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依托咪酯或異丙酚、芬太尼、普魯卡因靜脈麻醉基礎上吸入低濃度的異氟醚,如需控製呼吸則給予肌鬆藥阿曲可林,維庫澳銨的麻醉方法,具有麻醉管理方便、深淺易於調整、對顱內壓無明顯影響等優點。因嬰幼兒呼吸中樞發育未成熟,對麻醉藥耐受性差,易產生呼吸抑製,在實施麻醉時要特別注意。
3.控製呼吸和過度通氣對於手術麻醉期間保留自主呼吸還是采用控製通氣仍有不同看法。采取自主呼吸同時輔助通氣可以維持合適的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並可及時了解呼吸中樞的功能狀況。不足之處是自主呼吸運動過程中過強可使全身耗氧量增加,或當麻醉變淺時病人激動、嗆咳可使顱內壓升高影響手術操作。現多數主張充分肌鬆下行機械控製呼吸,不僅可免除自主呼吸作功,減少氧耗,而且可維持穩定的,避免因激動對顱內壓的影響。二氧化碳對腦血管有特異的擴張作用,手術期間過度通氣可以使PaCO2下降,從而使腦血管收縮,縮小腦容積、降低顱內壓。過度通氣應適度,宜控製在4~4.7kPa(30~35mmHg)左右,過低則腦血管明顯收縮甚至發生痙攣,導致腦缺血,加重腦水腫和顱內高壓。
(三)術後呼吸管理,
術畢已蘇醒,呼吸循環功能穩定者,無須繼續保留插管。拔管時機以呼之有反應或能睜眼為好,避免麻醉過淺吸痰拔管時劇烈嗆咳引起顱內壓增高和煩內創麵出血。對於顱內創傷嚴重,術畢未清醒,意識抑製較深的病人宜保留氣管插管或作氣管切開,便於術後護理,和呼吸機輔助呼吸,可能需要控製呼吸幾小時甚至幾
(四)呼吸功能的監測
術中由於無菌巾的覆蓋,麻醉師遠離病人,給觀察管理帶來一定困難,所以要仔細觀察各監測設備上的顯示參數。監測項目包括呼吸頻率、潮氣量、分鍾通氣量、氣道壓力、吸入氧濃度,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PETCO2,脈搏,血氧飽和度以上在現代麻醉機上都裝備,可以方便即時連續地進行監測。監測有助於避免氧化亞氮吸入麻醉時氧濃度過低,可及時發現由於吸入氧濃度過低,通氣量不足引起的低氧血症。可準確地反映通氣效果,根據呼吸氣的二氧化碳變化可了解是否存在諸如呼吸道梗阻、導管脫落等問題,也可方便地通過調節呼吸頻率和潮氣量,可早期發現氣栓。動脈血氣分析直接反映通氣效果和功能狀況,但需要抽血檢測,不能及時報告結果和作連續監測。
七、小兒術後的呼吸管理
小兒由於其自身呼吸係統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極易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尤其術後病兒,常常因嚴重的胸、肺部及肺外疾病影響、手術打擊、術後腹脹等多種原因,致使病兒出現呼吸障礙,導致嚴重的呼吸功能不全。臨床上以新生兒、嬰幼兒最為常見,是其術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嚴格的呼吸管理是近代小兒外科手術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維持肺氣體交換,減少和治療手術後肺部並發症,特別是呼吸功能不全的出現,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降低術後死亡率有著重要意義。
(一)術後病兒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
小兒術後出現肺部並發症,最終導致呼吸功能不全的機會較多,可能導致其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類。
1.麻醉對呼吸中樞和肺功能的影響小兒手術特別是胸腹部大手術,常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並配合應用肌鬆藥。術後常出現舌後墜,喉頭及氣管黏膜水腫,氣管內分泌物的積聚,導致呼吸道不通暢,呼吸阻力增加;麻醉藥物作用可抑製病兒的呼吸中樞和體溫調解中樞;而肌鬆藥又使得病兒呼吸動度減弱,直接影響病兒的呼吸功能,如術後不予重視,極易出現呼吸功能不全。
