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熱分解過程特性分析
、季戊四醇(PER)、茶皂素(TS)以及複合型茶皂素膨脹型阻燃劑(TS-IFR)的TG-DSC曲線。由圖中[1]APP熱解曲線可知,APP熱降解過程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300~400℃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APP失重約10%,且在344.5℃處失重最明顯,這與APP降解釋放NH3和H2O等小分子有關。同時,在此過程中,磷酸進一步脫水生成聚磷酸或聚偏磷酸[159]。此外,由APP的DSC曲線可以看出,APP在這一階段吸收了大量的熱,其中在345.1℃處出現一個吸熱峰。這表明APP初步降解失重過程伴隨著吸熱反應的發生,且對熱量的需求較大。570-750℃溫度範圍為APP熱分解的第二階段,APP在這一階段失重最為嚴重,失重值高達64%,這是由於此溫度範圍內絕大多數磷酸、偏磷酸、聚磷酸、聚偏磷酸被蒸發釋放所致。同時,這一溫度範圍內,可能是由於APP在高溫作用下發生了相變化,曲線在587.3℃和674.9℃處出現2個熱吸收峰。
ER快速分解,且在328℃處出現最大失重速率,到340℃左右PER基本分解完全,且最終質量殘留率僅為3.0%。由PER的DSC曲線可知,PER在整個降解過程中出現3個熱吸收峰。其中第一個尖銳吸收峰出現在194.9℃處,為PER的晶型轉變吸收峰,且吸熱峰值最大,由於該變化為物理轉化,此過程中PER未出現明顯的熱失重現象[160]。第二、第三個吸熱峰分別出現在265.8℃和329.7℃溫度處,該兩處熱吸收峰的形成可能與PER的升華分解過程有關,且其溫度範圍恰好與TG曲線熱失重階段相應。
,由其熱重曲線可知,TS的熱降解過程大致也可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脫水階段,溫度範圍為80~190℃,該階段TS中的自由水和部分結合水脫出,同時釋放氣體H2O。從190~450℃為TS的氧化分解階段,由於茶皂素的五環三萜結構及其配位基團的熱穩定性有差異,使得茶皂素的氧化降解階段較複雜,溫度範圍相對較寬。在此階段,茶皂素配糖基上的大量羥基脫去,生成H2O被釋放出去,這使得TS的TG曲線在210℃左右失重最為嚴重,隨後隨著溫度的升高,TS中的五環三萜結構被氧化,生成CO2和H2O氣體被釋放。由DSC曲線可知,從加熱初期到210℃範圍內,TS脫水分解,處於吸熱狀態,但此過程對熱量的需求量較小,但在熱失重階段,TS開始氧化放熱,且隨著熱降解過程的進行,釋熱峰變寬,且在357.3℃處出現一放熱峰,這可能是TS分解後形成的碳層被氧化放熱所致。
圖中[4]為TS-IFR的熱解曲線,其熱重曲線表明,TS-IFR的熱解過程更加複雜,其降解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TS-IFR在180℃之前失重很小,其總失重率僅為2.24%,主要是體係中的殘留水分揮發所致。其中180~290℃為熱解過程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TS-IFR的茶皂素與季戊四醇脫水反應生成H2O,TS-IFR的熱失重約為16.3%。與此階段對應的是,該階段出現了2個熱吸收峰,分別為190.2℃處的PER晶型轉變吸收峰和263.2℃處的PER升華分解吸收峰,值得一提的是,該處出現的晶型轉變吸收峰的溫度較單組分PER稍微向低溫部分遷移,而且熱吸收峰值也大幅降低,這可能是體係中的TS發生脫水反應的影響。TS-IFR熱降解的第二階段溫度範圍為290~380℃,在此溫度範圍內TS-IFR的熱失重較為緩慢,約為13.4%,在該階段體係中的聚磷酸銨開始發生脫氨反應,催化茶皂素和季戊四醇脫水成炭,形成膨脹炭層,而APP脫去NH3後生成的磷酸、聚磷酸與部分茶皂素和季戊四醇反應生成聚磷酸酯,這一反應為放熱反應,與此相對應的在346.9℃處出現一個放熱峰,而APP在345.1℃處吸熱峰和PER在329.7℃處的吸熱峰均消失。第三熱失重階段為380~660℃溫度範圍,此階段的反應較為複雜,這其中包括從380~500℃溫度範圍內TS的五環三萜結構及其配糖基團的氧化反應以及APP第二階段的失重,從500~660℃溫度範圍,APP分解生成大量磷酸、偏磷酸、聚磷酸、聚偏磷酸分子並釋放。此外,偏磷酸、聚偏磷酸與茶皂素反應生成偏磷酸酯或偏聚磷酸酯,該過程為放熱反應。與此階段對應的是TS-IFR在427.8℃處出現一放熱峰。熱分解的第四階段為660-800℃溫度範圍,該階段為生產的磷酸酯發生分解反應,且該分解反應為吸熱反應,且TS-IFR最終的殘留率為26.4%。
APP、PER、TS以及TS-IFR的TG-DSC曲線可以看出,APP、PER、TS的混合後,三者發生協同作用,APP分解生成的無機酸催化TS和PER脫水成炭,形成膨脹炭層,同時,TS的加入可有效提高體係碳化物含量,與季戊四醇共同充當成炭劑,且殘炭效果好。因此,各個組分在體係中的協同作用能有效提高殘炭以及材料的阻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