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一個電話應該去打,但由於拖延的習慣,你沒有打這個電話。當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進入你的有意識心理時,你就會立即去打這個電話。
又假定你把鬧鍾定在上午6點。然而,當鬧鍾響時,你睡意仍濃,於是起身關掉鬧鍾,又回到床上去睡。久而久之,你會養成早晨不按時起床的習慣。但如果你聽從“立即行動”這一命令的話,你就會立刻起床,不再睡懶覺。
一個勤奮的藝術家,他力圖不讓任何一個想法溜掉。當他產生新的靈感時,他便立即把它記下來。即使是在深夜,他也會這樣做。他的這個習慣十分自然,毫不費力。對他來說,這就像是你想到一個令人愉快的念頭時,你就不自覺地笑起來一樣。
許多人都有延宕的習慣。由於這種習慣,他們可能出門誤車,上班遲到,或者更重要的——失去可能更好地改變他們整個生活進程的良機。曆史已經記錄了有些戰役的失敗,僅僅是由於某些人延誤了采取得力行動的良機。
記住自我發動的警句:“立即行動!”
“立即行動!”可以影響你各方麵的生活。它能幫助你去做你所不想做而又必須做的事,同時也能幫助你,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它能幫助你抓住寶貴的時機——這些時機一旦失去,就決不會再回來——哪怕隻是打電話給你的一位夥伴,告訴他:你很想念他。
自我發動警句“立即行動!”是一句重要的自我激勵語句。記住了這一句話便是向前走了重要的一步。
46.跌倒了爬起來,重新溝通
1958年,富蘭克·卡納利在自家雜貨店對麵經營了一家比薩餅屋,籌措他的大學學費。19年之後,卡納利賣掉3100家連鎖店,總值3億美元。他的連鎖店叫做必勝客。
對於其他也想創業的人,卡納利給他們的忠告很奇怪:“你必須學習失敗。”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做過的行業不下50種,而這中間大約有15種做得還算不錯,那表示我大約有30%的成功率。可是你總是要出擊,而且在你失敗之後更要出擊。你根本不能確定你什麼時候會成功,所以你必須先學會失敗。”
卡納利說必勝客的成功必須歸因於他從錯誤中學得的經驗。在俄克拉荷馬的分店失敗之後,他知道了選擇地點和店麵裝潢的重要性。在紐約的銷售失敗之後,他做出了另一種硬度的比薩餅。當地方風味的比薩餅在市場出現後,他又向大眾介紹芝加哥風味的比薩餅。
卡納利失敗過無數次,可是他把失敗的經驗變成成功的基礎。這就是積極思考的力量。如果你也能善用失敗的經驗,把它們化作成功的奠基石,登峰之處又何愁高不可攀呢?通往成功的路上荊棘密布,要相信自己能有麻醉劑般的力量去消融受挫的苦痛。
杜克·魯德曼被學校開除後,他跑到得克薩斯油田找到了一份工作。隨著經驗的豐富,他憧憬著涉足野外鑽探業,當一名獨立的石油勘探商。
隻要手頭一有幾千美元,魯德曼就去租賃設備,鑽井取油。兩年多內,他打出了29口油井,可全都是枯井。他說:“那才真叫失敗呢!”
