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欲有效溝通必諳熟禮儀
日常社交禮儀規範,是指在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具有社交性質的行為應當遵守的禮儀規範。日常社交禮儀規範與日常工作操作的行為規範在許多方麵是相融合、相統一的。這是人類社會活動、人與人相互關係文明化的體現,也是人性完善和發展的重要體現。
日常溝通禮儀,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麵麵。
□見麵禮儀
見麵禮儀規範主要包括稱呼、致意、介紹等方麵的內容。
(1)稱呼禮儀
每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都希望在社會地位、人格、才能等療麵受到他人的尊重。這種渴求尊重的心理,又常集中表現在對稱呼的重視上。因此,日常社交活動中,我們要善於得體地使用謙稱和敬稱。自謙而敬人,禮在其中。
謙稱。謙稱是抑己,以間接表示對他人的尊重。謙稱自己。最常使用的是“我”、“我們”。目前尚流行一些古人的謙稱詞,如“鄙人”、“在下”、“愚”、“晚生”等。
謙稱自己的家屬。在稱呼比自己輩分高的人或歲數大的人時,常冠以“家”字,如“家父”、“家母”;同輩則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謙稱自己年齡小,輩分低的家人、親屬時,宜冠以“舍”字,如“舍侄”;在謙稱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時,則可以“小”字稱,如“小女”、“小婿”,等等。
從兒輩稱謂。以子女或孫輩角度出發稱呼聽話人,如稱聽話人“×叔叔”、“×阿姨”、“×老師”。這樣一方麵是表示說話人的謙恭,另一方麵在很難使用別的什麼稱謂時表示謙稱。
敬稱。通常所用的詞如“您”、“您老”、“您老人家”、“君”等等,都表明說話人的謙恭和客氣。
通稱。通稱是一種不區分聽話人的職務、職業、年齡等而廣泛使用的一種稱呼。過去比較常用的是“同誌”一詞。現在較常用的是“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等。當我們得悉對方的姓名之後,“先生”、“太太”、“小姐”這三種稱呼就可以與其姓氏或姓名搭配使用。如“王先生”、“趙太太”、“李小姐”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稱“格林太太”,就是指“格林先生”的夫人,因為西方人婚後是隨夫姓的。
職業稱謂。在比較正式場合,往往習慣於職業稱謂,這帶有尊重對方職業和勞動的意思,同時也暗示了談話與職業有關。如“師傅”、“大夫”、“醫生”、“老師”、“律師”、“法官”等。同時在前麵可以加上姓氏。有時,還可以用“博士先生”、“教授先生”等稱呼。
職務稱謂。如書記、廠長、工程師、校長、主任、經理、老板等,並在前麵冠以姓氏,顯示說話人對對方地位的熟知和肯定。
親屬性稱謂。對非親屬的交際對方用以親屬稱謂來稱呼,不僅可以表示尊敬,還能傳達某種親情。這種稱謂法,常用於非正式交際場合。
(2)介紹禮儀
在社交活動中,自我介紹或相互介紹是常有的事。介紹,往往成為給人的第一印象而產生“首因效應”,因此必須慎重對待。
自我介紹。介紹時,可以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如果對方表現出結識的熱情和興趣,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介紹一下對方關心的問題:比如自己的原籍、畢業學校以及學習情況、工作經曆、興趣特長等。不過,切忌信口開河,過分表現自己,應該在介紹完時,表示“請多多指教”。另外,重要的是使對方記住自己的名字,因此要對自己姓名的字,尤其是冷僻字,加以必要地闡說。
常見的介紹規則是:將男士介紹給女士。通常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並引導男士到女士麵前做介紹。介紹中,女士的名字應該先被提到,如“王小姐,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李經理。”
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
將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
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
在兩個婦女之間,通常先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如果未婚的女子明顯年長,則先將已婚的介紹給未婚的。
