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不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周圍有著各式各樣的人。在和生活中的人打交道時,不可能特別認真。假如過於認真的話,你就會發現,在生活中,做人難,做一個好人更難。豁達是一個人的美德,豁達的胸懷能包容一切。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有人踩了你一腳,要想說一句“沒關係”實在不容易。車擠,開得慢,對於著急上班的人來說本來就有說不出的窩火,再加上腳上火辣辣的疼,能不火大氣粗嗎?可是爭吵又有什麼用?它隻能把你不痛快的、煩躁的情緒通過爭吵發泄出來,傳染給別的人,於汽車的行進,擁擠的緩和,沒有一點幫助。相反地,在這種你無法改變的現狀中,你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並想到大家彼此的情緒都處在煩躁、不安、易於激動的狀況之中。說不定不小心踩你腳的人,也是一肚子的火,滿腦門子的氣,正無處發泄呢!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平心靜氣地說一句“沒關係”。然後耐心地等待。

當然,在有些場合,說出這三個字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當你對心愛的人獻出了你全部的愛情之後,她(他)卻無情地離開了你,這對你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用“沒關係”輕鬆地愈合你那流淚滴血的心。往日那情意綿綿,兩情依依的情景,無法一下子從你的腦際消失,相反,在這種時候,那些平時的芥蒂反而不見了,留下的都是讓人無法忘卻的情和意。你深深地陷在失卻了愛人卻無法失卻對愛人的愛這苦惱的深淵裏。懷戀的盡頭成了怨恨,怨恨又產生了報複,而報複難免兩敗俱傷。假如你能豁達地對待這些,對自己說一句“沒關係”,從苦惱中解脫出來,那麼“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我們不能不認真對待,據理力爭,如是與非,真理與謬誤等。對某一些人,也不能不聞不問,任其肆無忌憚。但是,當他們最終意識到了自己的謬誤時,我們仍可以大度地說一聲“沒關係”,因為我們恪守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其著眼點並不在於人如何,而是事情的結果如何。

這並不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而是確實沒關係。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還會再來,本屬於你的東西,決不會與你交臂而過。學會說“沒關係”,你會覺得生活中增加的不是苦惱,而是歡樂。

42.培養美德

安德魯·卡內基是美國的鋼鐵大王,他白手起家,既無資本,又無鋼鐵專業知識和技術,卻成為舉世聞名的鋼鐵巨子,這當中充滿著神奇的色彩,使許多人迷惑不解。

有一位記者好不容易才令卡內基接受采訪,他迫不及待地劈頭間:“您的鋼鐵事業成就是公認的,您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煉鋼專家吧?”

卡內基哈哈大笑地回答:“記者先生,您錯了,煉鋼學識比我強的,光是我們公司,就有200多位呢!”

記者詫異道:“那為什麼您是鋼鐵大王?您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卡內基說:“我知道如何鼓勵他們,使他們能發揮所長,為公司效力。”

確實,卡內基創辦的鋼鐵業是靠其一套有效發揮員工所長而取得發展的:卡內基的鋼鐵廠因產量上不去,效益甚差,卡內基果斷地以100萬美元年薪,聘請查理·斯瓦伯為其鋼鐵廠的總裁。

斯瓦伯走馬上任後,激勵日、夜班工人競賽,這座工廠的生產情況迅速得到改善,產量大大提高,卡內基也從此逐步走上了鋼鐵大王的寶座。

可見,卡內基是十分聰明的,如果他自命是最偉大的煉鋼專家,那麼,至少會導致一些水平與其不相上下的專家不肯為其效力,即使是斯瓦伯這樣的管理專家,也不會被看重使用,而人們也不會如此敬仰卡內基了。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為什麼這句話是事實?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造成羨慕和嫉妒。

紐約市中區人事局最得人緣的工作介紹顧問是亨麗塔,但是過去的情形並不是這樣。在她初到人事局的頭幾個月當中,亨麗塔在她的同事之中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她每天都使勁吹噓她在工作介紹方麵的成績,她新開的存款戶頭,以及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我工作做得不錯,並且深以為傲”,亨麗塔對拿破侖希爾說,“但是我的同事不但不分享我的成就,而且還極不高興。我渴望這些人能夠喜歡我,我真的很希望他們成為我的朋友。在聽了你提出來的一些建議後,我開始少談我自己而多聽同事說話。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把他們的成就告訴我,好讓我分享,而隻在他們問我的時候我才說一下我自己的成就。”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無濟於事。

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

“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有一位年輕的紐約律師,他參加了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這個案子牽涉到一大筆錢和一項重要的法律問題。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對年輕的律師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對嗎?”

律師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後率直地說:“不,庭長,海事法沒有追訴期限。”

這位律師後來說:“當時,法庭內立刻靜默下來,似乎連氣溫也降到了冰點。雖然我是對的,他錯了;我也如實地指了出來。但他卻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臉色鐵青,令人望而生畏。盡管法律站在我這邊,但我卻鑄成了一個大錯,居然當眾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人的錯誤。”

這位律師確實犯了一個“比別人正確”的錯誤。比聽我吹噓更令他們興奮。現在當我們有時間在一起閑聊的時候,我就請他們把他們的歡樂告訴我,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德國人有一句諺語,大意是這樣的:“最純粹的快樂,是我們從那些我們的羨慕者的不幸中所得到的那種惡意的快樂。”或者,換句話說:“最純粹的快樂,是我們從別人的麻煩中所得到的快樂。”

是的,你的一些朋友,從你的麻煩中得到的快樂,極可能比從你的勝利中得到的快樂大得多。

因此,我們對於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我們要謙虛,這樣的話,永遠會受到歡迎。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作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