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質疑思維法。質疑思維是一種不迷信書本和權威,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也不人雲亦雲地跟別人的思路轉,而是敢於提出問題和大膽質疑,並在質疑的基礎上,推翻舊理論、創立新學說或者作出新發明的思維方法。

這裏所說的不迷信書本和權威,不是說不要學習前人的知識和經驗。而恰恰相反,它不僅要以前人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而且必須掌握更豐富、更深刻的知識。這裏所說的敢於提出問題和大膽質疑,也不是指毫無根據地胡亂指責,更不是神經過敏的疑神疑鬼,而是以科學和事實為根據的批判性的質疑精神。這必須要有膽略和氣魄的。不少人都很崇拜書本,特別是對名人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似乎書本上說的“句句是真理”,名人更不會犯錯誤。還有不少人缺乏獨創性的思考,隻會順著別人的思路思考,人雲亦雲。如果這樣,就很難有發明創新,科學也難以發展。

對每個人來說,要想有所發明創造或建立新的理論,必須學習和掌握前人的知識和經驗。一個人不可能憑空創造。然而,在創新與發明的過程中,如果一味相信現有的什麼都正確,僅僅持“向來就是如此”、“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態度,隻能導致原地踏步。質疑思維就是要能在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合理的東西,在“大家都這麼認為”的問題上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

在古代被人們視為正統理論的托勒密的地心說,若沒有像哥白尼等勇敢的科學家創立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學,又怎麼能得以推翻?

敢於破除迷信,提出問題是科學創造的關鍵一步。科學的態度是:既要尊重名人和權威,虛心學習他們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又要敢於超過他們,在他們的已經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上,再進行新的創造。隻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使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如果盲目迷信名人、權威,把他們的每一句話都當作金玉良言、永恒真理,就會窒息自己的創造力,就會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

59.改變你的舊有方式

“我這個人不行,想不出什麼好主意。”這是要求一個人出點新穎主意時,常會聽到的典型答複。

這種觀念已經證明是錯誤的。美國布法羅大學有過一個研究計劃,把選修“巧運匠心解決問題”課程的研究生,與未選修這種課程的研究生分成兩組加以測驗。結果顯示,選修的一組在產生新穎有用主意的能力方麵平均比另一組強94%。除去各種“開竅”練習外,要緊的是掌握三條原則。

(1)清楚認定問題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即使表麵很簡單的問題,也未必說得很明確。一個年輕母親問老師:“怎麼才能使我的兒子早餐時吃雞蛋呢?”

老師反問:“你為什麼要他吃雞蛋?”

答複是:“因為雞蛋富於有助身體發育的蛋白質。”

因此正確的目標應是: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得到足夠的蛋白質。不久以後,這位年輕母親的孩子,就不必再為吃雞蛋反抗,因為他們有了最喜歡的食品——牛肉餅。

(2)考慮一切可能的解決方法

明智的決定來自許多可行方案的抉擇。你如果希望有一大堆主意,你就要慢點批評。“絞腦汁”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包括10—12個人的一群人對一個特定的問題盡可能提出解決方法,越多越好。一項嚴格的規則就是必須暫停一切批評,不許譏笑別人的主意。

例如,一群人麵臨的問題是:一枚水雷已經漂近一艘下錨的驅逐艦。近得來不及發動引擎逃避,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驅逐艦?有人開玩笑說:“讓大家到甲板上去,合力把水雷吹走!”這個顯然不切實際的建議引得另一與會者說:“搬水管來衝,把它衝走。”事實上,這就是某次戰爭中一艘驅逐艦真的碰到這種窘境時船員采用的辦法!

(3)暫時擱置問題

在經過一段長時間似乎徒勞無功的努力以後,最好暫時把問題轉交給潛意識。我們腦中非常複雜的電子計算機會在潛意識裏進行神秘的計算,然後在一天、一星期或一個月裏,一個答案可能突然湧上心頭。

喬治·西屋為了怎樣使一長列火車車廂同時停駛,焦思苦慮了好幾年。後來他讀到壓縮空氣用管子輸送到幾裏以外的山中鑽鑿機的報道,答案有了:他要用管子把壓縮空氣輸送到他的長列火車,用空氣刹車使它們停駛。不過這種靈感是長期準備和思考以後才來的。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在他那一行裏知識最豐富的人,將是最富創造力的人。

社會曆史的進步創造著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思維方式又成為社會曆史前進的催化力量。知識經濟社會,其社會結構不是傳統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那種金字塔結構,而呈開放的網絡狀。網絡具有整體性、綜合性、開放性、動態性、非線性和多元互補等特征。因此,知識經濟時代的思維方式亦應該具有這些特征的實踐——智慧型思維,其中創造性思維居於中心地位。

當代人類實踐的規模、範圍空前擴大,其複雜性也愈益加強。現代社會的任何一項重大的實踐活動,都要涉及大量的技術、經濟、環境、社會心理和倫理等問題,其中一些甚至還跨越國界並且對未來產生影響。我們目前麵臨的許多社會問題已打破了傳統分工的界限,為此也要求我們的思維方式必須變革,以適合於對複雜事物的整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