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電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及計算機管理係統(一)(2 / 3)

因此,設計計算機管理係統時,首先要科學地製定一套標準,並且要使它定量化。在人工管理時,一些定性的規定和大致的概念,有時還可以應付,但用於計算機管理的規定和指標必須是明確的定量概念。其次要製定一套行動文件。當發生與計劃標準不符的情況時,就會產生兩個問題:應該采取什麼措施?應由誰去執行?在計算機管理係統中,這些問題的答案應預先設計好,並存儲在機器中。無論何時,隻要發生與標準不符的情況,計算機就自動地向行動文件查詢(訪問),並決定該發什麼信息,傳送給誰。同時,計算機管理係統還可以具備這樣的功能,低級行動文件中的問題,如不能在規定期限內得到解決,就會向高一級的管理機構傳送。

3.管理效果的最優化

企業管理中應用計算機後,可以越來越多地應用經濟數學方法和定量分析技術,盡量減少用文字來反映經濟現象和關係,減少管理決策中的主觀隨意性,使決策更加精確有效。

經濟數學方法早在計算機應用前就存在了,但由於手工運算速度太慢,加上經濟關係的數學模型太複雜,不可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隻有出現了電子計算機這一高速的運算工具之後,這種方法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計算機的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功能,為編製多種計劃方案創造了條件。有了多方麵的比較,才能進一步達到最優化。但在手工編製計劃時,很難做到多方案的比鋅。

由於計算機加速了計劃編製的速度,增強了企業生產經魯活動對環境的造應能力,企業可以根據市場供需的變化,應用計算機進行經濟預測。

4.基礎數據的科學化

應用計算機管理後,能使企業的技術經濟數據達到完整、統一,原始記錄的及時、準確。

企業的技術文件、各種定額資料、原始憑證等,每次調整都要花很大力量,時間一長,還容易發生數據重複、互不一致、殘缺不全等問題,重新出現混亂。這不但因為缺乏科學的管理製度和方法,還因為沒有一個可靠的技術手段作保證。用了計算機,特別是數據庫技術的應用,就能比較容易地實現企業技術經濟數據的完整和統一。

計算機的功能之一是存儲大量的數據,同一數據隻需一次存入,就可以多次重複使用,而且各單位可以共享。應用數據庫管理係統,可以對數據進行查詢和重新組織,修改和更新數據時,也隻要有關單位輸入修改或更新指令就可以了。這樣,不僅大大簡化了手續,減少了數據的重複性,同時保證了數據的統一性(唯一性)。

在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經常發生技術經濟數據的變動,如各種定額資料,產品結構和工藝文件等數據的更改。在手工管理的情況下,這一更改是通過發更改通知單來實現的,就很容易發生漏改的情況,造成技術文件的不統一,結果造成生產上的混亂或導致生產技術事故的發生。而在應用計算機管理的條件下,圖紙或工藝文件的更改,隻要由設計科或工藝科負責將修改指令一次性輸入就可以了。因此,在數據庫中存儲的生產技術經濟數據就始終保持著可靠可用的狀態,在原始記錄方麵,即流動信息的記錄,收集和整理方麵,應用計算機後,也有了根本的改善,能夠真正做到及時、完整、準確。

5.管理勞動性質的變化

正如在前一章中提到的,在手工信息處理的條件下,從工段長到企業領導,幾乎所有的管理人員都在從事信息的收集、轉抄、整理和計算工作。應用計算機管理後,這種情況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全部重複性的事務工作,都由計算機去執行,從而使管理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有可能去做調查研究工作,去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製定改進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考慮將管理業務在人與計算機之間的最佳分工問題。這樣,管理人員的工作才真正成為從事信息的分析、判斷和決策等創造性的工作。

基本生產管理係統為例,說明應用計算機之後,企業科室、車間、工段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能變化情況。由圖可見,生產計劃的編製、計算工作、各生產環節之間的任務分配,執行中的統計、核算,計劃完成情況的報表編製等一些具體的工作都由計算中心承擔了。而企業、車間、工段的三級管理人員主要承擔計劃方案的選擇、計劃調整、情況分析和對完成情況的評價等工作,使管理人員從事更多的創造性勞動。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後,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管理工作真正成為一項複雜的腦力勞動,不經過專門知識訓練的人員是無法勝任的。一個有水平的管理人員,除了受過專業教育外,述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掌握一定的實踐經驗,既懂管理,又生產,也會應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符合現代化生產力要求的組織管理人才。

從以上五個方麵的歸納和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企業管理現代化中應用計算機,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而且隨著計算機應用的不斷推廣和深入,必將促進企業管理進一步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第三節 企業管理中應用計算機的條件

計算機這個先進工具在企業管理上真正發揮作用,還必須具備一定條件,提出一定要求。從國外和我國使用計算機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中,可以看到某些共同的東西,研究它們對開展這項工作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我們下麵歸結的應用計算機管理的基本條件。

一、有一定科學管理的基礎

計算機管理是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隻有在合理的管理體製、完善的規章製度、穩定的生產秩序、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完整、準確的原始數據的基礎上,才能考慮應用計算機管理的問題。為了適應計算機管理的要求,企業管理工作必須逐步實現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業務的標準化、報表文件的統一化、數據資料的完整化和代碼化。

1.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生產過程中以產品為對象,按照生產工藝流程的規律和工人實際操作中長期積累的經驗,製定了工藝路線和加工方法,統稱為工藝規程。它有產粛的法製性,是工人操作過程必須遵循的法規。管理工作同樣有它的客觀規律,為使管理工作的科學化,也必須製定一套“管理工作的工藝規程”。為此,要根據生產工藝的特點和現代化生產對管理的要求,編製各項管理工作的流程圖,使管理工作有秩序地進行。首先以編製全廠總體的管理工作流程圖為出發點,然後再編製各項職能的流程圖,用係統工程的思想進行分解和協調,使流程圖盡可能做到優化。這種流程圖既要指出工作的流程,也要規定各個環節的工作內容和與有關業務係統的信息聯係。通過流程圖使管理職責範圍規範化、條理化、具體化和形象化。它是建立企業管理機構和劃分管理職責的依據。

2.管理業務的標準化

管理流程圖是製定管理業務標準的基礎。管理業務標準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中重複出現的管理業務,按照現代化生產對管理的客觀要求和管理人員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規定成標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用製度把它固定下來,成為行動的準則。職能人員崗位責任製應該成為管理業務標準化的具體表現。

在崗位責任製方麵,現有企業中,各職能科室或多或少都製定過一些,但流於形式的多,主要有兩方麵的缺陷:

以往製定的崗位責任製,隻規定了要做什麼,而沒有規定怎樣去做,做到什麼程度就算盡了責,沒有量和質的概念,因此,不便於檢查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