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心情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人把快樂的心情稱為蔚藍的天空,快樂的心情就是一首沒有歌詞的永無止境的歡歌。它使人的靈魂得以寧靜,使人的精力得以恢複,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靈魂、美德都從這種愉悅的心情中得到滋潤,盡管煩惱和不安總在時時吞噬著這種美好的心情,各種挫折和磨難會一點一滴地消耗它,但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麗心情永遠不會枯竭,而是曆久彌堅以至永遠。
盡管愉快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但正如其他生活習慣一樣,這種性格也可以通過訓練和培養來獲得或得到加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無法懂得生活的樂趣,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究竟是經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還是黑暗的一麵,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任何人的生活都是兩麵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怎樣去審視生活。我們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意誌力量來作出正確的選擇,養成樂觀、豁達的性格,而不是相反。樂觀、豁達的性格有助於我們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能看到光明。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自尋煩惱的年輕人,如有的年輕人對個人名利過於苛求,得不到便煩惱不安;有的人性情多疑,老是無端地覺得別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煩惱;有的人嫉妒心重,看到別人的成就與事業超過自己,心裏就不舒服。最為典型的自尋煩惱是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自怨自艾,這無異於引火燒身。
聰明的人往往是處在一些煩惱的環境中,而自己能夠尋找快樂。因煩惱本身是一種對已成事實的盲目的、無用的怨恨和抱憾,除了給自己心靈一種自我折磨外,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為了不讓煩惱纏身,最有效的方法是正視現實,摒棄那些引起你煩惱不安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你完全滿意的工作、配偶和娛樂場地,不要為尋找盡善盡美的道路而掙紮。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在生活中遭受磨難的人,精神上都會煩惱不堪。相信很多人對生活的磨難、不幸的遭遇,往往是付之一笑,看得很淡;倒是那些平時生活安逸平靜、輕鬆舒適的人,稍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會大驚小怪起來,引起深深的煩惱。這說明,情緒上的煩惱與生活中的不幸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生活中常碰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這僅僅是可能引起煩惱的外部原因之一,煩惱情緒的真正病源,應當從煩惱者的內心去尋找。大部分終日煩惱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遭到了多大的個人不幸,而是在自己的內心素質和對生活的認識上,存在著某種缺陷。因此,當受到煩惱情緒襲擾的時候,就應當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會煩惱,從內在素質方麵找一找煩惱的原因,學會從心理上去適應你周圍的環境。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確實,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應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下麵介紹幾條原則,隻要你反複地認真試行,就可能減輕或者消除你的煩惱。
(1)要朝好的方向想。有時,人們變得焦躁不安是由於碰到自己所無法控製的局麵。此時,你應承認現實,然後設法創造條件,使之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此外,還可以把思路轉向別的什麼事上,諸如回憶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把眼睛盯在“傷口”上。如果某些煩惱的事已經發生,你就應正視它,並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果這件事已經過去,那就拋棄它,不要把它留在記憶裏,尤其是別人對你的不友好態度,千萬不要念念不忘,更不要說:“我總是被人曲解和欺負。”當然,有些不順心的事,適當地向親人或朋友吐露,可以減輕煩惱造成的壓力,這樣心情會好受一些。
(3)放棄不切合實際的希望。做事情總要按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要總想一口吃個胖子。有人為金錢、權力、榮譽奮鬥,可是,這類東西你獲得越多,你的欲望也就會越大。這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發財、出名似乎是一下子的事情,而實際上並不然。因此,你應在懷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同時,隨時樹立短期目標,一步步地實現你的理想。
(4)要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有些想不開的人,在煩惱襲來時,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誰都比自己強。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方麵是不幸的,在其他方麵依然是很幸運的。如上帝把某人塑造成矮子,但卻給他一個十分聰穎的大腦。請記住一句風趣的話:“我在遇到沒有雙足的人之前,一直為自己沒有鞋而感到不幸。生活就是這樣捉弄人,但又充滿著幽默味,想到這些,你也許會感到輕鬆和愉快。”贏得挑戰,更利於溝通,感覺到人際關係重要的在於自己如何掌握。
51.找到你的熱情,方便溝通
這是一個激烈競爭的世界,人們往往隻想到自己的需要,而不會想到別人。盡力擺脫這種情況,並且多多替別人設想,那你將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朋友。許多人喜歡向別人“訓話”,他們發表“演說”,別人隻能洗耳恭聽。千萬不可如此對待朋友,你要和他“交談”。
卡耐基指出:“請求對方幫一個忙,不但能使對方覺得自己重要,而且也能使你贏得友誼與合作。”他講述了自己的一次經曆:
初到一個海濱城市,有一次在暮色蒼茫時,我要去一個自己沒到過的郊區。前半截的路線我知道怎麼走,可是下了公共汽車換乘另一路車時,我怎麼也找不到另一路車的車站。
於是我走到一群下棋的本地老頭麵前,請教他們該怎麼換車到我想去的地方。
沒想到這麼一問效果驚人。他們聽出我是外地口音,而且是在快要天黑時往郊區走,就感到事關重大,於是就七嘴八舌地向我指點路線,連我下車後該怎麼走都告訴了我。有一位老者為了這稀有的機會而興奮不已,站起來讓所有的人都不要講話了,他要獨自享受這指示方向的快樂。
因為我要去的地方是一個軍事基地。這些人聽說我和這樣的地方有關聯,倍感能夠有機會給我這樣的人指路非常重要。那位站起來的老者還放下手中未下完的棋,專門把我送上了末班公共車。
建議你也試試這種方式,到一個陌生城市後,向一個地位低於你的人請教:“不知道能不能請你幫我一個小忙,告訴我怎樣才能到某個地方?”相信你會有一個很好的收獲。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運用這項原則,把一個刻薄的敵人變成了他一生的朋友。那時,富蘭克林憑著自己的年輕才幹,不但建立了一個小印刷廠,還當選為費城州議會的文書辦事員。
可是,他的能幹卻招致了議會中另一位同樣有錢又能幹的議員的敵對。這位議員不但不喜歡富蘭克林,還公開斥責他。
富蘭克林覺得這樣的一種情況非常不利於自己發展,他決心使對方喜歡自己,他聽說對方圖書室裏存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就寫給他一封便箋,表示自己非常希望借來一閱。
這位議員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了過來。過了大約一周,富蘭克林把那本書還給議員,並附上一封信,表示非常感謝。
以後在議會裏相遇的時候,這位議員居然一反常態,跟富蘭克林打起了招呼,並且很有禮貌。自那以後,他隨時都很樂意幫一幫富蘭克林。他們二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
富蘭克林是200多年前的人了,而他所運用的心理溝通方法,也即“找到你的熱情”的心理方法,對我們今生今世都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