及至年近40,魯德曼仍一無所獲。為了提高成功率,他攻讀了地質結構、油層模型以及其他方麵的地質學知識。用理論武裝了自己後。他又租來一塊地皮進行第90次鑽探,這一次,他的腳下是巨大的油藏。
魯德曼每打四口油井就有三口是枯井。現已年過花甲的他,自認為生意場上遭受的失敗多過任何人。但他開采出的石油也源源不斷地為他積累財富。據《福布斯》雜誌推算,其數額為2.2億美元。
許多偉人透過曆史領悟到:人應該是成功而非失敗的。如果能確信這一點,我們必然會充滿信心,並且了解跌跤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而是邁向成功的另一個機會。如果能學會“失敗了沒關係,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麼”,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
重要的是能以勇氣、決心和樂觀的心境繼續努力。經驗教育我們:隻要我們持續地用力敲門,它最後總會開的。
有一個年輕的電台播音員在嶄露頭角的時候,突然被電台解雇。他當然懊惱萬分,可是他回家時,卻興高采烈地對他的妻子宣布:“親愛的,這下子我有機會開創自己的事業了。”
生命中最大的危機常常就是最大的轉機。年輕的電台播音員一開始就有正確的心態,而他也的確開始他個人的事業。他自己做了一個節目,後來證明是一個成功的出擊,終於把他變成五六十年代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紅星——亞特·林克勒特。
林克勒特曾寫過一本書,書名是《沒錯,你做得到!》他在書中特別指出,在他剛出道時最大的打擊正是後來他成功的基礎。失敗可以毀滅一個人,可是也能夠成就一個人。對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來說,失敗恰好提供他最需要的意誌。就因為失敗的刺激,才能把他推向了成功。
他認為,任何偉人、成功的企業家,這種經曆大都是有的。他甚至認為,有沒有這樣的經曆,是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有多大成就的試金石。鬆下幸之助相信,在艱難困苦的場合,精神的力量是重要的,能否踏過坎坷,邁向光明,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在給年輕人談論這類問題時,鬆下幸之助曾經對年輕人鼓勵說:“麵對挫折,不要失望,要拿出勇氣來!紮紮實實地堅持向既定的目標前進,自然會有辦法出現的。一個人如果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誌,此時此地,即可聆聽到福音自九天而降。我勸大家保持精神的沉著和堅定,不可因一時的小挫折而喪失鬥誌。如此,世間再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了。”
47.不斷超越自我,更新溝通
從前,有個年事已高的僧人,還在太陽底下幹著曬菜幹的活。有人問他:“敢問師父,多大年紀了?”
“68歲。”
“既然這麼大年紀,那就歇著享享福吧,幹嗎還要累死累活,幹這活兒?”“因為有我存在。”老僧很風趣。“那又何必一定要在太陽底下幹活?”“因為有太陽存在。”老僧的話,白有他的一番深意。
誰說出家人消極?老僧不是在用一種最平實的方式在不斷自我超越嗎?
既然生命不息,那就應該不斷進取,超越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好像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複,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單調又平凡。
但如果每天隻是這樣翻來覆去地延續,人生就毫無希望、毫無意義了。鬆下幸之助認為,倘若希望實現繁榮、和平與幸福,生活不應是單調的反複。今天應該比昨天進一步,明天則比今天進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發展。那麼生成發展到底是什麼?對人生的意義又在何處?
按鬆下幸之助的理解,所謂“生成發展”,就是日新月新,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刹那都有新的生命在躍動。這就是舊的東西滅亡,新的東西誕生的曆程。世間的一切事物沒有一刻是靜止的,它不斷地在運動、不斷地在變化。這種運動和變化是隨著自然法則進行的,是不可動搖的宇宙哲理。
假定生成發展是自然法則,那麼每天的生活,就必須經常保持日日新的創意和發明。有句俗語“十年如一日”,這是說十年的努力就好像一天的努力那樣充滿活力和恒力。它強調的是勤勞、努力與毅力這種精神,並不是說在這過程中不要有任何進步。這種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會產生非常新穎的創意和進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來沒有任何變化,而是千篇一律,那麼就是違反了生成發展的原理。鬆下幸之助曾舉例說明這個道理:明治維新時,功臣之一的圾本龍馬常和西鄉隆盛長談,圾本的談話內容和觀念每次都有一點改變,使西鄉隆盛每次的感受也都不一樣。於是,西鄉就對他說:“前天,我遇到你的時候,你所講內容和今天又不一樣,所以你說的話,我有所存疑。你既然是天下馳名的誌士,受到大家的尊敬,應該有不變的信念才行。”圾本龍馬就說:“不,絕對不是這樣。孔子說過‘君子從時’,時間不停地流轉,社會情勢也天天在變化,昨天的‘是’,成為今天的‘非’,乃是理所當然。我們從‘時’,便是行君子之道。”接著又說,“西鄉先生,你對一個事物一旦認為是這樣,就從頭到尾遵守到底,將來你一定會變成時代落伍者。”
人世萬物始終在替換更新。但在轉變中,惟一不變的就是真理,這也就是從宇宙中產生出來的力量。
因此,所謂轉變及日日新,便是把這種真理因時因地加以活用的結果。若以為真理是不變的,就不再活用變通,真理就等於死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