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參考文獻(1)(2 / 3)

[41]王大悟、魏小安:《新編旅遊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魏小安:《中國旅遊業新世紀發展大趨勢》,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年版。

[43]翁瑾:《旅遊空間結構的理論與應用》,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

[44]吳必虎:《地方旅遊開發與管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45]吳敬璉:《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製度重於技術》,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

[46]楊建文:《產業組織——21世紀理論研究潮流》,學林出版社2003年版。

[47]謝地:《產業組織優化與經濟集約增長》,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48]楊公樸、夏大慰:《現代產業經濟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9]杜江、戴斌:《旅行社管理比較研究》,旅遊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範保寧:《國際旅遊業發展的格局與趨勢》,《湖南商學院學報》(雙月刊)2006年第5期。

[51]高鵬:《論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組織模式的虛擬化特征》,《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4期。

[52]黃秋昊、趙媛:《試論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第3期。

[53]唐嘉耀、辛建榮:《Internet:撼動旅行社根基的“狼”》,《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年第10期。

[54]張燕:《中國和歐美旅行社產品類型及開發比較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55]丁任重、廖瑾:《中國旅遊業發展中的矛盾及調整思路》,《財經科學》2004年第2期。

[56]朱應皋、萬緒才:《中國旅遊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57]朱瑞博:《模塊化抗產業集群內生性風險的機理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5期。

[58]朱明遠、張樹夫、張嵐:《中國旅行社規模擴張模式初探》,《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59]曹國利:《信息不對稱:政府規製的經濟理由》,《財政經濟》1998年第6期。

[60]陳仙波:《發展中國家旅遊產業結構優化策略》,《未來與發展》1996年第3期。

[61]崔巍:《產業組織理論的揚棄、實際價值與中國借鑒》,《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9期。

[62]鄧祝仁:《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及相關問題——以桂林旅遊業的發展為例》,《旅遊學刊》1998年第4期。

[63]趙曉燕:《試論我國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64]鍾勉、劉家強:《旅遊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0期。

[65]馮瑋:《中國出境旅遊現狀及其未來發展思考》,《經濟地理》2005年第3期。

[66]郭華:《我國民營旅遊企業發展現狀及其戰略對策》,《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4期。

[67]郭魯芳:《關於完善我國旅遊生產力體係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68]胡建績、陳海濱:《促進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關鍵“軟因素”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3期。

[69]胡小鵬:《從分工到模塊化:經濟係統的演進的思考》,《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9期。

[70]胡小鵬:《模塊化整合標準化:產業模塊化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9期。

[71]紀雪洪、王維:《模塊化研究綜述》,《當代經濟管理》2006年第6期。

[72]賈根良:《演化經濟學:21世紀經濟學的主旋律》,《天津商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73]賈生華、鄔愛其:《製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旅遊學刊》2002年第4期。

[74]蔣莎:《中國旅遊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職能定位分析》,《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年第5期。

[75]李江帆、李冠霖等:《旅遊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以廣東為例》,《旅遊學刊》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