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信息的概括程度不同。日常業務管理要求具體而詳細的信息,例如生產工段安排作業班任務時,要了解每道工序、每台設備、每個操作者的具體情況,而生產科編製生產大綱時,隻要了解各生產階段、各車間、各類設備和各工種的平均負荷就可以了。因此,越接近戰略規劃,其所需的信息越抽象、越綜合,精度也就越低。
信息的時間性不同。日常業務管理主要依據過去情況和當前實際情況來進行管理,而戰略規劃則主要關心的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信息更新間隔不同。日常業務管理必須隨時掌握工作進度,因而要隨時掌握新的信息。對於戰略決策,它不需要掌握業務活動每時每刻的變化,而隻需了解一定時期內的綜合情況,因而其信息間隔的周期要長一些。
信息加工處理方法的區別。日常業務管理所需信息主要是反映日常業務活動,而且這些活動經常是童複出現的,所以可以總結出一套定型化的細工處理方法。而越接進戰略決策,其所需的信息越靈活,常常要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臨時提出一些要求,規以,其所需信息的加工處理方法也就要靈活、多樣,不可能定型化。
信息使用頻率的不同。日常業務活動的管理間隔比較短,而且是不斷重複的,因此信息使用的頻率就比較高。相反,戰略規劃製定的間隔是比較長的,有關這方麵的信息使用頻率就低。
4.經濟
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適用性必須建立在經濟性的基礎上,工業企業的一切工作都要考慮其經濟效果,信息處理工作也不例外。信息在管理現代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信息處理也是現代化工業企業中一項勞動量大、複雜而又投資較大的工作。因此,對信息處理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必須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不能盲目地追求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必須符合及時、準確、適用和經濟的全麵要求。
上述對信息處理四個方麵的要求,在不同類型的管理中都是共同的,但不同類型的管理對信息在時間、準確、適用的程度上是有差別的。因此,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管理的具體要求,必然會引起管理信息係統的差別,越為高級管理服務的信息係統越困難。目前,以業務管理為中心的信息係統和以管理控製為主的信息係統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而以戰略決策為主的信息係統正在積極進行探索。
第六節 對我國目前信息係統的分析和改進方向
一、信息處理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企業管理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原因很多,但主要反映在信息處理的組織、方法、手段很落後。這方麵存在的問題,可以用五個字加以概括:一慢、二粗、三散、四亂、五重。
一慢。在現行的管理係統中,信息處理是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礎上的。數據收集靠填原始憑證,加工用算盤和計算器,傳輸靠兩條腿,存貯靠賬本,檢索靠查檔案和賬,輸出靠人工填寫的報表。手工管理對生產情況的實際變化動態反映很慢,有很多數據反饋到管理部門時已成了“曆史資料”,不能用它來有效地指導當前生產。
由於手工處理效率很低,很多重要的資料收集不起來而消失掉了。根據國外研究分析證明,工業企業管理領域中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在一秒鍾內必須處理8-10個二進製單位的信息,而按人的實際能力一秒鍾內隻能接受和處理約2.5個二進製單位的信息,也就是說,人要處理的信息負荷超過他生理能力的2-3倍。
手工處理信息不僅效率低,而且占用人力多。從填寫工票的工段長,到分析計劃完成情況的上層領導者,幾乎所有的管理人員,都在從事“抄抄寫寫、加加減減”的事務性工作。
二耝。手工管理對生產變化情況了解得很粗,有些影響生產的因素不能在事先全麵掌握,很多問題隻是在影響了生產進度之後才發覺,使工作做得很被動。還有不少數據是用所謂“統計加估計”的方法“拍”出來的。
