們網絡的交往對象。交往不足的交往對象又實在少得畝丁憐,除了親戚、老鄉、老同學或好朋友以外,對陌生對象都持冷淡、排斥的態度。他們擇友的標準很高;對作為交往對象的人的年齡、性別、學曆、經曆、身世、社會身份、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和人生觀及價值觀,甚至衣著打扮等等都有所考慮,有所要求。他們交往的範圍過窄,擇友的標準過高。
在交往時間上交往過度,用於交往的時間過長,整天都忙於交往之中。工作時間內,除了在辦公室以外,還要在電話裏訂約會,在會客室裏搞接待。業餘時間裏,不是在家裏應酬來訪者,就是進出於飯店、賓館、酒吧、咖啡館、歌舞廳、影劇院和俱樂部,整天忙得筋疲力盡。交往不足的則交往活動太少,交往周期過長。他們與人交往的時間,局限在逢年過節,朋友家遇上紅白喜事或婚喪嫁娶,他們與別人接觸的機會太少了,交往的時間也太短了,因此,他們與別人的關係是疏遠的。
交往過度的交往對象太多,交往時間太長,他們的交往期望也太低,他們是為交往而交往,根本沒有明確的交往目標。
有的甚至把交往當作做生意,搞交易,隻想從別人那裏獲得更多的經濟好處,根本不考慮人際間和諧親密的精神境界。他們隻圖眼前利益,有利說來往,無利就分手。今天是朋友,明天是仇敵。他們的交往行為極不穩定,根本談不上什麼連續性、一貫性和長用性,他們與人的交往隻能留在一麵上。交往的質量極其低劣,既不講人格吸引,也不講深層卷入。雖然他們也講什麼公共關係、談判藝術、交往技巧,但總摸不到朋友之道的真諦,收不到交往的實際效果。一旦他們遇到不幸,遭到挫折,急需朋友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交往失敗者,他們找遍了巨大的名片區和厚厚的通訊錄,也找不到一個可理解、同情、支援自己的朋友。這時候,他們就會感到交往帶給自己的辛苦和疲憊,發誓不再與人打交道。
一些人交往對象太少,交往周期又太長,他們采取的交往方式也極其死板、,機械簡單。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都是重複某種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據交往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就交往語言的貧乏死板來說,他們不論在什麼時候見了鄰居總要問:“吃飯了嗎?”不論在什麼地方見了朋友總是問:“你身體好嗎?”他們交往的意向極為被動,他們從不主動參與交往,對周圍事物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對交往采取回避態度。當他們不得不與人交往時,多處於被控製和被逼迫的地位,如對方問什麼,他就答什麼。對方不發話,他也不吭氣。他習慣於“沉默”、“卡殼”,並不會為此而感到緊張和窘迫。
由上所述,交往過度,人們對交往產生反感,從而轉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們若有所失,產生孤獨感,從而又轉向交往過度。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互為因果,互相轉化,惡性循環,使許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個生活不得安寧。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於交往,要充分發揮交往的積極效應,就必須防止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這兩種偏向,探求交往的合理模式、方法和技巧。
70.有效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行為作為人們的一種社會行為,它是受其自身規律所支配的。研究這些規律,揭示出製約交往行為的各種條件,對於增強交往效果、實現交往行為的有效化和合理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製約交往行為的條件十分複雜。比如交往的時間、地點、周圍的人和事、社區的人際關係和交往風氣等外部條件,交往雙方的動機、目的、行為方式和交往過程的心理氣氛等內部條件,交往雙方的交往動機、目的和社區的人際關係及交往氣氛等內外條件中那些相對不變條件均稱導定條件,如交往方式、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氣氛和交往時間、地點、周圍的人和事物內外條件中那些活潑好動條件均稱非穩定條件,如交往方式可以自由選擇,交往時間和地點可以自由更改,當事人較易操縱和控製的條件,即所謂易控條件,如社區的人際關係、交往氣氛和交往場合的人和事等,往往不以交往雙方的意誌為轉移,當事人可以意識,但難以控製操縱的條件,即所謂難控條件。研究人際交往的重點,在於研究易控條件,尤其是研究內部條件中非穩定條件中的那些易控條件,以便人們有效地操縱控製它們,達到預期的交往目標。
一個有效的合理的交往行為模式,是製約交往行為的各種條件合理的結合。
交往效果:
(交往動機——交往方式——交往氣氛——交往目標)交往外部條件,交往內部條件。
現在,我們對這個模式作具體分析。
交往效果,是指交往活動所實現的效果。它是內部、外部兩種條件相互作用的一個函數。內外部條件優,交往效果才好。內外部條件中有一種不好,如外部條件中交往時間不當、地點不宜、周圍幹擾大或社區不適合交往、人際關係險惡、人人自危等,就會削弱交往效果。又如內部條件中交往者的動機不強、方式不當、氣氛過於緊張或雙方交往目的過高等,也會導致交往不利,效果欠佳。
當然,對交往效果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部條件。內部條件有利,可以以形式存在於交往者的頭腦中,成為交往者交往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交往目標對交往行為的影響非同小可,人們確定怎樣的交往目標及對該目標的意識狀態,將從以下三個方麵影響交往行為及其效果。
(1)、影響交往對象的選擇。
人們總是從自我出發選擇交往對象的。實際上,是以自己的交往目標力量度去衡量周圍人的過程。在這裏,交往目標就是選擇的尺碼,評價交往對象的價值標準。凡是符合自己交往目標的對象就被看做是自己向往的對象,把與該對象的交往看作是有價值的、快樂的事情。相反,凡是不符合自己交往目標的對象就被看作對自己價值低或沒有價值,從而削弱了選擇其作為交往對象的取向、回避或拒絕同其交往。
(2)、影響交往方式的實施。
交往行為方式是為實現交往目標服務的。它同交往目標存在著密切的區別關係。一般地說,有什麼交往目標就有什麼交往方式。交往目標失當,其交往行為方式也難以保證適宜。如果張三想同李四建立親密友好的關係,則一般要組織那些最能表達情感的方式,從而獲得李四的理解、信任和喜歡。如果張三隻想同李四保持一般的人際距離,那他不僅會選擇與李四接觸的適當頻率,而且在接觸中還會選擇那些不好不壞、非親非疏、有分寸的交往方式,以使對方既能理解自己,又不會達到很深的情感依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