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因素”也很重要

當你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別人自然會從你的手勢、麵部表情,來推斷你是個開朗的人還是個閉塞的人。一般人都比較喜歡開朗的人,如果一旦喜歡你,買你的產品或被你說服的機會自然比較大,所以,人與人溝通不能不把“性格因素”考慮進去。嚴肅的人,諸如官僚、分析師、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學者等,和人溝通時,當然也能很有效率,但是如果訴諸文字的話,他們會更加隨心所欲。人際溝通表示你必須和人接觸,一旦要和人接觸,情感因素必然摻雜其中,而不單是以智力來衡量。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個很沒有活力的人。因此,卡特的媒體顧問建議他,在一次電視演說中加點手勢,以表現活力。不巧的是,那次電視演說的主題是“能源危機”。卡特的幕僚在演說稿上標示了幾個關鍵字,希望卡特到時借手勢來強調這些字。結果,演說完的第二天,卡特的手勢受到記者嚴厲的批評,說他活像個木偶似的,手勢既不得體又不自然。由此可知,凡事勉強,效果必不佳。

牽動肌肉而不是牽動嘴角

笑沒有神秘之處,但效果確有不同。笑是肌肉牽動造成的,要練習笑,千萬不要單是牽動嘴角,提高麵頰骨,產生笑容,最好是把麵頰的上半部想成是一個蘋果,笑的時候隻要提高你的蘋果就行了。

注意:假笑是行不通的

笑在人際溝通中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笑是一種立即的反應,別人可以從你的麵部表情中看出你的感覺。所以,除了笑的動作要做對之外,還要切記,假笑是行不通的。非是因為假笑不能持久,更重要的是,假笑是假的,不是發自內心的,因而這樣的溝通能有多大效果,可想而知。

□自我訓練

(1)找個同伴一起練習

找個同伴站在距離你兩至三米的地方,觀察你的手勢。告訴對方,當你將雙手、雙臂平放在身體兩側時有何感覺,然後很自然地和同伴聊有關手勢的問題,雙手也可隨心所欲地擺放,接下來,則盡量誇大你的手勢,甚至於走動兩步也可以。這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動作很笨,也可能覺得自己笨手笨腳,總之,把心裏的想法向同伴描述,然後詢問同伴的反應。你一定沒想到,你自己認為極度誇張的手勢,在同伴眼中,卻沒有那麼“古怪”。之後,兩人角色互換,由同伴來表演手勢,你來下評斷。反複練習幾次,直到你找出不矯揉造作,但又能顯現出你活力充沛的手勢為止。

(2)發現自己緊張時會出現的手勢

下次當你在麵對一大群人說話時,找個人來幫你算算,緊張時出現的手勢頻率有多高、次數有多少。比方說,你在演說時兩手會抽動,那你就告訴你的“觀察員”,你有這個毛病,然後請他在你演說的時候特別留意,幫你計算次數。這樣做,一來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的問題有多嚴重,二來可以自我警惕,提醒自己日後在演說時,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動作。

(3)角色扮演

觀看錄像帶或電視,挑選一個活躍於政界或商界、充滿自信、精力充沛的演說家,想辦法模仿他演說時的模樣。記住,這是一項角色扮演的練習,所以一定要盡可能地投入,賣力“演出”。

準備演說內容進行演說,想像自己是在和別人交談,或是麵對一大群人。

想想看,如果是你挑選的“偶像”發表這篇演說,他會怎麼表達。

試著模仿“偶像”發表演說,盡可能模仿他的動作。

詢問聽眾的反應。

(如果可能的話,從錄像帶中,觀察“模仿前”、“模仿後”的差別。)

從中,你不難發現,“模仿後”的你看起來比原先要有說服力得多。不過,記住這隻是個練習,不表示你在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都得模仿別人。但由這個練習,你可以得知,如果你在演說時,加上一些動作、手勢,當然最好是擁有你自己風格的手勢,那將會使你的演說增色不少。

(4)上百貨公司去

由錄像帶中觀察自己的行為,特別是手勢、麵部表情,最容易看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不過,如果家裏沒有攝像機,你可以到百貨公司的電器部門去,要求店員展示攝像機的功能,然後你便在攝像機前進行你的“實驗”演說,曆時一分鍾左右的演說結束後,請店員將剛才錄的帶子放給你看。下個禮拜,你再換另一家百貨公司,如法炮製。幾個禮拜下來,你就能收集到很多很寶貴的經驗,同時,也可從中挑選最理想的表達方式。

(5)觀賞無聲電視

你有沒有看無聲電視或默片的經驗?如果一天當中,你有五到十分鍾的時間把電視音量切掉的話,你將會驚奇地發現,原來人際溝通中有那麼多訊息是通過手勢、麵部表情來傳達的。

(6)試驗你的笑容

如果你有攝像機的話,這個練習你就可以自己來做。啟動開關,直直盯著攝像機,裝一個很誇張的假笑出來,然後告訴攝像機,你對這個假笑有何感想,持續假笑十至二十秒。之後,收起假笑,麵對鏡頭,來一個你認為最正常、最自在、最友善的笑容,一邊保持這種笑容,一邊描述你的感受,持續二十至三十秒,然後倒帶放映。如果你是屬於“不苟言笑”型的人,那你很可能會覺得,假笑沒你想像那麼不好,最起碼它是友善、開放的表示。同樣地,即使是發自內心的笑也沒有給人心花怒放的感覺。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是在笑,其實表情說不定還很嚴肅呢!

22.儀容與溝通效果

人與人最初見麵的頭五秒鍾,第一印象就形成了。據專家估計,此後要再增加50%的印象(好印象或壞印象),就還得再花五分鍾。

人的外表有九成被衣服所覆蓋,因此,在什麼場合該穿什麼衣服便成了很重要的學問。

人的外表沒被衣服覆蓋的部分隻有臉和頭發,所以你怎麼修整你的頭發,怎樣化妝,配戴什麼首飾,也會影響別人對你的印象。

穿著要得體

穿著沒有對錯之分,隻有合不合宜的差別。所謂合宜,首先是你感覺舒不舒服,因為如果你感覺不舒服,溝通效率自然不會好。不過,你也得視場合不同調整自己的穿著,否則,即便你穿著很舒服,但因場合不同,別人對你的穿著投注怪異的眼光,想必你也自在不起來了。

很多年前,陳副總曾經做過電影製片,電影圈的人穿著都很隨便,他也沒有打領帶的習慣,隻有在和人談生意時,才會勉強係條領帶,套件西裝外套。

現在,每當陳副總想起自己曾在一家客戶的公司裏,麵對五十位經理及員工做影片說明,而身上穿的隻是一件運動衫時,還是不由得會覺得不好意思。

不要被習慣左右

穿著多半是按照過去的習慣而來的。仔細想想你穿著、打扮有哪種習慣,你是不是老挑選某幾種顏色的衣服?這些顏色適合你嗎?你現在所戴領帶的款式是不是和大學時代一樣?那種款式目前流行嗎?

影響比你想像來得大

外表給別人的印象,其影響比你想像來得大。這不是過於看重表麵,而是在別無參考的情況下,別人隻好根據你的穿著、儀容來判斷你的溝通意願了。

王先生一臉絡腮胡子留了將近十五年,他一直很欣賞自己這副扮相,可是胡子顏色越來越淡,想去染色,但後來還是決定剃掉。幾天之後,王先生發現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覺得他剃掉胡子好看多了,“看起來年輕了五到十歲”,王先生很驚奇改變一下造型會有這麼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