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計算機應用於企業管理的發展概況
計算機應用於企業管理,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一、單項數據處理階段
這是計算機用於管理的初始階段。這時計算機主要模仿手工管理方式,用於處理工資計算、統計報表、收發憑證等部分事務工作,而原始數據的收集往往還保留原有的手工方式。從整個企業看,計算機隻是局部地代替了管理人員的手工勞動,使部分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管理工作的性質沒有改變。
這一階段,由於處理設備、軟件及通信技術應用尚不夠普遍,因而計算機的應用範圍一般限於在機器所在地的機房內進行大量的數據分類、加工整理工作。也就是用人工收集原始數據,隔一定時間集中一批數據,把它們轉化到機器可以接受的信息載體上,然後送入機器進行集中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叫做批處理方式。這樣,為了收集、加工整理原始數而增加了大量輔助作業,占用人力還較多,計算機的效率未能充分發揮,優越性不十分明顯,但為計算機的進一步應用打下了基礎。
二、數據的綜合處理階段
這個階段的第一個特點是,開始應用計算機來控製某一個管理子係統,並且有一定的反饋功能。例如,在庫存管理係統中,計算機不僅要統計倉庫日常的收發料量,而且要安排采購訂貨計劃,保證庫存物品既能滿足生產的需要,不至因缺乏原材料、半成品而中斷生產,又能做到盡量少占用流動資金。這樣計算機要核算最經濟的訂貨(生產)批量,製定各項物資的儲備定額,確定庫存量的上限和下限數值,當實際庫存量超過限值時,計算機能自動拫警。
這個階段的第二個特點是,從單機-單用戶過渡到麵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這種網絡的結構是由多個終端設備通過通信線路與一台主處理機相聯結,構成一個聯機係統,並具有兩個作用:一是彙集、交換信息,由主機進行集中處理;二是采用交互處理方式,使一台大型計算機可以為多個終端用戶服務。
第三個特點是,使用實時處理的方法。所謂實時處理,就是把輸入數據從發生地點真接向計算機輸入,運算處理後得出的輸出數據又直接傳送給使用場所。這對提高管理的時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向實時性、集中化發展。60年代中期湧現出許多實時管理係統,如商業的銷售係統,銀行的聯機係統,企業管理係統專用網絡,它們往往連接幾百個,甚至上千個終端。
三、數據的係統處理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在企業管理中全麵地使用計算機。企業的各項管理業務都由計算機進行係統的處理,企業的主要信息都存儲在數據庫內,以供各級決策者使用在大型企業內,開始建立多級的計算機網絡係統,即多機-多用戶網絡係統,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計算機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這就是目前許多國家所統稱的管理信鼻係統。在蘇聯,稱為企業自動化管理係統。在發達的工業國家中7這種係統的應用範圍正在不斷擴大,技術設備和應用方法也日趨完善,已經出現生產過程自動化與管理工作自動化相結合的綜合自動化的趨向。有的國家正在建設所謂“無人工廠”,這就是綜合自動化的一種嚐試。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個總體係統的設想和考慮,然後再去解決某個具體項目或子係統,把當前和長遠結合起來,為未來的總體係統的建立,逐步地打下基礎。
第二節 計算機應用於企業管理的經濟效果
建立計算機管理係統的目的在於及時提供完整、準確的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經營決策的水平,減少管理中的失誤,使生產經營活動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但是,確定計算機在管理中應用的經濟效果卻是一個複雜的課題,這是因為:
計算機管理係統是分階段實施的,而經濟效果是在長時間內逐漸體現出來的。係統投入運行後,並不等於已經取得全部的經濟效果。新課題的實施還在不斷地繼續,但不需要重新投資或者隻需少量的投資,便可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果。換句話說,隨著所處理的信息量的增長,處理的單位成本是不斷下降的。
計算機管理係統投資在管理領域,而其效果表現在生產領域。
總的經濟效果不僅取決於計算機應用,而且還取決於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與計算機應用無直接關係的其它因素。
計算機在管理中的應用對生產經營活動指標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不同的課題可能同時影響同一類指標。
上述各點決定了計算經濟效果的複雜性。根據國內外應用的經獐,計算機應用的經濟效果,可歸納為真接經濟效果和間接經濟效果兩類。
一、直接的經濟效果
直接經濟效果是可計量的,它主要取決於以下諸要素:應用計算機管理後,由於更合理地利用了現有的生產能力、原料、材料、燃料,使產品產量増長;減少了工時,生產設備停工損失減少,產品質量提高(廢品減少、品級提高),非生產費用降低(罰款、違約金、超期利息等支出的減少)等等。
