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幹的不如會幹的”。在我們周圍,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身無長物,然而卻老練圓滑的人有時反而比一般人活得更輕鬆、瀟灑、得意。他們頭腦活絡,辦事說話八麵玲瓏,在人際關係中措置裕如,遊刃有餘。
相反,那些社會交際能力較差,不大“會來事”的人,卻常常感到活得很累。他們活沒少於,力沒少費,辛苦沒少搭,卻有時事與願違,得不償失。至於財富、地位、名譽、美色等一切與幸福有關的東西更是無緣與他們沾邊。縱使他們獲得了足夠的成功機會,可能最後也會因為不會交際而失之交臂,功敗垂成。
這兩種人的結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說白了,就是情商不同導致的。情商高的人善於與人溝通,所以活得自在,而情商不夠高的,吃盡辛苦也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最後,領導還會說一句:“此人與我們溝通不夠”。這是不是很冤?
某市有這樣一位副市長,他以“工作狂”出名,所有的部下背後都罵他是“瘋子”。他幹起工作來不要命,走到哪裏都不喝酒,跟他的人可苦了。所以,連續三任市長從前都是他的下級,可他一直在副手的位置上幹到退休。他缺的是什麼?情商,他跟上級、下級都缺乏有效溝通!
人際關係的有效溝通反映在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麵。隻要我們和外界接觸,就無可避免要溝通。因此,溝通能力的優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你的情商高低又決定你的溝通能力的優劣。要提高你的溝通能力,首先要提高你的情商。
3.人際溝通是一門藝術
什麼是人際溝通?人際溝通不是一門科學,沒有一組精確的程式可套,而且,它雖有某些原則可循,但在原則之下又包括了不勝枚舉的變數。所以說,要想掌握人際溝通的鑰匙,關鍵是改變你的情商。你有了足夠高的情商,才會在一套概括的規矩中,巧妙地運用一些技巧,揮灑自如地將人際溝通變得自在、完美。
中國古代文人有句名言:“功夫在詩外。”這句話古今中外都適用。共同的起跑線是大家都掌握了同等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其他成功的因素取決於是否掌握了人際溝通這門藝術。
□有效溝通的重要關鍵
有效溝通的關鍵在可信度。一般人想必都會同意,在商場上或是日常生活中,陳述意見者的言論可信度,是影響他能否成功表達想法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除非你相信這個人說的話,否則你根本不會在意聽他講話,更別說達成有效的溝通了。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亞伯特·麥拉比,是人際溝通的專家,由他的研究分析,人與人之間說話溝通的時候,僅有三項因素影響溝通的進行。
亞伯特教授指出,人說話的遣詞用字、聲調、表情動作會影響訊息的可信度。所謂遣詞用字指的是,你會用什麼字眼去表達訊息本身的內容;所謂聲調是指你講話的口氣,你會用什麼口氣說出你所使用的字眼;而所謂表情動作是指,別人從你的表情、肢體語言中看出你所要傳達的訊息。
由亞伯特教授的研究中可以發現,遣詞用字、聲調、表情動作三者之間的一致性,是值得別人對你信任與否的關鍵。
如果你在跟別人說話時,提供的是矛盾的訊息,那根據亞伯特教授的研究數據,遣詞用字、聲調、表情動作三者之間所占的比重應各為:
遣詞用字7%
聲調38%
表情動作55%
總計100%
亞伯特教授的研究(摘自她《無聲的訊息》(Silentmessages)一書)基礎在於,一般人認為這個訊息是矛盾的,如果訊息是一致的,則三項要素的比例應該是差不多的。
一個滿懷信心的人,他講話的口氣、舉手投足,都能表現出自信滿滿的樣子;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很緊張、很膽怯或壓力很大時,他表達出的訊息,通常很難有其一致性。譬如說,有個人看起來很怯懦,講話欲語還休,吞吞吐吐,兩隻手又緊緊地握在一起,可是他嘴裏卻說:“我很高興到這兒來。”想必這句話任誰聽了也不會相信。