將客人介紹給主人。
將後到者介紹給先到者。
此外,如果被介紹的一方是個人,另一方是集體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種是將一個人介紹給大家,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在重大的活動中對於身份高者、年長者和特邀嘉賓的介紹。介紹後,可讓所有的來賓自己去結識這位被介紹者。
另一種是將大家介紹給一個人,這種方法適用於在非正式的社交活動中,使那些想結識更多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輕者或身份低者滿足自己交往的需要,由他人將自己引見給那些身份高者、年長者;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正式的社交場合,比如,領導者對勞動模範和有突出貢獻的人進行接見時。還適用於兩個處於平等地位的交往集體的相互介紹。其介紹的基本順序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座次或隊次順序介紹,再一種是以身份的高低順序進行。
(3)致意禮儀
見麵時,向對方致意,表示尊重的禮儀有很多種,不同國家和民族、不同曆史時期各有其特點和規範。現代見麵時的致意禮儀,較通用的主要有:名片禮、握手禮、鞠躬禮、抱拳禮、合十禮、擁抱禮、吻禮,等等。
名片禮。
名片,是人們用作交際或送給他人作紀念的一種介紹性媒介物。由於交換名片常在見麵之時,所以也被視為一種見麵的致意禮儀。
名片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當然,名稱屢有變化,樣式也各有不同。名片,秦漢時叫“謁”,漢末稱“刺”,六朝時叫“名”,唐時稱為“膀子”,宋代謂之“門狀”,明朝喚為“名帖”,清朝又稱“名刺”,同時也出現了“名片”的叫法。
名片製作。正規的名片長為9厘米,寬為5.5厘米,是一個較為規則的長方形。一些異型(如心型、樹葉型)或者開合式的名片,雖有鮮明的特色,但不宜在較嚴肅的社交活動中使用。
名片交換。交換名片的恰當時機,通常是初次見麵與對方握手寒暄之後,或者出門辭行之前。不過,對於美國人來說,隻是在雙方想保持聯係時才送名片。
交換名片有一個先後尊卑的問題。一般的做法是:位卑者,即職務低者、身份低者、拜訪者、輩分低者、年紀輕者、男性、未婚者,應當先把自己的名片遞給位尊者,即職務高者、身份高者、被拜訪者、輩分高者、年紀大者、女性、已婚者。
把名片遞給他人時,應立正,麵向對方,雙手執名片的兩角,態度謙敬地遞給對方。注意,名片的正麵要朝上,名片上文字的正麵朝向對方。這樣,對方不必翻轉就可以閱讀名片的內容了。遞上名片後,還應說一聲:“敬請指教”,“請多關照”,“希望今後保持聯絡”等。不可一語不發,單用一手遞,或是隨手一扔。
接受名片的人要及時起立,態度謙敬地雙手接過名片。要說聲、“謝謝”,然後雙手接過來,捧在眼前,從頭至尾默讀一遍,以示恭敬。也可以把送名片者可能引以為榮的部分念出來,最好再讚揚幾句。最後,要把名片當著送者的麵,妥善地放置在名片夾中。最忌諱的是接過他人名片以後,看也不看,順手一塞,或是亂丟。未經許可,也不要當著對方的麵把名片讓別人傳看。
使用名片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忌胡亂隨意散發自己的名片。
忌逢人便要名片。
倘若自己暫時沒有名片進行交換時,不宜說“我們單位小,都沒有印名片”或“我沒有職務”或“印不起名片”等等,這樣會有損自己單位形象,同時也貶低了自己。
名片和存放名片的夾子,應避免放在臀部後麵的口袋裏。在交談時不要拿著對方的名片玩耍。
男士不宜主動給自己朋友的夫人或女朋友留下名片,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握手禮。
握手禮源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在戰爭和狩獵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作為防禦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摸摸手心,表示自己手中沒有藏著什麼武器,以證實自己的友好。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麵和告辭時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麵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