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化情緒為動力,不斷溝通

如果你確信自己是情緒的發動者,那麼為什麼不始終讓自己覺得高興呢?所謂負麵情緒之所以會出現,若不是我們的認知出了問題,那就是我們的行為未達預期的效果,這個行為包括了信息的告知及采取的行動。

既然我們所做的無法得到所期望的結果,那麼就必須改變做法。別忘了,我們的認知受控於我們的意誌,也受控於我們對意誌的詮釋。如果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形象,或者提問自己更佳的問題,那麼就可立時改變我們的詮釋角度。

此外,信息的告知未能有效,很可能是你的溝通技巧不成熟,也可能是你對別人滿足你需求的期望過高,由於未能如意,結果造成你一些負麵情緒,如沮喪、不悅或傷了自尊心。若以積極的心態去看負麵情緒,其實它乃是一種行動訊號,例如自尊心受傷,乃是告訴你必須改變溝通技巧,那麼日後自尊心便不會再受傷;又如沮喪,乃是告訴你得改變原先的做法,別以為一切無望或無法掌握。

每一個問題之中都藏著解決的辦法,隻要你真正拿出行動,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事情就終有解決的可能,但其中所傳出的行動訊號就是誠心告訴你,你得改變現在的做法。

痛苦和快樂對於我們人生的塑造居於關鍵地位,我們可以利用這股力量來改變我們的行動和命運。

為什麼人們對於現狀明明不滿意,可是卻不願意努力去改變呢?那是因為他們知道任何改變都會把他們帶向另一個未知,而大部分人對於未知多抱著一種恐懼的心理,惟恐它會帶來預料不到的痛苦。俗話說:“認識的魔鬼總是比不認識的魔鬼要好一些。”或另外一句俗話說:“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這都足以證明人們喜歡做自己熟悉的事,也無怪乎大家都不願拿出行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果你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就得去克服被人拒絕或傷害的恐懼;如果你想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事業,那麼就得敢冒失敗的風險。事實上我們可以說,人生中大部分值得去做的事都是違反自己傳統的想法,雖然這會使你因為不熟悉而感到恐懼,但我們若想有成功的人生,那就得化恐懼為能力。我們經常為恐懼所控製,以致所做的美夢難有實現。就以搭乘飛機來說,有些人就不敢,因為他們總是怕有一天它會掉下來,然而這種顧慮實在是沒道理。也許他們的恐懼是來自於過去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自己對未來的遐想或看見報紙剛好有這樣的新聞而受到影響,以至於不敢乘飛機,他們願意被恐懼所控製。我們應當知道,我們不是活在過去的經驗裏,也不是活在未來的想像中,而是活在現在的事實裏,任何事都不會使我們痛苦,而真讓我們痛苦的是“以為會痛苦”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