在《時代周刊》一篇訪問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個政治人物,如何成功地以遣詞用字、聲調、表情動作來塑造其一致、堅定的形象。讀了文章,你甚至可以由字裏行間感受到戈爾巴喬夫那股超凡的自信。
“從他略黑的膚色中,透露的是健康、精力充沛的訊息。他體態強壯,但不胖,笑容十分自然。
會議上,他掌控主導權主要靠三樣東西:眼神、手勢和聲音。戈爾巴喬夫那對深褐色的眼睛常扮演先發製人的角色,與人交談時,他的眼睛會緊盯著你不放,直至聽者發出讚同的訊號為止。他的眼睛不和藹也不急躁,但總是炯炯有神。
他的兩隻手,功能也不少。右手通常是抓著他的金屬框眼鏡,偶爾在他悶不吭聲、尋找適當字眼的時候,才會擺動一下,而他的左手則會說話。有時,豎起一根指頭,表示訓斥;有時,拳頭滿握,表示抗議。雖然動作都不算太大,但是很少看它閑著。有時,為了加重語氣,加強效果,他的兩隻手會一起行動,或交指合掌,甚至拍打桌麵。
戈爾巴喬夫的聲音很特別,深沉但不失溫柔。有時,戈爾巴喬夫會持續好幾分鍾,以接近耳語的低調聲音跟人講話,可是,又會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他不是在生氣,也無意恐嚇別人,隻是他的聲音比別人來得有力而已。有時候,戈爾巴喬夫的眼神、手勢和聲音會同時達到最高點,這時候你看他,你就知道為什麼這人能當上蘇共總書記。”
4.人格因素與人際溝通
美國斯坦福商學研究所教授湯瑪斯·哈瑞爾(ThomasW·Harren),最近完成了一個為期二十年、有關事業成功的研究。雖然,在研究中無法歸納出成功之道,但是哈瑞爾卻發現,有三項人格特質,在你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具有相當正麵的影響。這三項人格特質是:
(1)外向、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
(2)具有追求的欲求,樂於與人交談,與人工作。
(3)具有權力的欲求。
權力欲求和人際關係的技巧關聯不大,但是前兩項特質——外向、積極向上、樂於與人交談、樂於與人工作,則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而這裏所提的人格特質和前麵講到的“人格因素”,其實是同一件事。
哈瑞爾在他研究的結論中說:
“人格特質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美國著名的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在總統大選前的兩個月,針對共和、民主兩個候選人裏根、蒙代爾,做了一份民意調查。這份民意調查要選民就政見、政黨認同和人格因素三項指標,選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總統,以下就是調查結果。
如果你用累計方式將這三項指標的百分比加總在一起的話,你一定會認為這場競選戰必然十分激烈,但事實不然。兩個月後,兩位候選人正式得票數的差距,正是他們在人格因素“得分”上的差距——16%。
(圖略)
蓋洛普民意調查
早自約翰·肯尼迪和尼克森角逐總統寶座開始,乃至之後幾屆美國總統的選擇,“人格因素”一直都是大眾預測誰會當選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如同策略一般,“人格因素”在健全個人人際關係上,亦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而且,盡管你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改造人格特質仍有助於你改善你的人際溝通技巧。
那麼,什麼是“人格因素”呢?除掉道德上的因素之外,你的性格也是“人格因素”之一。性格上的缺陷已被列為“人格缺陷”,這是我們不能不加以重視的。
有個個性內向的大二學生,被他的教授給嚇住了,因為他的教授告訴他,除非他表現得更積極一點,否則他這一科休想及格。由於這名學生一家子全都是領袖人物,所以聽了教授這席話,分外覺得難過,因此他決定馬上去參加一個活力十足的自我改進課程。沒想到這樣一來,竟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個人就是諾曼·文生·皮爾(NormanVincentPeale),現在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