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常見危重症的呼吸治療(七)(3 / 3)

2.氧療法術後無論何種原因,隻要存在低氧血症均為氧治療的指征,但應始終和缺氧的病因治療相結合。存在高碳酸血症,動脈血氧分壓降低為惟一的呼吸中樞刺激因素,故應謹慎用氧。但任何條件下,高碳酸血症不應做為氧治療的禁忌證。氧療法可選用鼻導管、鼻塞、麵罩、頭罩等給氧方式(見第三章第一節)。

3.術後呼吸功能不全的機械通氣治療術後並發呼吸功能不全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機械通氣。

心髒外科和肺外科手術後,因呼吸功能不全發生率較高,為幫助患兒順利渡過手術後數日內呼吸功能下降這一關鍵時期,可以在術後就予以通氣支持治療,通常在1~3天內患兒呼吸平穩後停用;腦外科手術後如病兒有嚴重的腦水腫,潮式呼吸或呼吸暫停也應給予機械通氣。患兒因嚴重創傷,長時間體外循環或胸腹手術後,出現呼吸急促、紫紺,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血氧分壓下降較快且對氧療反應不佳,應高度懷疑ARDS的發生,應及時進行機械通氣及PEEP治療。

通氣方式選擇和注意事項:①對於開胸和上腹部手術,因傷口疼痛而引起呼吸運動障礙的病兒,可以采用較小TV和較快頻率的通氣方式,但應給予的CPAP來預防肺不張。②術後因麻醉藥和肌鬆藥殘留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頻率減慢或通氣功能不足,並可加用適量的呼吸興奮劑或麻醉性拮抗藥。③對於肺和氣道手術後病兒,應避免使用過多的正壓通氣和歎息,以免因肺內壓過高而引起手術縫合口破裂。④腦幹或頸胸段脊髓手術引起的中樞性呼吸功能不全,應保留氣管插管行機械輔助通氣。短時間內不能有效恢複者,及時氣管切開。⑤機械輔助呼吸時的吸入氧濃度應小於40%以免造成氧中毒。⑥應用機械通氣的同時應注意適當的濕化。溫化吸入氣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阻塞性肺不張的出現:劇烈腹脹者,應行胃腸減壓,降低吸氣阻力。⑦肺大泡或既往有自發性氣胸的病兒,機械通氣壓力不能過高,可試用或910來增加氣體交換量;頸部巨大腫物病兒,術後應注意局部水腫、血腫對氣管的壓迫,或氣管軟化塌陷的發生,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⑧加強術後營養物質的供給,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⑨機械通氣停用的標準和時機掌握。

第九節體外循環心髒手術的呼吸管理

小兒心髒手術的對象幾乎全部是先天性心髒病。先心病患兒在其病程發展中常合並有呼吸功能的失常,如有大量左向右分流者,肺多充血伴心力衰竭,組織水腫,肺泡與細支氣管滲出多,可嚴重影響氣體交換,導致動脈血氧減低,二氧化碳張力增高,紫紺型病例則長期處於缺氧狀態,而在應用體外循環過程中,可造成血液成分的破壞,脂肪及許多微粒可形成微栓,阻塞肺毛細血管;肺缺血所致肺表麵活性物質的減少;多種化學和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使部分肺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腫脹、壞死、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出血、水腫、肺順應性下降,均影響呼吸功能,嚴重者將導致呼吸衰竭。因此對於實施體外循環心髒手術的患兒,均需加強手術前後的呼吸管理,防止和治療肺部並發症。

(一)麻醉手術中的呼吸管理

(1)體外循環心髒手術均需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下進行。宜選用對心髒抑製較輕,對呼吸道刺激小的麻醉劑,對術後心肺功能恢複有利。靜脈麻醉藥包括嗎啡、芬太尼、咪唑安定、異丙酚等,吸入麻醉藥有氧化亞氮、異氟醚、甲氧氟烷。

