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晟俊被電話質問得心裏起了火,有上級來電話說:“你們是不是瞞報了什麼,特大事件難道不死人呀?腐敗分子一定要嚴查,觸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機關,你們不能包庇呀。”周晟俊就是有一百張嘴,都不能把事情解釋清楚。
怎麼辦?心裏窩著無名火的周晟俊,隻有找賈星出氣。他知道橋是胡敏設計的,宋星是總工程師,負責施工,便劈頭蓋臉把他們狠狠批評了一通。市政府作出了通報,責成相關部門對群星建設集團進行嚴厲處罰,以正視聽,挽回負麵影響。
胡敏和宋星挨罵不少,一座好端端的大橋,為啥就斷裂了呢?賈星要求他們盡快查明原因,他們什麼辦法都用上了,就是找不到斷裂的症結。設計沒有問題,胡敏與路橋總公司的設計人員進行了反複的比對與論證。設計完成後,還請專家進行過評審,完全符合標準規範。胡敏認為問題應該出在施工上。宋星把路橋總公司的總工程師、施工技術人員、材料人員全都召集過來,查看施工過程的全部資料,化驗建築材料,最後得出結論是沒有問題。
斷橋隻有放在那裏,必須查明原因,才能製訂修補的技術方案。原因都不知道,咋弄修補方案呢?市政府一天要打過來無數次電話,宋星作為代建工程的顧問,壓力大得都快扛不住了。
那天晚飯後,胡敏給兒子賈日辰打了電話,把大橋斷裂情況複述了一遍。賈日辰在電話上說:“不可能沒有原因,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什麼事情都有因果關係。”於是,賈日辰求助末莉的父親。末莉的父親剛退休,正打算去中國看望賈星和胡敏,這倒是一個機會。他在德國請了一位橋梁專家,賈日辰又請了一位中國工程院橋梁專業院士一道來給蟒河大橋會診。
末莉的父親,德國橋梁專家,中國橋梁院士到現場查看,一致認為是技術責任事故。賈日辰把他們的看法翻譯給爸爸、媽媽和宋星後,當即遭到了胡敏和宋星的否定。他倆強調,各項指標都是合規合標的,並且經過了專家的審核。中外兩名專家都笑了,他們說胡敏、宋星的做法沒有錯,錯就錯在目前全世界還沒有這種標準規範。三分之二拉橋,三分之一平跨橋梁,世上哪找這樣的標準規範呀?德國橋梁專家說:“你們說的標準規範是兩個,一個斜拉橋標準規範,另一個是平跨橋標準規範。但兩者的結合處,你們的依據是什麼呢?”
賈日辰學過這個理論,他把專家的意思用中文向賈星、宋星、胡敏等人作了詳細的闡述。就這座橋來說,簡單地套斜拉橋標準不行,套平跨橋標準更不行。在斜拉橋和平跨橋的結合處,就必須充分考慮這兩個端點力的相互作用,受力方向和力度都要重新測算,這樣才能保證它不會斷裂。而你們恰恰機械地追求標準。橋梁院士還說:“作為一個高級工程師和設計師,要正確對待標準規範。標準有兩個功能,一是為安全考慮,必須強製工程達到這個要求,另一個是為技術作參考用,不可脫離實際機械套用。”
胡敏、宋星幹這一行已經大半輩子了,聽了中外兩位專家對標準規範的闡述,可以說茅塞頓開,受益匪淺。他們認識到又犯了一個很低級的錯誤,而且帶有常識性。盲目機械地簡單套用標準規範,是大橋斷裂的根本原因。
賈日辰很機靈,他請嶽父和德國專家在中國參觀幾天,順便給群星建設集團做個修補技術方案。德國專家竟然爽快地答應了,他說:“很好,這個不難。重要的是要精確計算,請胡女士、宋先生當助手。”說著,他問賈日辰:“這樣可以嗎?”
賈日辰沒有正麵回答他,他說:“我請你喝中國啤酒,吃烤鴨。”
群星建設集團大橋代建工程多花了一千多萬元,這讓胡敏、宋星很不好意思,他們一個勁地說自己老了,知識需要更新了,觀念也跟不上時代了。他們在為自己找台階下。周晟俊批評歸批評,心裏還是能理解的,誰能沒有點失誤或差錯呀,人非聖賢。
第二件事,賈星認為兒子賈日辰同樣辦得漂亮。那是周晟俊市長任期的最後一年,他親自到群星建設集團總部,找到集團的老總們商談建蟒河市敬老院的事。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加快了社會老齡化的進程,老年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除了孤寡老人,更多的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他們的生活需要人去照顧。人老了最害怕的是孤獨、寂寞,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蟒河大佛寺裏住著許多老人,為啥住在那裏,他們說,是因為那裏有人陪著說話,陪著樂。
對老有所養的問題,政府不能不重視,“羔羊跪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社會忽略了老人精神生活層麵的需求。群眾反映非常強烈,每年市裏的兩會,都在不斷地提這方麵的議案。周晟俊說他最近召開了一次老齡座談會,呼聲強烈。但政府目前財政不寬裕,隻有到群星集團來問計。
賈星知道周晟俊的性格,他一般都不會求誰的,不是過不去的事,他是不會開口的。賈星想,群星集團應該幫政府一把。如何幫呢?大家心裏都沒有譜。賈日辰見賈星、胡敏有為難的情緒,便首先發言說:“建敬老院是件積德惠民事業,群星建設集團應該為政府分擔社會責任,要我看可以采取BOT、BT、BOO、BOOT等模式。”
周晟俊一下子明白了,賈日辰曾找過他,說要實現賈星的一個願望,那就是建一個“建設者之家”,照說這是違背政策的,如果各行各業都建自己的行業之家,這風氣不好,隻能引起老百姓的反對。如果建兩個敬老院,一個小區管理也是可以的。周晟俊想到這裏,他說:“我選擇BOOT模式,也就是群星集團建群星敬老院,集團擁有,集團經營。但又是社會性公益項目,政府願意劃撥一塊地盤。你看咋樣?”