三散。由於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在規章製度上不健全,以及管理體製上存在的缺陷,使各級管理呈現分散現象。在一個企業內各職能科室各幹各的,很少從一個完整的整體出發,使其各個局部互相協調配合,以發揮全局的最大功效:有時隻為了本單位業務的局部需要,向下發報表、填表格,或要求寫報告,而不仔細分析研究所需要的資料有無另外來源,廠內別的單位是否已有,或是否所需數據材料對本單位都確實非要不可,有無進一步的用途等。這種分散現象,往往造成上麵千條線,越是到了塞層負擔越重,使很多非生產人員卷入這類事務性工作。
四亂。分散的結果,必然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各算各的賬,結果對不起來,這是造成工作上扯皮現象的主要原因。
五重。散和亂的必然結果是工作上的重複勞動0
從以上對存在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當前的信息管理中,分散處理是最突出的問題,由於分散管理造成一係列嚴重的後果。現行的企業管理係統中信息傳遞關係(見圖1-8)是造成這一後果的主要原因。
在這種組織形式下,每個職能管理部門,如財務科、勞資科、計劃科、生產科、技術檢查科、物資供應科和其他科室,為了完成自己的職能,都需要從車間得到各種信息,根據這些科室的要求,在車間中周轉大量文件。例如,車間要向勞資科提供工時定額現狀的資料、工時定額變更的明細表、產量定額完成的彙總表等。同時,為了編製這些件,必須處理大量的原始憑證。
為應付編製大量的原始信息文件和對它們進行初步的加工處理,車間中保持著一定的機構,這些機構可以說是廠部相應的管理機構的延伸。這樣,信息通過不同的渠道由車間發往廠部各科室,同時,各職能科室由於自己業務的擴展,還可以向各基層單位提出種種新的信息報表的要求。廠部對車間是這樣一種信息關係,工廠的上級領導對各廠也提出同樣的要求。在這種條件下,隻要廠級管理部門增設一個機構,就向基層要一份報表,給基肩增如一份負擔,使基厚業務人員忙於編寫報告的事務性工作,而且這些報表往往隻是為了應付上報的任務,對本身工作起不到提高和促進的作用。由圖可以看出,車間上報的信息是多頭的,這樣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重複性的工作。
分析這種信息係統的缺陷,歸納起來,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管理人員忙於繁瑣的事務性勞動,他們的創造精神受到束縛;
由於分散處理信息,不但不能發揮信息的綜合作用,而且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重複現象;
層次多、機構重疊,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而且還因為多頭關係,容易造成信息的不統一;
信息的轉抄次數越多,造成差錯的可能就越大,從而降低信息的質量。
二、信息處理的改進方向
目前,這種信息管理狀況必須加以整頓改革。首先,從管理體製和組織方式上加以改進,然後,逐漸采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手段。根據信息的特點和當前信息管理中的問題,與數據收集不同,信息的存儲和處理的集中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那就更是這樣了。這時,必須把信息處理獨立出來,成立信息處理中心,並改變以往的信息傳遞方法和處理原則,基層向上級數據傳遞方法變多頭為單一。
集中處理的優越性有以下幾個方麵:變多頭關係為單一關係,大大壓縮了車間發往廣部的信息量。
發揮了一數多用的信息綜合處理的效果。如在大規模生產類型的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原始數據不外乎有四個方麵:即物料收到數;物料發出數;合格件數;廢次品數。前兩個數據,如果對上一級來說,其下屬單位的一收一發,實際為一個數據,因此,實際上是三個數據:收發數、合格數、報廢數。相對應的是三種原始憑證:收發清單、驗收單、廢品單。
利用這些數據加上在信息處理中心存貯的固定信息就可以用於;生產計劃部門進行生產統計;財務部門用來核算產值I勞資部門用來計算勞動生產率;技術檢驗部門用來統計產品質量,分析報廢原閃;物資供應部門用來統計原材料消耗,計算材料利用率,擬定材料供應計劃等;另外,通過處理分析,還可以給車間提供經濟活動分析的資料。車間向信息中心報送的數據,再不受廠部管理機構增設的影響。減少了重複性工作,保證了數據的唯一性和可靠性。
使基層管理人員從繁瑣的事務勞動中解放出來。
集中處理的方式,是計算機在管理中應用之後產生的一種組織形式,在手工信息處理中,這種原則、方式在不同種稈度是可以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