(2)心肺轉流後肺循環停止血運,肺髒失去了氣體交換的功能,此時肺髒不需要進行通氣,但需向肺泡內持續吹氧使肺泡上皮細胞避免缺氧,並用低氣道內壓力保持肺泡不萎陷,保持肺泡內壓約在左右。氣體交換功能此時已由人工肺進行。如原先麻醉維持是以吸入藥物為主,必須同時向人工肺內吹人一定濃度的吸入麻醉藥,維持一定麻醉深度。如原先是以靜脈麻醉為主,可向血內注入藥物維持之。當主動脈鉗開放、心跳複跳前,即應進行有規律的人工呼吸。

(3)術中呼吸功能的監測

1.脈搏血氧飽和度:手術過程中循環功能及氣體交換方麵的變化十分迅速,因此進行連續監測十分重要,CO2在這方麵是個很好的輔助措施,而且是無創的。它在術中可鑒別氣管插管是否滑出氣管,氣管內吸痰時控製時間保證病人不致缺氧。在進行外科血流分流手術及肺動脈球囊手術時可作為分流程度及球囊口徑是否恰當的指標。在法樂四聯症可監測肺血流是否恰當並及時發現因右室漏鬥部痙攣而引起的缺氧危象。但它的功能有一定限度並受一些因素的影響。

2.呼氣末CO2濃度:呼氣末CO2濃度是呼氣周期中最高的CO2濃度,它接近肺泡的CO2濃度。它可及時反應氣管插管是否脫開,通氣不足或過度等。

3.動、靜脈血氣分析:在麻醉進入維持期後,即應抽取動、靜脈血同時查血氣,以了解通氣、換氣是否適度,同時也可間接了解心排血量是否足夠,有無代謝性酸中毒存在,心肺轉流時血氣指標更是了解心肺氣體交換及灌流量是否充分的重要手段。最好配備微量快速自動血氣分析儀,要求采取0.1-0.2毫升末梢循環血1分鍾後能得到結果。

(二)術後呼吸管理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矯正滿意,病理生理狀態能轉化為接近正常生理狀態,則術後循環功能的恢複均較滿意。但為了保證充分給氧,減少呼吸作功耗氧,減輕心髒負荷,利於心肺功能恢複,多數都需要進行一個階段的機械輔助呼吸。特別是術前病情嚴重,手術後心肺功能不好的患兒,使用呼吸器尤為必要。

患兒ICU病房後,要立即接上呼吸機,並用聽診器聽取兩側胸部呼吸音是否相等,注意氣管導管的位置,患兒易扭動,造成導管扭曲滑脫,或插入過深等,要經常吸引氣道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因嬰兒氣管導管較細,易被分泌物、痰痂阻塞。吸入氣給予加熱霧化。使用呼吸機的患兒應以兩側胸部能聽到粗囉音為宜。呼吸音過於清晰常表示氣道過於幹燥,往往排痰不暢,容結痂而阻塞氣道。

停用呼吸機及拔除氣管導管:一般病人在術後幾小時或1天左右,循環情況良好,血氣分析正常即可停用呼吸機,情況穩定即可拔除氣管插管。但對手術前呼吸功能差,心功能不正常,體外循環時間較長,及手術後出現循環功能不良,缺氧明顯或有並發症的病人,應繼續保留氣管插管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如時間過長可改為經鼻插管或氣管切開。

停用呼吸機的指征:

1.病人清醒,神誌清楚;

2.血流動力學穩定,血壓在正常範圍,末梢循環良好;

3.無呼吸困難,自主呼吸:潮氣量>5ml/kg肺活量>10ml/kg;

4.可先使用IMV(間歇指令通氣)從1/2、3/3、3/4到1/5。如患兒呼吸平穩,血氣分析正常,可停用呼吸機;

5.血氣分析FiO20.4時,PaO2在12kPa(90mmHg),PaCO2在5.3kPa(40mmHg);

6.宜在白天進行;

7.停用呼吸機後仍需吸氧治療。如病人循環良好,無呼吸困難,咳嗽有力即可拔除氣管導管。

按照病人具體情況觀察臨床表現及監測結果,隨時進行呼吸調整,可以使病人順利度過手術期,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