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溝通,給你的人際交往增添了很多內容。你切不可忽視這些機會。並且,你還得保持一種親密的關係。我們一般會有這麼幾種關係:
(1)親戚關係——常來常往
俗話說,是親三分向。親戚之間大都有血緣或親緣關係,這種特定的關係決定了彼此之間關係的親密性。這種親屬關係是提供精神、物質幫助的源頭,是一種長期持續、永久性的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人們都具有與親屬保持聯係的義務。在平常保持好親戚關係密切,在困難時期,求助親戚才最有利。
親戚“不走不親”,“常走常親”,這是中國人一貫的觀點,隻有經常的禮尚往來,才能溝通聯係,深化感情,密切親戚關係。
有人說:“我不缺吃不少穿,親戚間何必要常聯係找麻煩呢?”此話不對,純潔摯密的親戚關係是一種人情味較濃的人際關係,不能蒙上庸俗的麵紗。隻有建立在親近、摯密、常聯係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真誠的關係,如果彼此間少了經常性的走動,那就可能會出現“遠親不如近鄰”的局麵了。
“常來常往”,首先表現在一個“往”字。這個意思就是說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經常到親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聯絡聯絡感情,這樣是非常有益的。
劉某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現雖說沒有千萬,但至少也有百萬家財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在短短幾年內擁有數目可觀的資產呢?
在一家報紙記者采訪他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自身的努力與勤奮固然是我成功很關鍵的因素,但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親戚很多,在我未發跡時,經常拜訪他們,以致彼此間關係都特別好。後來,在公司小有規模後,我仍不忘經常性地與他們保持聯係,正是因為這種密切來往,我的親戚都對我非常不錯。剛創業的時候,資金有一半是由他們籌措;辦公司遇到困難時,也有他們的幫助與鼓勵;就是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也在我的公司裏幫我的忙,是我得力的助手……總之,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最注重的就是親戚關係,也正因為我的經常性走動,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在劉某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親戚關係中的重要性,但有一點,就是千萬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較高而不常“往”親戚家。這樣下去,親戚就會對你冷眼相待,那再想搞好親戚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親戚與親戚來往,除了一個“往”字,還要一個“來”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經常到親戚家走動外,自身也要經常性地邀請親戚們到家裏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間與親戚聯絡感情,做一回主人,熱情款待他們,讓他們有一種自己家的感覺,那時間一久,親戚之間的關係會處得異常融洽。
也許,就是如此平常的“常來常往”,才會在以後的關鍵時刻,得到親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為“常來常往”是沒用的,不必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於隋、於理都要掌握運用這個技巧。
(2)同學關係——常聚常新
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三輩同學輩輩親。還說:十年寒窗半生緣。可見,同窗之情,如果處得好,在某種程度上要勝過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為同窗,在這個世界中,也算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因為它純潔、樸實,有可能日後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
現代社會裏,人際交往更注重同學關係,同學之間互相幫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經常可以見到。
同學關係有時的確能在關鍵的時刻幫上自己一個大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同學培養、聯絡感情,隻有平時經常聯絡,同學之情才不至於疏遠,同學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如果你與同學分開之後,從來沒有聯絡過,你去托他辦事時,一些比較重要的關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會幫你。
與同學保持聯係的方式有很多。
有空給遠在異地的同學們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同學們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親自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最好寫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同窗情誼。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許多人總喜歡向同學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應去掉這些顧慮。
而當聽到同學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學習重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現代社會裏,人們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性,為了大家經常保持聯絡,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裏,“同學會”已成為一種時髦。一年一小會,五年一中會,十年一大會,關係愈聚愈堅,愈聚愈緊,彼此互相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真是中國所特有的人際關係,它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躍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3)老鄉關係——愛屋及烏
常言道: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中國人,對故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是相當執著的,如美酒般醇香,又如泥土般厚實。愛屋及烏,愛故鄉,自然也愛那裏的人,於是,同鄉之間,也就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如果都是背井離鄉、外出謀生者,則同鄉之間,也必然會互相照應的。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鄉情本身便帶有“親情”性質或“親情”意味,故謂之“鄉親”。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可以說是街坊、鄰裏,還有親屬,擴大一點,就是“鄉裏”,再擴大一些,同一縣,甚至同一省,都是“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尋常。
因此,中國的老鄉關係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既然是同鄉,那涉及到某種實際利益的時候,“肥水不流外人田”,隻能讓“圈子”內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就是說,必須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給予適當的“照顧”。
如此看來,如何搞好老鄉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多幾個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東西,也許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出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掛。”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都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裏到處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隻有山西人會理財”……
今天的情況雖然與往昔不同,但我們在日常交往中也不可忽視它。對於同鄉關係,隻要不搞歪門邪道,沒有到“結黨營私”的程度,則完全是可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