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收集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
識別數據。在得到大量數據時,要選擇那些有意義的、能正確描述事件的數據,把這樣的數據送入數據處理係統,把那些不能真實地描述事件的數據排除出去。
數據分類。把所收集的數據按特征進行分類,以便進一步對數據進行加工。數據校驗。在數據進入處理係統以前,必須反複核對,不允許錯誤的數據進入係統。
此外,數據的收集在時間上要有定量的規定,應該什麼時候收集,就要做到什麼時候收集,不能隨心所欲。對某一類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應收集的數量和次數,也要做出明確規定,這一切都要有必要的製度加以保證。
2.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信息處理的基本內容,它要將數據進行選輯的或算術的運算。根據數據處理問題的性質和實際狀況不同,數據處理作業的項目及步驟也不同,但基本處理有下麵幾種8變換。輸入或輸出載體的轉換處理。例如,將數據從原始憑證轉入台賬,由穿孔帶轉換成磁帶。排序。根據項目中包含和指定的序號或按一定的分類標誌,將文件頊目整理成遂輯序列的處理。
核對。將兩個不同文件中的同一數據項目進行核對的處理。
合並。將兩個以上文件中的同類數據合並在一個文件內的處理。
更新。將原文件的數據及時進行追加、刪除或置換成為新數據的處理。
抽出。根據特定的需要,將原文件中有關數據取出作為新文件數據內容的處理。
分配。將文件按照分配條件,分配為兩個以上文件的處理。
生成。不同性質的文件數據配合在一起產生所需要的新文件的數據處理。
上述處理作業都是服從於某項管理任務的。在處理過程中,常常應用許多經濟數學的方法,通過邏輯或算術的處理,生成為符合一定管理決策所必須的信息。
3.信息的傳輸
信息的傳輸形成了企業的信息流。在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的傳輸中,發方和收方有的是雙邊關係,有的是多邊關係,有的是隻收不發,有的又收又發,在整個企業中某一部門加工信息的輸出,可以成為另一部門的輸入。例如,設計工藝部門輸出的技術文件,就成為編製生產計劃、材料供應計劃等的依據,也就是這些部門的輸入。
信息傳輸不靈,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隔閡。信息的傳輸要有一定的辦法,應該規定:哪幾種信息是普遍傳送的;哪些信息該輸到哪一級,以便收到應有的效果。
4.信息的存儲
經處理後的信息,有的並非立即就要使用,有的信息雖屬立即就要使用的,但還要留作為日後的參考。因此,必須把它們存儲起來,
5,信息的檢索
企業範圍內,存貯大量的關於技術、經濟、生產、人事等信息,要查找其中需用的信息,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須擬定一套科學的、既迅速又方便的查找方法和手段,就像圖書館找書一樣,這種方法和手段,就叫信息的檢索。
6.信息的提供
信息處理完成後,就應按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各種形式,將信息提供給有關單位和人員。在工業企業中,各種計劃、統計報表、技術文件等,都是輸出信息的形式。
二、對信息處理的要求
企業管理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信息。要作出正確的決策和有效的控製,必然會對信息提出一些要求。特別是現代化的工業企業,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高,對信息處理的要求也就越高。這種要求可歸結為及時、準確、適用、經濟四個方麵。
1.及時
所謂及時,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時過境遷並且不能追憶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二是信息的加工、檢索、傳遞要快。如果信息不能及時提供給各級管理部門使用,就會失去它的使用價值。現代化生產廣泛采用高效率的機器設備,生產過程瞬息萬變,如果反映生產過程狀態的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控製部門,那就無法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的控製,或者造成生產過程中斷。
生產過程的客觀規律,要求物流和信息流同歩化,即對物流狀態的信息要及時記錄、反饋或控製。這個要求實際上是很難達到的,而隻能作為一種趨勢,努力使信息流與物流接近於同步。這是因為,對信息要進行記錄、反饋和分析,然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物流的進程加以控製,這中間每一步都要花費一定時間,而在這一段時間內,物流是不能等待的,所以信息流總是落後於物流,這就是所謂信息的滯後性。這樣,一方麵要求物流與信息流同步化,另一方麵信息流又具有滯後性,這就產生了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唯一的辦法就要提高管理的效率,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縮短管理周期,使信息流與物流接近於同步。因此,由當前的事後管理向實時管理轉變,是管理工作中長期努力的方向。
2.準確
信息不僅要及時,而且要求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有了可靠的原始數據,才能加工出準確的信息,才能保證決策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果信息不準確,所謂“假賬真算”,不僅不能對生產實際起到指導作用,反而會貽誤時機。尤其要堅決反對弄虛作假的現象,假信息比無信息更壞,製造假信息不僅是無效勞動,而且是有害勞動,根據虛假信息而作出的決策,必然會造成經濟活動的混亂。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是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反映這些環節活動的信息也有其嚴密的相關性,企業中許多信息在不同的管理工作中將共同使用。因此,要求企業的同一個信息具有統一性(唯一性),這也是信息準確性的另一個含義。
企業中出現假信息的現象是個別的,而同一信息不統一的狀況則是較普遍的。例如,企業中的技術文件,各類定額資料,原始記錄和憑證等,每次管理整頓時,都要花很大力量加以整理以保證它們的統一性。但時間一長,還是容易發生數據重複,互不一致,殘缺不全等問題,重新出現混亂,這不僅是因為缺乏科學的管理製度和方法,還因為沒有一個可靠的技術手段作保證。因此,保持信息的統一性,也是對信息的一個重要要求。
3.適用
各級管理部門所要求的信息,在範圍、內容、詳細程度和使用頻率等方麵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管理信息不在於多,而貴在實用。必須設法提供適用的信息,使各級管理部門能得到與本部門工作有關的主要資料、數據,以便作出相應的決策。如果讓各級領導去查閱大量重複的、無關緊要的資料,勢必浪費時間,不僅徒勞無功,而且也會貽誤時間,使工作遭受損失。
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根據不同範疇的問題,需要作不同的決策,並要求有相應的信息,這些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戰略規劃。戰略規劃就是確定企業的目標和方針,製定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資源配製的計劃,中心課題是預見企業的將來和企業的環境,它是企業少數上層領導一次完成的創業性的決策活動。一般地說,戰略規劃所需的信息是經過高度概括的,主要是企業外部的信息,信息的範圍廣泛多樣,而在精確性方麵要求則不高。
管理控製。管理控製就是經營管理人員按照戰略規劃確定的方針政策,運用給定的資源,有效地實現預期的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往往與日常業務管理同時進行,幾乎所有信息都是通過企業內部的交流提供的。
日常業務管理。日常業務管理就是高效率地執行特定業務的過程。由於業務內容、目標、資源等都是管理控製過程中確定的,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進行判斷的過程並不多,所需的信息絕大部分是企業內部發生的,必須既明確又詳細。
以上三個範疇之間的界限盡管不一定非常明確,但三種類型的管理活動所要求的信息是有明顯差異的。
不同類型管理所需信息的範圍不同。業務管理需要了解具體業務活動的進度、消耗與成果,而戰略規劃則關心的是本單位所處的環境條件,即左鄰右舍的關係,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市場供需關係等。
在信息源上也是不同的。業務管理主要的信息取自本單位內部,而戰略規劃主要的信息源是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