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銷售要懂心理學--銷售是場“心”與“心”的較量(4)(3 / 3)

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惺惺相惜”的情況,即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模式越相似,就越容易形成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認為,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教育水平、職業、籍貫、興趣、信念、價值觀、態度等的相似,其中以態度、信念和價值觀為最主要的。

一般來說,相類似的人之間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願意參加類似的活動,在共同的活動中既能彼此接近又能相悅,從而使人際間的吸引力增強。在看待問題上,態度會比較一致,情意相投,誌趣相合,在一起交往能正確反應自己的能力、感情和信仰,並能夠得到支持和鼓勵,所以,比較能夠友好相處。對相似的人來說,相互溝通比較容易,因此彼此之間有共同話題,誤會和衝突比較少,相處會比較融洽。即使本來並不太熟悉,也會比較容易消除陌生感,從而形成較強的人際吸引力。

因此誌趣相投的人是很容易熟識並建立起融洽的關係的。銷售員和客戶之間的也是一種社會交往,如果雙方沒有共同語言,那是很難進行交流的,更別說推銷商品。如果銷售員能夠主動去迎合客戶的興趣,談論一些客戶喜歡的事情或人物,把客戶吸引過來,當客戶對你產生好感的時候,購買你的商品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當然,銷售員每天都會與許許多多的客戶接觸,而自己也不是全能的,什麼都喜歡,什麼都懂,並不能夠迎合所有的客戶。這就要求銷售員要博聞強識,了解的東西越多,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夠自如地應付更多的客戶。一個優秀的銷售員一定是一本“百科全書”,他們喜歡懂很多的東西,即使不精通,也要了解大概,一旦某天和客戶談起,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冷場,導致談判無法進行。銷售員隻有懂得越多,才越能找和客戶的共同點,使彼此相互吸引。

小吳是某裝潢公司的銷售員,一次他去拜訪一位客戶,某公司的經理秦先生。

見麵之後,小秦先對自己公司的產品做了大體的說明,是秦先生有所了解,並看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產品。但是這些枯燥的,像念經一樣的東西,實在無法引起秦先生的興趣。小吳發現秦先生已經產生了一些倦怠的情緒,如果自己再這樣說下去,肯定會引起客戶的反感,這樣很可能就會使生意泡湯。於是他努力地尋找著能夠吸引秦先生的話題。

這樣他發現秦先生的背後的書櫥裏放著許多關於《易經》方麵的書,並且辦公桌的案頭也有一本看了一半的《易經》。於是小吳眼前一亮,找到了突破口。小吳說:“我想秦先生一定很喜歡中國古代的文化經典,想必對《易經》也是十分有研究的吧?”

本來昏昏欲睡的秦先生聽到小吳談到《易經》,一下又有了精神,說:“是啊,略有研究。閑暇時喜歡琢磨琢磨。”

小吳順勢說:“其實,我也很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特別喜歡《易經》,它思想深邃,包羅萬象,把宇宙與生命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透露出很多人生的真諦,很值得去研究啊!”

秦先生馬上被吸引了過來,一下子有了興致,和小吳討論開來,小吳的一些見地與秦經理不謀而合,使秦經理很是高興。談到中午還不盡興,秦經理非要拉著小吳一起吃飯,邊吃邊聊。簡直就是相見恨晚,一下子親密得不得了。

後來秦經理不僅買了小吳的產品,還和他成為了好朋友。而這一切的因緣隻是小吳在拜訪秦經理之前不久,剛剛讀過《易經》,那時剛好派上用場,迎合了客戶的興趣。

可見,迎合客戶的興趣對銷售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如果小吳沒有讀過《易經》

,也就難以找到和秦經理的共同話題,生意就難以做成。因此銷售員要想迎合客戶的興趣,就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素養外,銷售員還應該學習更多的知識,不管是天文、地理、時事、娛樂,還是古今中外的人物和事件,多了解、多積累,所不定哪天就會派上用場,幫助銷售員成功地迎合客戶興趣,得到客戶的青睞,從而為銷售創造出有利的條件。

正所謂“英雄惜英雄”,銷售員的博學多才會給自己在銷售中創造很多的便利,增加自己與客戶的共同語言,引起客戶的興趣,使客戶與銷售員惺惺相惜,為彼此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提供契機。銷售員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練好基本功,還要善於在與客戶的交談中發現客戶的興趣所在,這樣才會有的放矢,不至於偏離方向。

【心理提示】

曾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於銷售員來說,客戶的興趣則是銷售員成功實現銷售的重要的突破口。找到共同的興趣,在會使彼此建立起共同的話題,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化解心理上的隔閡,使銷售員得到客戶的認同和接受。有惺惺相惜的情感作基礎,實現交易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