應用計算機管理後,在原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主要依靠提高基本生產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改進生產設備的利用率,實現了產品產量預期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取決於下列因素:技術經濟計劃和作業計劃的優化,設備的合理負禱;產品生產和銷售均衡性的提高,物資技術供應工作的改進;產品生產勞動量的降低。
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應用的經濟效益,是同應用前的水乎相比較而言的,因此,要詳細地分析和評價應用後的經濟效益,必須預先設計一套(或應用現行的)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的技術經濟指標,並要連續積累這些指標的曆史數據。在計算經濟效益時,一般都以前一兩年統計和結算數字為依據。在我國企業中,由於這方麵的曆史資料不全,因此,即便計算機在管理中應用取得很好的效益,也很難使它定量化。今後,隨著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應用的不斷擴展,一方麵要注意曆史資料的積累,另一力曲要設計出一套適合我國企業特點的考核指標和評價經濟效益的方法,以利於企業計算機管理係統的開發和推廣。
二、間接的經濟效果
應用計算機管理後,所取得的間接經濟效果或無形效果,主要反映在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上。這方麵的效果往往要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出來,雖然它是計算機應用很重要的目標,但在實際工作中,無形的效果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後,對提高管理水平方麵所帶來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1.管理體製的合理化
企業是包含著許多子係統的複雜的整體係統,它是技術、生產、經濟、組織的統一體。企業的各個環節都是互相銜接、相互配合、相互製約的。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後,有助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協調統一,從而達到整個企業最佳的經濟效果。
我國企業現行管理體製的特點是,中間層次多,工作效率低,保證了縱向的領導關係,但很難實現橫向的業務聯係,這就造成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狀態,生產經營活動中出現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處理,延誤了工作時機。由於橫向管理渠道不通,企業管理中許多工作,無論大小事情都要由廣部來解決,這就增加了廠部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使廠部不能集中精力研究企業管理的大方針。這是當前我們企業管理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應用計算機管理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關係,使信息能同時傳遞到各有關部門。由各部門根據規定的責權範圍來判斷處理。這樣,既保證縱向聯係,又能加強橫向的業務聯係,做到縱橫結合,使各職能部門在分工的基礎上相互協調一致。這正是管理係統工程理論所要求的,即分工基礎上的協調。
存在有計算機處理的信息係統條件下,計劃編製工作中綜合平衡的工作,就比較容易實現。例如,對某項計劃指標的修改,就可以通過預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地反映所有與其相關的指標中去,進行計劃的協調平衡。在手工編製計劃時,由於調整計劃指標,需要耗費繁重的計算勞動和較長的時間,再加上指標分散在各職能科室編製,而且編製計劃的依據往往又不統一,因此,調整計劃指標非常困難,計劃的真正綜合平衡不易做到。
2.管理方法的有效化
首先,由於信息處理手段的現代化,縮短了管理周期,使事後管理逐漸走向實時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其次,管理方式、方法的變化,使管理工作由被動逐漸轉變為主動。計算機管理是以計劃和控製為核心的,而目前手工管理中,尤其在生產管理領域,是以作業管理和生產調度為核心的,忙於處理應急的問題,即大量的隨機產生的問題,工作始終處於被動狀態。在應用計算機管理的條件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在計算機管理係統設計時,對於管理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即經過對原有係統的係統調查和係統分析,把一切問題盡量轉化成確定性的問題。如設備故障問題,可作如下的處理,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預先製定出相應的對策。這是通過一係列標準(包括定額和計劃指標)和一套相應的行動文件來實現的。計算機管理係統根據這些標準與執行情況不斷地作比較,查看有無異常情況,並用行動文件把報警信息傳送給能夠糾正異常狀況的主管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