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容忍別人缺點
如果你很任性,那麼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中就有很多你看不順眼的人。總是“以惡為仇,以厭為敵”是不行的,久而久之,你會無路可走,自身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不任性,“不以愛惡喜厭定交往”乃“處世至理”。
在北宋朋黨紛爭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忽略協調舊派以求人和政通,是他遭受舊派全力攻擊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阻力。
舊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誠接納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問題,偏偏王安石個性也偏執拗,自認“天變不足畏懼,祖宗不足取法,議論不足體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設法溝通以獲諒解,甚至不容忍接納相反的意見,大大喪失人和,增添輿論的壓力。尤其來自諫官的彈劾攻擊,使新法的推行成為黨派爭執的口實,有你無我,一旦舊派抬頭,新法也全麵廢棄了。
全麵探討王安石推行新法,過重對事,忽略對人,導致許多嚴重的敗端。
推行新法,先要溝通朝野觀念,上求當政要員配合支持,下求社會大眾了解接受,隻靠一個皇帝全力讚成畢竟不夠。
大舉推行新法,要有足夠的配合人手,切實負責,有為有守,並且須使這些推行人員對所執行的新法有充分的認識,還須受過推行方法的訓練。不是一紙通令下去,大量用人執行,就能辦得通辦得好的。
王安石的才智、勇氣與理想,在曆史上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他在器識、政治運作技術以及待人處世上所顯示的缺失,也是千百年來一大借鑒。
成熟的人必須了解:
(1)世界上的人都是千差萬別的,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性格、愛好、觀點、行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範圍內生活相處,是很自然的。如果純粹以個人的愛惡喜厭來選擇交往的對象,那就隻能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狹窄的小天地。
(2)你“以惡為仇,以厭為敵”,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對你不喜歡的人做點小動作,給他小鞋穿。好壞自有公論,優劣也自有群眾明察。結果是你的所作所為並不能將別人整垮,你自己倒是徹底地孤立於眾人之外了。不但你所不喜歡的人與你隙縫愈深,而且周圍其他人也會對你存有戒意,況且,這個你不喜歡的人或許在某些方麵對你有所幫助,但由於你的敵意,結果你失去了很多正常交往的好處。
(3)要有容人之過的雅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錯誤,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有過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另眼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
孰人無過呢?誰都可能犯錯誤,這樣一般而論,可能比較容易。“容過”講的則是這樣一種“過”,它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損害,或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有關。例如,下屬有了過錯,合作者有了過錯,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麼過錯等。在這種情況下,能否用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過”,當然是衡量人的素質的一個標準。“容過”是一種美德,就是要壓製或克服內心對於當事人的歧視,盡管自己心裏並不痛快,感到懊喪,但卻應該設身處地的為當事人著想,考慮一下自己如果在這種場合下會如何做,做錯了某事之後又有何種想法,當然,這裏需要“容”的是當事人本人,對於具體的事情本身則應該講清楚,該批評的必須批評。
(4)和“小人”交往,並沒有降低你的人格。或許你會覺得對於那些性格觀點不一致的人,固然不應該以愛惡喜厭來處理同他的關係;但對於那些品質不太好,行為不太檢點,因而令你看不慣和不喜歡的人來說,和他過不去又有何妨呢?和他們交往豈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就感情而言,這種人的確很令你憎惡和討厭,但這並不等於和他過不去,更不應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隻要他不是諱疾忌醫、不可救藥的人,就應當盡力和他溝通,滿腔熱情地接近他、團結他、感化他、幫助他。這並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人格的明證,許多因品質不太好的青年,之所以同李燕傑、朱伯儒交上了朋友,就在於崇敬他兩人的高尚品格和博大度量。相反,要是人家一有錯謬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裏打,往坑裏推,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顯得心胸也太狹窄了。
(5)有時可能是你和他有著相同缺點而格格不入。人一遇到和自己具有相同缺點的人,似乎波長會相合而產生跳動,即刻產生厭惡的感覺。
我們通常與某人融洽相處卻失敗時,首先會醜化對方,欲以排除,倒不如先謙虛的自省,改正自己的缺點,或是拔除厭惡對方之感的根源,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先生有如下體會,他說和對方關係好轉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從前對我也同樣有厭惡的感覺,而且跟我唱反調,覺得我冷酷厭惡的理由完全和我的理由相同,這使我再度感到驚奇。”
習慣朋友、家人和相識的人的缺點,正如習慣醜陋的麵孔一樣,施行起來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難。
39.對自己也不必過分自責
莎士比亞說:“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如果你做了還感到不好,改了還感到不快,考了99分還嫌不是100分,那麼,你是在追求完美——這肯定會“累”。這種情況必須要改善。
請瞧瞧你手中的“紅富士”,它們並不處處圓潤,再近一點看看牡丹,它上麵也可能有一兩個蟲眼。花無完美、果無完美,何況人生!
成熟者不會強迫自己做“完人”,他們允許自己犯錯誤,並且能采取適度的方式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錯誤。
日本諸獄奕堂在香積寺風外和尚處曾擔任掌理飲食典座。有一天,寺裏有法事,由於臨時的意外必須提早進食。亂了手腳的奕堂,匆匆忙忙地把白蘿卜、紅蘿卜、青菜隨便洗一洗,切成大塊就放到鍋子裏去煮,做夢也沒有想到青菜裏居然有條小蛇,奕堂把煮好的菜盛到碗裏直接端出來給客人吃。
滿堂來客一點也沒發覺。當法事結束客人回去後,風外把奕堂叫去。風外用筷子把碗中的東西挑起來問他:
“這是什麼?”
仔細一看,原來是蛇的頭。奕堂那時才發現他居然煮了一條蛇,奕堂心想這下完了,不過還是若無其事地回答說:
“那是個紅蘿卜的蒂頭。”。
奕堂說完就把蛇頭拿到手上,咕嚕一聲吞下去了。風外對奕堂穩若泰山的做法非常佩服。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難免犯錯誤,即使是四條腿的大象也有摔跤的時候。“人要不犯錯誤,除非他什麼事也不做,而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錯誤。”
反省是一種美德。對自己做錯了的事,知道悔悟和責備自己,這是敦品勵行的原動力;不反省不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不悔悟就無從改進。
但是,這種因悔悟而對自己的責備應該適可而止。在你已經知錯、決定下次不再犯的時候,就是停止後悔的最好的時候。然後,你就應該擺脫這悔恨的糾纏,使自己有心情去做別的事。如果悔恨的心情一直無法擺脫,而你一直苛責自己,懊惱不止,那就是一種病態,或可能形成一種病態了。
你不能讓病態的心情持續。你必須了解它是病態,精神遭受太多折磨,有發生異狀的可能,那就嚴重了。
所以,當你知道悔恨與自責是過分的時候,要相信自己能夠控製自己。告訴自己“趕快停止對自己的苛責,因為這是一種病態。”為避免病態具體化而加深,要盡量使自己擺脫它的困擾。這種自我控製的力量是否能夠發揮,決定一個人的精神是否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