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下來就是精力充沛、自信滿誌,有些人則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如此,不過,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領導能力和成功的條件都是可以靠學習得來,或是予以補強的,隻要你願意持續不斷地學,並應用在你的生活上。
5.心理因素與人際溝通
即使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也不可能毫無心理問題,隻不過程度有輕重之別而已。
我們隨時都在對自己的不良心理進行矯正。然而,心理並無定律,由於環境不同,自身條件不一,不同人的心理意識就存在一定的差別。有的人情操高尚,積極進取;而有的人精神空虛,行為怪異;有的人無端恐懼,自我設限;有的人命運坎坷,成功難遇。為什麼不同的人之間會有如此差異,心理學家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每個人的心理不同,即健康心理和病態心理。擁有健康心理的人,不讓自己深陷一種不幸與痛苦之中,以獲取人生的幸福快樂與成功。
那麼,什麼是健康的心理呢?健康的心理是一種對任何人、情況或環境所把持的正確、誠懇而且具有建設性,同時也不違背法律和人類權利的思想行為或反應,健康的心理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小慧,24歲,外表看起來很討人喜歡,但是跟她談過話的人,卻總會說,小慧全身散發著一股冰冷的味道,這或許誇張了點,但是她那難得一笑的臉龐,的確令人頗感疏遠。
在公司裏,小慧經常是深沉、恬靜的,讓人不知該找什麼樣的題材與她交談,有時鼓足了勇氣和她閑話家常,卻又會被她出奇平淡的反應給打住了。
雖說如此,但是她做起事來依然有板有眼,能幹可靠,不過她卻不喜歡身居高位,有幾次總經理想提升她,都被她婉拒了。
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小慧顯得更加憂鬱,成天沮喪,萎靡不振,愁眉不展,對外界的一切活動更是提不起勁,這些情況看在公司同事眼裏,很為她擔心。
這位小慧就屬於心理存在一定程度問題的類型。這種類型的人不願與人打交道,不願意與人家溝通,因此,她的人生道路必定會有許多曲折。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願意與人溝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心理素質不過硬。怎樣才能提高心理素質,開始積極的人生呢?
□克服自卑心理
在心理學中,自卑屬於性格上的一個缺憾。自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喪失信心。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離群、抑製自信心和榮譽感。當受到周圍人們的輕視、嘲笑或侮辱時,這種自卑心理會大大加強,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以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現出來。自卑是一種不健康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實現理想或某種願望的巨大心理障礙。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敗的俘虜,被輕視的對象,嚴重的自卑心理還能導致一個人頹廢落伍、心靈扭曲。
□克服社交恐懼症
有些人由於缺少社交經曆,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總是產生一種恐慌害怕的心理。比如,不少人害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怕在公共場合講話。不願意接觸人,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不願與人共事,這就是一種社交恐懼症的心理疾病。要克服社交恐懼症,應從兩個方麵去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首先,弄清楚自己到底恐懼什麼,它構成什麼威脅。社交恐瞑者一遇到交往就恐懼和忐忑不安,無意識地回避交往對象,實際上他們很少正視自己所恐懼的東西,僅是下意識地要回避要改變這一點,就得說服自己正視要回避要恐懼的到底是什麼。
其二,排除自我意識中的消極因素,也就是改變不利於交往的氣質因素。抑鬱質的人一般對自己的舉止言行特別敏感,生怕在交往中失態遭人品評、嘲笑,因而在交往前就受到自己所構想的外界壓力,這就自然使自己在交往中異常緊張,導致口齒不清,邏輯混亂,手足無措。克服這種社交恐懼症,在開始交往時,這樣在心理上就居於主動地位,有利於形成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良性循環。
有些人一見生人就臉紅,感到很害怕,說話緊張,嘴裏說的和心理要表達的相距很遠,這種社交恐慌症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害羞。害羞有三種類型,一是氣質性害羞,即氣質比較沉靜,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抱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思前想後,顧慮重重;二是認識性害羞,造成這種害羞的主要原因是過分注重“自我”,患得患失,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恥笑,因而老是受環境和別人的言行支配,缺乏主動性,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更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三是挫折性害羞,這種人以前並不害羞,但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連遭挫折,變得膽怯怕生,消極被動。
對於那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容易產生自卑、恐懼、羞怯心理的人來說,心理學家史華茲博士認為,克服這些弱點的訓練在平常,他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建立自信的五種方法。
(1)挑前麵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不論在教堂、教室各種聚會中,後麵的座位是怎麼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占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要“太醒目”。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座能建立信心。把它當成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前麵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很顯眼的。
(2)練習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訊息。一個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他想要隱藏什麼呢?他想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也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了什麼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都是一些不好的訊息。
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他:“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要讓你的眼睛為你工作,也就是專注別人的眼神。這不但能給你信心,也能給你贏得別人的信任。
(3)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許多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態與速度,可以改變心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很散漫,完全沒有自信。
另一種人物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是在短跑。他們的步伐告訴這個世界:“我要去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十五分鍾內成功。”
使用這種“加快25%”的技術,可助你建立信心。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增強。
(4)練習當眾發言
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都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不要他們知道我是怎樣的無知。”
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信心“維他命”。
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千萬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等到最後才發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
也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不會的,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
(5)咧嘴大笑
咧嘴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但是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沒有用的,要露齒大笑才能見功效。
當然,你可能笑不出來,但竅門就在你強迫自己說:“我開始笑了。”然後,你就放鬆地大笑。你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