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與社交禮儀
溝通是雙方的通連,社交禮儀則是通連的紐帶。禮儀集中鮮明地表現出特定文化色彩社交又是文化修養的顯現場所。想有效與人溝通,就必須具備文化底蘊,這樣在社會交往中才能以優雅的禮儀達到溝通的目的。
60.社交禮儀與文化品位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社交活動,將社交活動視為現代生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社交能力看成是一個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之一。
現代人也越來越重視禮儀問題,把是否懂禮儀、講禮儀,看作是否文明、是否有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而且,說到禮儀,中國人往往很自豪地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把禮儀視為中國燦爛、博大、悠久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乃至鮮明特征之一。
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社交活動日益廣泛和豐富多樣,人們的禮儀意識也大大增強。但認真想一想,我們對社交和禮儀的認識,是否都那麼科學、深入、正確呢?如果不是,那麼必然會局限社交活動的健康發展及溝通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下麵的例子,就很值得我們思考。
劉老板回國後,就住在簡陋的社會老屋裏。他覺得“金窩銀窩,都抵不上自己的草窩”。
午飯,遵照劉老板的吩咐:玉米餅、臘八粥、酒、豆腐燒青菜,還有一盤豬頭肉。盡管他腰纏萬貫,但幾十年來鄉音未改,飲食照舊,恪守儉樸二訓。
噴香的飯菜剛端上桌,門外就響起汽車喇叭聲。
“我們已在鄉飯店置辦了酒席,為劉老板洗塵接風,請劉老板賞光上車吧!”鄉長一片誠意。
實在難違“父母官”的麵子,劉老板隻得“入鄉隨俗”。
入席坐定了,上了兩瓶茅台酒,這大大出乎劉老板的意料。這窮鄉僻壤的地方也有這上等酒?他不由得一指茅台酒:“這是……”
口齒伶俐的鄉秘書,隨口接過話來:“劉老板,您老放心,這是真酒,是鄉長讓我到縣城專為您搞的。”
“來來,為歡迎劉老板的歸來,幹杯!”鄉長等人一仰脖子,酒杯空了。劉老板隻是象征性地舉舉杯:“對不起,我滴酒不沾。”
“那您吃菜,隨便吃。”同劉老板沒有“共同語言”,鄉長等人隻得打起“內戰”。什麼“同學酒”、“夫妻酒”,什麼“一票、樓上樓”。席上猜拳行令,熱鬧非凡,劉老板成了一名“觀眾”,也真是開了一次眼界。
這時,秘書又從包裏取了一條中華牌香煙,拆開後每人發了一包。劉老板將煙退回去說:“我不吸煙。”“拿著吧,每人都有。”秘書硬將煙塞進他的口袋。
第二天,當鄉長乘車來找劉老板時,劉老板早已離開了家。家人交給鄉長一封信,裏麵裝著一盒中華煙、500元人民幣和一張短箋:“尊敬的鄉長先生,我已將在家鄉投資辦廠的計劃,臨時改為捐建一所小學。捐款20天內彙到。另外,昨天酒宴款應由我付,謝謝您的款待!”鄉長看完信,一拍腦袋:“怎麼,我請他喝酒吃飯也有錯?”
