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參考文獻(1)(3 / 3)

[76]李江帆、李美雲:《旅遊產業與旅遊增加值的測算》,《旅遊學刊》1999年第5期。

[77]李美雲:《國外產業融合研究新進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年第12期。

[78]李爽:《區域旅遊合作共贏性博弈機製探討》,《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8期。

[79]厲新建、李樹民:《旅遊產業市場結構目標取向及對策分析》,《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

[80]梁修存、丁登山:《區域旅遊開發的政府行為問題研究》,《生產力研究》2002年第1期。

[81]林國龍:《長三角物流產業聯動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中國遠洋航務公告》2006年第3期。

[82]劉辛田:《我國導遊管理實踐中的關鍵——職業定位和薪金製度》,《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83]羅瑉:《大型企業的模塊化:內容、意義與方法》,《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3期。

[84]羅文斌:《試論跨行政區域旅遊經濟合作》,《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85]馬梅、樂峰:《論中國旅遊產業組織虛擬前向一體化》,《旅遊學刊》2001年第3期。

[86]米爾頓·科特勒:《向西方營銷中國城市》,《成功營銷》2003年第10期。

[87]南宇:《西北五省區旅遊產業聯動開發研究》,《發展》2004年第11期。

[88]聶獻忠:《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征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89]寧曉青、朱棟梁:《實現我國東西均衡發展的戰略選擇——論東西經濟產業聯動升級對接》,《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90]施同兵、簡曉彬:《論產業聯動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以江蘇為例》,《生態經濟》(學術版)2007年第2期。

[91]石建中、邢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的分析與思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92]宋秋:《論邊界共生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合作問題》,《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93]宋子千、鄭向敏:《旅遊業產業地位衡量指標的若幹理論思考》,《旅遊學刊》2001年第4期。

[94]唐留雄:《關於旅遊產業經濟研究的思考》,《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95]王海鴻:《中國旅遊業波動的初步研究》,《科學·經濟·社會》2004年第4期。

[96]王紅國、李娟文:《我國旅遊業綜合實力評價及地域分異規律研究》,《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第4期。

[97]王偉:《基於企業基因重組理論的價值網絡構建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2期。

[98]王彥煒、傅澤田:《西方旅遊業中的去中介化和重中介化的問題討論》,《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99]王耀忠:《網絡組織的結構及協調機製研究》,《係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2年第1期。

[100]衛誌民:《近70年來產業組織理論的演進》,《經濟評論》2003年第1期。

[101]魏小安、厲新建:《旅遊產業地位的統計視角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102]吳必虎:《大城市環城遊憩帶研究——以上海為例》,《地理科學》2001年第4期。

[103]吳必虎:《中國旅遊研究14年》,《旅遊學刊》2001年第1期。

[104]楊丹輝:《中國旅行社業市場結構與產業績效的實證分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05]楊鋼:《我國旅遊產業的產業組織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06]楊曉霞:《我國旅遊資源產權問題探析》,《經濟地理》2004年第3期。

[107]楊振之、陳謹:《論我國旅遊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