2.胸部和腹部手術的創傷胸部手術由於手術創傷、術後疼痛、胸腔壓力的改變,使胸廓運動減弱,肺的膨脹受到影響;而腹部手術也可因切口疼痛、嚴重的腹脹以及術後腹部束紮過緊,影響膈肌運動,腹式呼吸減弱,也限製了病兒咳嗽,不利於其排痰,最終出現缺氧及二氧化碳瀦留。
3.肺部原有病變對呼吸功能的影響由於小兒肺部原有病變的存在,其呼吸功能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小兒肺炎、肺水腫、肺氣腫、先天性肺囊腫等,均存在著肺通氣障礙,氣體彌散和交換障礙及肺泡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往往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此時手術打擊,勢必加重病兒的呼吸負輯,使其原已不堪重負的呼吸功能進一步受損,出現嚴重的呼吸功能不全。
4.手術本身對呼吸功能的影響對於手術病兒,除前麵所述的手術創傷對呼吸功能的影響外,有的手術本身也可對病兒的呼吸產生不良影響,如頸部手術和較大的肺部手術。前者可使氣管周圍組織水腫或出血壓迫氣管,引起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較大的肺部手術如肺葉切除或一側肺切除,使得病兒呼吸能力不同程度的喪失,出現呼吸功能不良。有人報道小兒肺葉切除後長期隨訪,其肺功能是不完全正常的,存在有長期的呼吸問題。
5.小兒心髒直視手術後的呼吸功能不全。
詳見(第八節)。
(二)術後病兒的呼吸監測
基於多種原因可導致病兒術後出現呼吸功能不全,術後病兒的呼吸監護,特別對於有肺外問題病兒的監護顯得尤為重要。以呼吸監護所提供的數據作為臨床判斷和應用各種呼吸支持技術的指標,常能早期發現呼吸功能的損害,從而避免由於肺功能:引起的病殘和死亡。術後病兒呼吸監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物理檢查仔細觀察患兒術後呼吸頻率,動度及呼吸節律的變化,對判斷病情及明確診斷有重要意義。呼吸頻率加快為最易發現也最為重要的表現。尤其是新生兒及小嬰兒極易受外界影響,計數時要觀察一分鍾以上。氣道梗阻患兒可出現呼吸增快,吸氣期喘鳴或三凹征;而胸腹部手術使胸部及膈肌動度受限,則出現呼吸淺速。呼吸節律的改變往往提示缺氧及呼吸中樞受影響,應根據患兒的基礎情況、年齡及手術類型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肺部聽診具有簡便、無創傷、可重複的特點,連續觀察可及時發現肺部疾病的發生、發展,為及時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2.血氣分析動脈血氣分析為呼吸功能不全患兒最重要的監測內容,為呼吸功能不全的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是其他檢測手段不能代替的。具體監測內容及指標詳見有關章節。
3.經皮呼吸監測除動脈血氣監測外,無創性監測包括脈搏血氧儀測定氧飽和度,呼出氣二氧化碳監測及經皮PO2、PCO2電極的應用,可較準確的反映患兒的PaO2及PaCO2,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
4.胸部X線攝片肺功能不全病兒,常規拍攝胸部X線片,可了解肺部病變的範圍和程度,但X線改變一般出現較晚。
(三)術後病兒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療
1.一般處理①全麻術後需專人護理,直到清醒,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清醒前頭轉向一側,及時吸除口腔內分泌物,以防誤吸和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②清醒後定時翻身、拍背、吸痰,每3~4小時認真進行一次,這對手術後活動較少,呼吸較弱的病兒改善肺的循環和通氣有重要作用。③通過加溫濕化或霧化,供應呼吸道充足水分。④針對術後患兒出現的腹脹、疼痛、高熱或體溫不升給以相應治療。並針對肺部情況應用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