——宴請,的確是社交活動的一項內容,一種方式。因為宴請有利於創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氛圍,有利於增進相互間更廣泛、深入、細膩的了解,發現和尋求更多的“共同語言”,增強感情。但如果以為什麼事隻要一吃一喝,就好說好說,那就是對宴請,對社交活動的一種淺薄、庸俗的理解了。而且,也絕不是什麼現代社交意識。因為有較高社交、公關修養的人,既能看到宴請對社交的作用,又能看到它的限度和副作用,總是以十分清醒的頭腦參加宴請的。至於那種借機補充肚中的油水,再順手拿一點兒,慷公家之慨,刮民脂民膏的做法,隻能自貶自損形象,在有著科學的、正確的社交意識的人心中,產生負效應,那還不如不宴請,這是溝通失敗的例子。
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女售貨員,見一位常來買東西的大娘來了,便迎上去招呼開了:“大娘,您來了!……您買點兒什麼?……您隨便看吧!”……這機關槍似的一梭子話把大娘弄得不知如何是好,東西也不買了,轉身就走。沒想到剛抬腳,“您走了?……您慢走!”“歡迎您再來!”“再見!”這位售貨員又是一串禮貌語。大娘回過頭生氣地說:“這姑娘,貧氣!”反把姑娘弄愣了。
——禮貌語,表現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有表示尊重對方,樹立自我良好形象,聯絡和增進情感的作用,在社交活動中要注意使用。雖說“禮多人不怪”,但禮貌語的使用也要得當。不得當,會適得其反。所謂得當,一是要發自內心,語帶真摯情味;二是要看對象,要適時、適度,恰到好處。這位女售貨員一連串地使用禮貌語,實際上幹擾了顧客對商品的觀察、思考和購物選擇,破壞了顧客逛商店的心境。而且使用的失時失度,使人感到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形式主義的,甚至是虛偽、是誘人購物賺錢。看起來,這位售貨員對禮貌語並不懂,也不會用。這種情況目前還是很普遍的。這就需要學會溝通技巧。
梅梅從外語學院分配到W國使館當翻譯,上班第一天,大使就給她來了個下馬威。
那天,梅梅剛在辦公桌前坐下,就接到F國舉辦國慶招待會的請柬,讓w國大使出席。大使讓梅梅回話:同意出席。梅梅按請柬回執上的電話號碼,打電話告訴了對方。過了一會兒,大使像不放心似的,把梅梅叫過去,詢問剛才的事是怎麼處理的?梅梅老老實實地回答:“已給對方打過電話。”大使不高興了,說打電話的方式不夠禮貌。現在你處理的每一件公務,都關係到他所在國家的聲譽,你必須小心謹慎,嚴守規矩。於是梅梅鄭重其事地寫了一份回執,送給大使過目。大使仍不滿意,說光注明出席還不行,還要有一句表示祝賀的話。梅梅做了第三次修改,挖空心思寫出了一句頗為熱烈的賀詞,滿懷自信地又一次呈給大使。沒想到大使仍挑出了毛病:你沒有說清什麼時間去。梅梅馬上加上了“按原定時間到會”的字句。大使一看,連聲地“NO,NO”不止。說在外交文件上,不能用“原定時間”的說法,必須複述對方規定的時間、地點,以示正視和對該事務的重視。當梅梅做了第5次修改後,她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心想,這回可是天衣無縫:盡善盡美了。誰知,沒過10分鍾,大使又一次傳她:“鑒於前任大使與F國大使私交甚好,我準備提前5分鍾到達,請按這個意思再發一張回執。”梅梅心裏暗暗叫苦:哇!二張回執,整整折騰了6次!
——別看折騰了6次,梅梅可學到了不少學校裏學不到的社交知識,鍛煉了社交實踐能力。大使並不是吹毛求疵,他的每一項要求都是科學、合理、合情的,是符合社交原則和禮儀規範的。這給我們提供寶貴溝通的範例是:第一,要熟知溝通及禮儀規範,並且能熟練自如地運用操作。第二,要認真研究溝通對象,對雙方關係的曆史、狀態等要心中有數,處理才能有針對性,並且得體。要既能表示對對方必要的尊重,又能有利於自身良好形象聲譽的樹立,以便發展雙方健康、良好的相互關係。第三,社交、禮儀無小事,所以必須慎思謹行,認真、細致、嚴密、周到。
宴請、禮貌語、信函,本來屬於社交和禮儀中的小事,在許多人眼中,也看得很簡單。但從上麵所舉的例子看,小事並不小,涉及多方麵因素,其中有著很深的學問。
很多人學社交、學禮儀,隻要求知道具體怎樣做,止於“知其然”,而不想“知其所以然”,深入了解為什麼這樣做?怎樣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而藝術地、靈活而得體地處理社交禮儀問題。這怎麼能夠有效提高我們的社交和禮儀水平、素質和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