賈日辰不願失去這個商機,他沒有征求父母的意見,也沒有與其他人商量,立馬表態說:“很好,下來我們就簽協議,擬公文。向市長保證,九九重陽節,群星敬老院舉行竣工典禮,讓第一批老人住進新家,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敬、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周晟俊被賈日辰說樂了,他問道:“怎麼個老有所為?”
賈日辰屈著手指頭說:“種菜栽花,琴棋書畫,讀書遛鳥,想什麼就幹什麼,還有教師輔導。”
周晟俊一拍手掌說:“好!真能這樣,我們全市領導為你們做廣告,把敬老院辦得紅紅火火。”
後來的事實證明,賈日辰這步棋走得對,“建設者之家”就在群星敬老院旁邊,實際上就是一個敬老院,隻不過建築行業的這幫老頭子愛這麼稱呼罷了。周晟俊退休後也搬進來了,老兩口繳一個人的工資,所有費用就夠了。周悅和商青每周都帶著孩子過來看他們。賈月辰的家就在附近的臨風小區,她和年新立把孩子放在了敬老院,說是給姥爺、姥姥作個伴兒。賈星和胡敏都喜歡孩子。賈日辰比較忙,半個多月才過來一次,末莉倒是經常帶著孩子過來。
敬老院的老人們不再孤獨,老年人在一塊兒,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養魚栽花,學書法,學畫畫,時不時還舉行攝影比賽、網球比賽。最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的菜園子,一年四季,瓜呀桃的,沒斷過茬,時令蔬菜自己吃不完,還送給附近的學校食堂。
賈星和周晟俊在敬老院這個小區還擔當了業餘管委會主任職務,無非是收集整理老人們的意見和建議,負責來人來訪的雜務事,協助小區辦事處做些社會服務工作。他們兩人幹得很起勁,大家都信任他們倆,有啥話都找他們嘮嘮。據賈星統計,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所有的親人或子女都來看望過老人,他們對敬老院的管理服務工作很滿意,走的時候都說一百個放心,比在家還好。這是真心話。
群星敬老院從規劃到設計,再到建設,一切從老年人出發,為老年人著想。圖書館、健身房、網球、門球場、食堂、醫務室、還有花園、菜地,凡是老人常去的地方,幾乎沒有溝溝坎坎。群星建設集團在施工時,對任何細節都作了認真處理。當然,修建敬老院爭論的焦點是規模,建多大,容納多少人最適合,這是沒有答案的問題。賈日辰讓小北他們作了一個調查,全市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五萬多人,九十歲的五百多人,上百歲的還有幾十人。接下來的十年,中國將進入退休高峰期,還有許多中年人步入老年。賈日辰、趙欣然、年新立認為,創辦社會服務型的敬老院,是一項大有作為的公益事業。像群星敬老院上千人的規模,可為社會提供百餘個就業崗位。
蟒河市政府把老齡工作列入了政府的議事日程,群星建設集團也就此作了產業方麵的調整,由群星房開公司抓敬老院的建築項目,自己投資,自己設計施工,自己管理。賈日辰要求他們還要成規模地建設開發老年公寓,提高和完善服務功能。
群星敬老院建成那天,賈星、胡敏他們五六個人便集體宣布退休了。
實際上胡敏和宋星早就退下來了,蟒河大橋斷裂,賈日辰請專家作了修補技術方案後,他們就不再去工地。大橋的後期工作是賈日辰、趙欣然一幫年輕人修複的。竣工剪彩那天,賈日辰多次請胡敏出場,胡敏死活不去。她說:“還嫌不夠丟人現眼呀!”
退休後的胡敏,倒成了這夥老年人中最忙的人。她一直在撰寫建築科普書,書一出版,便招來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的青睞,他們都來邀請她開講座,專題講解建築美學、建築曆史文化、中國古典建築欣賞等。據學生們反映,胡敏的講座受歡迎,她的科普書也因此得到了再版。賈星開玩笑地說:“當初你該去當老師。”
群星建設集團的一群年輕人曾提議,在群星集團大廈為第一代創業者塑一座雕像。賈星他們思考著,認為這樣不好,這不符合自然法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使命完成了,那個時代也就結束了。至於幹得好與壞,自有曆史去評說。
賈星對群星建設集團新一代建設者的影響是深刻的,讓人們最難忘卻的是,賈星在退休會上的演講。周悅把這個講話作了整理,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大標題,在《蟒河日報》發表,據說群星建設集團的人把這份報紙作為珍藏品,致使那天的報紙很快被搶購完了。
賈星認為,人生有兩大幸福: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讓自己滿意;二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就這兩個問題結合自己的體驗進行了深入探討,其中蘊含著讓人受教育和受啟發的經驗之談。
他的這次講話在群星建設集團引起了強烈反響,領導層的班子成員、中層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年輕人,對人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大家都說董事長說得好,很多人生哲理應該終身銘記。一個人在世界上隻有生存一次的機會,誰也不能代替,這唯一一次生存的機會,誰不珍惜呢?所以,對自己的人生要有責任心。不能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去管理,自己人生的責任,隻有自己來承擔。當生命快結束的時候,回首過程,應該沒有遺憾、沒有愧疚和悔恨。所以,人活著就應該明白或者認清,來這個世界上自己要做的事情,並且為自己選定的方向,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這樣就會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充實。賈星就是這樣做的,幾十年把建築事業視為生命,並為之奮鬥,就是退下來了,也仍然筆耕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