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增值金卡
今後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多元的百家爭鳴的社會。生活在其中的成員,惟有把個人的觀念、意見、主張、情緒與感覺,通過優美的文辭、貼切的語句、動人的聲音、理性的態度和富有情感的肢體動作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個社會才能更繁榮、更進步,而我們個人也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成功的人生!
8.溝通是意見交流
我們正處於一個合作的時代,合作已成為人類生存的手段。因為科學知識向縱深方向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人們不可能再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每個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於是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與挑戰,也充滿了合作與快樂。
人際關係對於個人,無論在事業上、生活上,抑或學業上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有一本書中是這樣說的,“忠實的朋友是人生的良藥。”實際說來,朋友比良藥還要好些。良藥隻用在已經生病的人;友誼則可使健康的人享受人生之樂——一種終生受用的樂趣。
這是一個合群的社會,個人的學識與力量是有限的,必須借助他人的學識及力量方能完成任務。在這世上,有不少人並非很有才華,但他們卻擁有一個無形的資產——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因為這無形資產,使他在各方麵各領域都能平步青雲。
英國的蓋斯凱爾夫人在《瑪麗·巴頓》一書中指出:“要是你有一個朋友,能把困難的問題分析得很清楚,知道應該怎樣去對付;又能確定哪一個辦法最聰明,最適當;一切的困難,到頭來都迎刃而解,那真是再愉快不過的事”。
人與人交往要遵循一些準則。我們經常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特殊的遺傳基因的組合,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生理條件;出身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經曆的不同,等等,決定了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氣質、思維方式。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裏,隻要個人的行為不妨礙社會的健康發展,不妨礙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也不能消除這種差異。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得到每個人的首肯,不能與每一個人都成為知心的朋友,你也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賞、不喜歡他,但是你不能輕視他,他隻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這種不同;也不要在與別人交往中,一味地遷就別人,從而丟掉自己的個性。古人語:“君子和而不同”,意思就是有差別才有和諧。人與人的交往貴在求同存異,君子之問的交往是求和諧,但是並不是一味地投別人所好;小人的交往卻是“同而不和”,凡事都說“好好好是是是”,但相互之間卻難得和諧。“和而不同”應該是我們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
合作具有無限的潛力,因為它集結的是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競爭的所得是有限的,因為它激發的是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
合作就是個人或群體相互之間為達到某一確定目標,彼此通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聯合行動。參加者須有共同的目標、相近的認識、協調的互動、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合作中雙方的目標是共同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共享的。所謂競爭就是互相爭勝,要有輸與贏,一方以勝利者的麵目出現,歡呼自己的勝利,一方則是失敗者,在下麵悄悄地舔著自己的傷口。一方的喜悅是建築在另一方痛苦之上。而合作則是以尋求雙方都贏為目標的。
那麼,怎樣來達到這一目標呢?需要意見的交流,也就是溝通。
每天早上,你從夢中醒來時,便置身於舞台。不管你是在任何行業、身處任何位置、在任何時間,你都是參與者。就算你獨處於荒島,你也會跟心靈溝通。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可能跟其他人之間存在著衝突和不協調。這些人並非個個都是敵人,相反的,更多的是親人和朋友。做老板,你要和手下的員工溝通;做父母,你要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做丈夫,你要和自己的妻子溝通;做生意,你要和你的對手溝通;談戀愛,你要和自己的情人溝通;總之,你還要和同學、同事……溝通。有時還會跟一些赫赫有名、權力無邊的組織機構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如何化解這些衝突,將決定你是否成功,是否會擁有完美的幸福生活。這些,都決定了你需要溝通。
溝通不是說給人家聽,也不是聽人家說。溝通必須是雙方意見的交流。如何去與人交流,那就取決於你溝通的水平了。
9.溝通需要彼此認同
在實際溝通中,彼此認同是一種可以直達心靈的技巧,彼此認同又是溝通的動機之一。這樣,在認同這個態度上,外在技巧和內在動機就結合得比較完美。認同經由同步而來,溝通關係都是從同步開始跨出第一步的。認同的目的幾乎就是達到同步,這就形成了一個奇妙的進程:同步、認同、同步。
毫無疑問,後一個同步是在認同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和一致行動,相比前一個同步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
同步是溝通第一步,應該首先理解。同步就是溝通雙方彼此經過協調後所形成的、有意要達到同樣目標時所采取的相互呼應、步調一致的態度。他意味著溝通在經過彼此的默許和暗示之後正走在朝向順利的路上。
溝通雙方相互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時,同步就開始了。於是,彼此都尋找共同點。各種共同點綜合起來,溝通的可行性就大了。所以說,要溝通就得尋求同步。
尋求同步的原則是平等。
它也許不是你內心對人和社會的真實看法,你也許認為人生來就不平等,人與人之間就是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鴻溝,就是有天才和蠢人的差別,聖人和小人的區分,偉人和凡人的不同,但你在與人交際時,你首先要遵守的第一條:就是平等。平等地待人,平等地處事,要讓人感覺你與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它不是一個真理,卻是一個法則,一個不可違抗的命令。
如果你違抗它,你將受到撕心裂肺的懲罰,如果你自傲,你將收獲人們對你的仇視和憤怒。如果你自卑,你將贏得人們對你的蔑視和輕慢。惟有平等,你才能與大家融合起來,獲取人們的好感、喜愛和尊敬。
生活中的楊瀾,相貌並不出眾,如果讓她站在許多女孩子中間,你很難一眼將她找出來。但是,這位容貌並不出眾的女孩子沒有到化妝問去濃妝豔抹一番,而是“發現”並“強化”了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初上熒屏(當然現在的形象在“微調”中有了變化)是以一個“有教養的活潑可愛的學生”模樣出現在觀眾麵前的——沒有明顯的化妝痕跡,也沒有新潮服裝的“包裝”,還是那雙清純、真誠而又帶點稚氣的眼睛,還是那渾然天成的披肩長發,還是那幾件據說常常是從同學、朋友那兒借來的襯衫、連衣裙……這既體現真實身份,率直個性,又符合節目特點的外觀形象,會使人聯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