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有一句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挫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

天玄子說:“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呂子也曾經說:“退己而讓人,約束自己而豐厚他人;所以群眾樂於被用而所得是平時的幾倍。”所以說:“謙遜辭讓,作為德的首位。”

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能自認這方麵的錯誤,就能讓人感德;有成就時,能讓功於他人,就能讓人感恩。老子說:“事業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僅讓功要這樣,對待善也要讓善,對待得也要讓得。凡是壞處就歸於自己,好處都歸於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這個人;他人得到利,我得到他這個心。士者之間,輕重怎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所以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祚無量。”有人說:“自謙人們就越服從,自誇人們就越懷疑。我恭敬就可以平人的怒氣,我貪婪就可以啟發人們的爭端,這都是在於我的為人而已。”

現實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相處,不能沒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須有準則,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於亂套,這就是對待人的道理。對待人的道理,最高的準則,就在於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於求取最完美最高尚的道德。”能有所追求,一方麵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麵在執行時有所遵循。這就是準則,也有人稱為規範。

《大學》裏說:“《詩經·商頌·玄鳥篇》中說:‘國君的都城有千裏廣大’都是人民居住的地方。”《詩經·小雅·綿蠻》篇中說:‘綿蠻嗚叫的黃鳥,棲息在山上的一角。’孔子評論說:‘從居住的地方來說,黃鳥尚且知道它所應當棲息的地方,這樣的人連黃鳥都不如呀!’《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道德深遠的文王啊!不斷地發揚光大起來,沒有一件事不小心恭敬的。’在岐周做君主時能行仁政;在殷朝做臣下時,以恭敬謹慎地辦事;在家中做兒子時,能孝敬父母;做正季父時,能做到慈愛;在與國人交往中,能做到誠信。這裏的仁、敬、孝、慈、信,就是人們交往的一個最好準則。

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白嘉軒和鹿子霖兩家是白鹿原上的兩個很有勢力的家庭,分別代表著白家和鹿家兩大姓氏,這兩家其實又同族。白、鹿兩家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卻又免不了勾心鬥角。白嘉軒一家較鹿子霖一家更為仁義,更有聲望。白嘉軒以族長的身份處理過很多家庭糾紛,深得眾望。然而,白嘉軒在父親死後,卻陷入一樁田產糾紛裏。在給父親修造墳墓時,一位前來幫忙的鹿姓小夥,在無可奈何之際,想賣半畝地給嘉軒。嘉軒答應了。中人冷先生向嘉軒說了賣主的開價,嘉軒當即說:“再加三鬥”。這種罕見的豁達被當作慈心善舉在村民中受到讚頌。白鹿村的小姓李家一個寡婦也找到冷先生,求他做中人賣掉六分水地給白家。嘉軒便慷慨地說:“孤兒寡母,甭說賣地,就是周濟給三鬥五鬥也是應該的。加上五鬥!”

在聰明人看來,白嘉軒是在吃虧。可這種吃虧其實是在給自己種福田。聰明人之所以“聰明”,是因為不想吃虧。然而這“不想吃虧”導致的結果隻會使雙方在錢財、人緣和家族的仇恨上吃更大的虧;如果雙方都能讓步,豈不是“吃虧是福”的活生生的寫照嗎?多虧了“聖人”朱先生,一副拙樸心腸才使兩家化幹戈為玉帛,又為兩人爭得了好名聲。

因此聰明人懂得:能忍讓時就忍讓,一定要避免兩敗俱傷的結局!

有時我們如果以寬容的心境和幽默的態度對待他人有意或無意施加的羞辱和難堪,往往可以從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免得事態惡性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有一次在鄭國與弟子們失散了,他隻好獨自站在城郭東門等候。一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長得奇形怪狀,累得好像喪家之狗。”子貢把這句話告訴了自己的老師,孔子坦然笑道:“說我像喪家之狗?確實是這樣,是這樣的啊!”作為一代宗師的孔子居然能在學生麵前對這種汙辱性的語言一笑了之,的確表現出萬世師表的氣度。

當你心胸開朗、神情自若時,對於那些蠅營苟狗、一副小家子氣的人,就會覺得他們表演得實在可笑。但是,凡人都有自尊心,有的人自尊心特別強烈和敏感,因而也特別脆弱,稍有刺激就有反應,輕則板起臉孔,重則馬上反擊,結果常常是爭了麵子沒麵子。善於自嘲的人心裏就踏實得多,自尊心不會輕易受到傷害。你說我傻瓜,我說謝謝你的讚譽,你還能說什麼呢?自嘲不是一種自貶或怯弱,而是一種瀟灑的自尊,大度的情懷。

36.坦然地麵對別人

懷疑,即疑惑或猜測。一個普普通通的詞語,雖非令人望而生畏,卻也常常攪得你心神不安。被人懷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兒。誰都曾經懷疑過別人,也被人懷疑過,其中的酸、甜、苦、辣無不一一品嚐過。但隻有你能坦然地麵對別人的懷疑才可能處理得非常好。

現實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現象:

一個人為社會和他人做了一件好事,理當受到人們的誇獎和讚譽,但有時候卻會迎來一些人不信任的目光,甚至會聽到這樣的議論:“他的動機純嗎?”對此,你也許會不屑一顧,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也許你會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又一時難以自拔。

因為是同學、同鄉、朋友,一塊參加工作,由於主客觀因素所致,有的可能進步快一些,有的可能慢一些;有的原來是自己的下級,後來卻成為自己的頂頭上司;有的成了某領域的“明星”,出人頭地,領盡風騷;有的卻仍舊默默無聞,被無情的生活擱置一旁。按說,這是合乎規律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競賽不可能也不應當總是停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是,這裏也有人們認識上的誤區,於是,很自然地會引出一些朋友的猜測與納悶:“他為什麼能受到如此寵愛,想必也是憑走後門、找靠山、拉關係爬上去的。”顯然,這是一種偏見。但倘若你果真遇到此類情況,如何處置為好?

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產生懷疑,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由於一時的誤解,缺乏溝通與解釋,進而形成了對某件事情的猜疑;有的由於性格脾氣的差異,缺乏相互間的包容與補充,逐漸引發了對對方的不信任情緒;有的由於嫉妒心的纏繞,由此而產生了對朋友的疏遠甚至惡意;有的由於心胸狹小,為人疑神疑鬼,處事患得患失,對人產生懷疑那是很自然的事;有的由於心理變態,而又缺乏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因此,對反感的人和事,均投以疑慮的目光;有的由於自命清高,惟我獨尊,缺乏自知之明,對周圍的人和事總覺得不可思議,如此等等,都可以產生上述現象。誠然,懷疑也有其另一麵,並非都是貶義。

如果說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容易產生懷疑是一件不可以完全避免的事情,那麼,你麵對客觀存在著的這一現象,既不應當回避它,懼怕它,也不應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正確的態度是要承認它,認識它,科學地對待它。多些寬容,坦然地麵對別人的懷疑,去掉自己的一份疑心,被人懷疑的事情也許就會減少一些。麵對他人的懷疑,你的態度首先不是指責與疏遠,倒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我怎麼知道他在懷疑我?”或者“我是不是無意間誇大了他人對自己懷疑的程度?”事實上,大凡疑心比較重的人,也往往容易產生被人疑的錯覺。說得幹脆一點,你的這種感覺在好多情況下是由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引起的,或者說,別人還沒有懷疑你,你卻感受到了別人懷疑的威脅。於是,苦惱、恍惚、憂鬱、不安等便會接踵而來,這實在是一件自找苦吃的事情。對此,有的朋友也明明知道自己的毛病,但又苦於跳不出這個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