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能做錯事。做了錯事而不知悔改,那是不對的,知道悔改,即為好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過去的既已無可挽回,那麼隻有以後堅決行善即可以補償。

每個人都有缺點,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受教育。教育使我們有能力認識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這就是進步。但在知道隨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隨時改正之外,更要注意建立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的自尊。

有人一旦犯了錯誤,就覺自己樣樣不如人,由自責產生自卑。由於自卑而更容易受到打擊。經不起小小的過失,受到了外界一點點輕侮,為任何一件小事,都會痛苦不已。

一個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對環境產生懷疑與戒備,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麵對這種“無事自擾”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努力進修,勤於做事,使自己因有進步而增加自信,因工作有成績而增加對前途的希望,不再向後作無益的回顧。

進德與修業,都能建立一個人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對自己偶爾的小錯誤、小疏忽,就不致過分苛責,而易於從悔恨中發揮積極的力量。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沒有自信做基礎,就會使人變為偏激狂傲或神經過敏,以致對環境產生敵視與不合作的態度。要滿足自尊心,隻有多充實自己,使自己減少“不如人”的可能性,而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做好人的願望當然值得鼓勵,但不必“好”到一切遷就別人,凡事委曲自己。更不能希望自己好到沒有一絲缺點,而且發現缺點就拚命“修理”自己。一個健全的好人應該是該做就做,想說就說。一切要求合情合理之外,如果自己偶有過失,也能瀟瀟灑灑地承認:

“這次錯了,下次改過就是。”不必把一個汙點放大為全身的不是。

人總是人,人有要求完美的願望,但也有犯錯誤的可能。隻有犯了錯誤不肯悔改才是恥辱。犯了錯誤不能擺脫自責和不肯悔改,是對自己的虐待。

40.講究為人之道

蘇東坡的《河豚魚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方的河裏有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繞過橋柱,反而生起氣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蘇東坡就此發議論說:世上有在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結果遭到了不幸的人,就像這條河豚魚,“因遊而觸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妄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即使別人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在批評對方的時候也一定要講求適當的方式。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隋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地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某屬下向林肯總統打聽敵人的兵力數量,林肯不假思索便答:“120萬至160萬之間。”下屬又問其依據何在。林肯說:

“敵人多於我們三四倍。我軍40萬,敵人不就是120萬至160萬嗎?”為了對軍官誇大敵情,開脫責任提出批評,林肯巧妙地開了個玩笑,借調侃之語嘲笑了謊報軍情的軍官。這種批評顯然比直言不諱的指斥要好多了。

其實,許多時候批評的效果往往並不在於言語的尖刻而在於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藥加上一層糖衣,不但可以減輕吃藥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願意接受。批評也一樣,如果我們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其加上一層“外衣”,也同樣可以達到“甜口良藥也治病”的目的。

身為父母,應該怎樣責備孩子?

毋庸置疑,任何父母對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在很早便已替孩子的未來描好自己心裏所想的輪廓。實際上,這往往變成父母的一廂情願,孩子完全無意照他們的想法行事。每當麵臨這種情況時,大多數的父母常忍不住如此責怪小孩:

“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

“你現在不聽話,將來沒出息可別怨我!”

這些話能不能算是責備呢?誠如以上所強調,所謂責備乃是為了改變現況,使將來變得更好。若以這個觀點來看上麵兩句話,顯然隻是生氣的語言罷了。事實上,責備若單純的隻是一種生氣的行為,人們就不需為它大傷腦筋了。在責備他人時,我們至少得考慮到三件事:①如何使對方能率直接受?②如何讓對方激起更高的意願?③怎樣才不致傷及對方的自尊?

在責備他人之前若能先顧慮到上列幾項,便不致使用過於嚴厲的話語,像翻舊賬般地施予對方無情的抨擊,即使對方是個孩子。

當責備的對象是小孩時,事前更必須了解到一項事實,那就是應讓小孩在挨罵時“明白自己為什麼挨罵”。當他們已經有了這種自覺後,身為父母者尚不知節製地逼他們俯首認罪、或者當眾羞辱,自然不可能出現好的後果。

此時,有兩點必須讓小孩知道:①做哪些事時父母會有哪些想法?②做壞事時父母絕不會稍加寬容!

將這些事情交待清楚之後,下次責備孩子時,就能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知道收斂、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責備絕非僅把想說的話說出口,如何讓對方接受更為重要。就像在工作場所指點部屬一樣,務須告訴對方缺點何在,使他願意改進,這才是責備的目的。

自古以來,為人父母者總是幻想自己的威嚴的“黑臉”加上厲聲斥責,便得以改變小孩的態度與行為。但這畢竟是幻想,真實的情況是,父母話太多,被小孩認為嘮叨,繼而抱著充耳不聞的態度而已。

所謂打鐵需趁熱,一旦看到小孩的行為發生錯誤,即應立即糾正,約束他們不再犯錯。責備時要抓住要領,但口氣不可太硬,當然也要有能使小孩屈服的威嚴。尤應注意不可太情緒化,賦予孩子清晰的目標意識。若能如此,則不用三言兩語,孩子便能會意,進而實施。

總之要記住:批評、責備的目的在於改變現狀,一句責備,三句讚美,往往比直接批評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高明的製藥廠都非常注意讓自己的藥更甜美易服,正是此理。

41.學習調整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以自己這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你隻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以自己的方式繪畫。這是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遺傳基因,尤其是你對自己的期望所造成的。不論好與壞,你隻能耕耘自己的小園地,隻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當你了解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揚長避短,而不會用自己的短處去和人家的長處相撞擊,也不會為本來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發愁、怨恨自己。成功屬於你,失敗也屬於你。而擺脫失敗,關鍵是擺脫失敗帶來的沮喪,消極的情緒。捶打自己的腦殼,無休止地長籲短歎,隻會忘記了是哪位智者說過,在生活中,最能化戾氣為祥和的三個字是:沒關係。

生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滿、如意,生活隻是生活本身,而人們總是願意用希望去看待生活:我希望……如何如何。可當你一旦發現,生活並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樣子出現在你麵前的時候,那就請你從煩惱中跳出來,像一位智者一樣,說一句“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